查看原文
其他

江融:摄影的归摄影丨第41届纽约摄影博览会观后

江融 中国摄影杂志 2022-12-25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尾矿池 #2,金伯利韦塞尔顿钻石矿,南非北开普,2018/2021 年 © 爱德华·伯廷斯基,由旧金山罗伯特·科赫画廊提供

摄影媒介融入当代艺术后是否失去自我?摄影与影像(image)* 的关系和差异为何?摄影与绘画和电影等其他媒介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消长的现状和趋势为何?笔者带着这些重要问题参观了2022年5月19至22日在曼哈顿415中心展场举办的纽约摄影博览会。因疫情,今年只有来自世界9个国家23个 城市的50多家摄影画廊参展。在停办了两年后, AIPAD重整旗鼓,再次登场。 

正如AIPAD博览会开宗明义所示,它是“摄影博览会(Photography Fair)”,不是“影像博览会(Image Fair)”。本届摄影博览会在入口处明显写着“摄影的力量”几个大字,似乎是在表明这一届摄影博览会的宣言,摄影要重新回归本体,彰显自身力量。对这一届摄影博览会最深的印象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起数码技术对摄影能作为证据的客观性质冲击以来,摄影媒介在融入到当代艺术与其他媒介混搭创作的洗礼之后,又重新回归到它的本身。不禁让我想到,“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句话。

前几届AIPAD曾经也展销过“动态影像”作品,这些作品是用算法(algorithm)或其他设计软件来产生模拟和合成的影像,通过编程将这些影像编辑成具有先后顺序的3D动态影像,循环反复地在显示屏播出。本届博览会完全没有这类动 态影像作品。除了有部分作品是通过后期手绘或 Adobe Photoshop处理过之外,绝大部分作品是 经由相机拍摄或摄影传统工艺制作的。

另外,今年博览会没有像往年一样有大型画廊占据中间最重要的展位,高古轩(Gagosian)、大卫·兹维尼(David Zwirner) 和佩斯(Pace)等重量级画廊都没有出现在 AIPAD,而是参加同时在纽约举办的弗里茨 (Frieze)当代艺术博览会。这些画廊通常代理将摄影媒介作为当代艺术表达手段的艺术家作品,它们认为摄影作品应当与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其他媒介作品并置展出,而且,藏家的面更广。因此,今年AIPAD的参展画廊基本都是代理纯粹摄影作品的画廊。 

纽约市(绿汁),选自“影像城市”系列,2021 年 © 阿纳斯塔西娅·萨莫伊洛娃,由纽约劳伦斯米勒画廊提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格南年轻一代成员、美国摄影家马特·布莱克(Matt Black)的黑白摄影作品。该系列作品是布莱克2014年至2020年完成的“美国地理(American Geography)”项目,其间,他走访了美国46个州贫困率高于20% 的城镇,用中画幅相机将镜头聚焦处于贫困线之下 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该项目是继罗伯特·弗兰克之后又一部“在路上”的摄影作品,但与弗兰克的粗粝甚至模糊但充满忧伤的画面不同,布莱克的画面反差强烈、细节分明、构图唯美,更接近尤 金·史密斯强调人道主义且注重构图的审美趣味的摄影作品。2015年,这部作品获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基金会奖金。

之后,看到移居英国的以色列摄影家纳达夫·坎德尔(Nadav Kander)在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题为“暂停(The Pause)”的系列新作,画面中一位妇人站在如梦境般荒凉之地,孤独地仰望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月亮。这幅题为“无题之二”的作品,表现出摄影家在疫情隔离期间渴望与他人连接却无法实现的内心情绪,既具有美感,也暗藏恐惧。该系列作品改变了坎德尔早期来中国拍摄长江系列作品时较为主观的纪实摄影作品风格,使得他的作品转向更具观念的艺术摄影风格。 

同时展出的爱德华·伯廷斯基 (Edward Burtynsky)继创作“人类纪” (Anthropocene)大型摄影项目之后,2018年至2021年在非洲航拍一些矿区的新作。该系列作品也改变了伯廷斯基早期拍摄“人造风景”时采用的纪实摄影风格,而将人类对环境破坏的污染或采掘结果拍摄得较为抽象,如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块和线条。这种对画面的处理方法的确能产生两次不同观看效果,使得观者从唯美转向思考环保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布莱克、坎德尔和伯廷斯基的作品都存在与萨尔加多作品的类似问题,即将人类的苦难和困境处理成唯美效果,遮蔽了苦难主题的严重性。

曼兹 第 1 号,开普敦西海岸,2022 年 © 扎内勒·穆霍利,由艺术家和纽约扬西·理查森画廊提供

纽约的扬西 · 理查森画廊( Yancey Richardson Gallery)展出了几位当红的摄影家作品,其中来自南非的扎内勒·穆霍利(Zanele Muholi)是一位视觉行动主义者和摄影艺术家, 穆霍利的自我使命是 “为南非改写黑人酷儿和跨 性别的视觉历史,让全世界了解我们在南非及其他 地区仇恨犯罪高峰时的抵抗和生存状况”。这次在 该画廊正中间展出了一幅2022年刚创作的黑白银盐作品,反映一位站在海里面对观者的黑人肖像, 被摄者与观者对视的眼神是自信而又犀利的。 

约翰·迪沃拉(John Divola)是一位近年来重新发现被低估的美国摄影艺术家。该画廊展出他在1974年和1975年期间二十几岁时到洛杉矶废弃 房屋中创作的题为“破坏(Vandalism)”的作品。他在斑驳的房屋墙面作涂鸦式绘画,用绳子和图钉构成具有宗教仪式的图像,并将撕裂的纸板放 置在墙壁和地板上,产生了各种抽象图像,再利用 相机的边框以及墙角和地板及门框之间的视觉关系构图,完成了他最重要的摄影项目之一。该项目融合了摄影、雕塑、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效果。在 当时摄影的 “真实性”受到质疑之时,该系列作品在观念上打破了纪实摄影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界限,建立了迪沃拉独特的摄影语言。

无独有偶,该画廊也展出中国旅美摄影家徐冠宇2018年和2019年用类似的观念创作的题为“暂时存在的家(Temporarily Censored Home)” 系列作品。他回到在北京父母家期间,将房间变成了一个充满影像的装置艺术作品。乍看之下,该系 列作品像用Adobe Photoshop粘贴的影像作品, 但仔细观看,发现画面中的照片明显是贴在房间各 处,构成了这种似是而非的真实与虚构的效果。不仅如此,画面中还出现酷儿的影像,反映出摄影艺术家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游走的意象,表达了摄影家想要创作自由和打破空间限制的理念。这组彩色作品也说明了当下影像泛滥的现状和利用影像创作出有趣作品的可能性,与迪沃拉在废弃房间创作的黑白摄影作品形成有趣的呼应和对比。

基吉尼小学生在桑给巴尔岛穆尤尼附近的印度洋上学习漂浮、游泳和救援,2016 年 © 安娜·博亚兹斯,由圣达菲蒙罗摄影画廊提供

本届博览会与往届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色。 首先,经过近几年世界各大美术馆重新挖掘和举办女性艺术家作品展览之后,许多画廊展销她们的作品。阿纳斯塔西娅·萨莫伊洛娃(Anastasia Samoylova)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女摄影家之一。她从俄罗斯移民美国定居在迈阿密之后,亲身感受到气候变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以及飓风越发频繁和严重的现象对该 城市及其居民的影响。结果她所拍摄的 “淹没区(Flood Zone)”项目作 品不仅反映出该地区被水淹没和飓风造成破坏的后果,而且从摄影的抽象 构图和丰富色彩上将这些影像变得如同20世纪俄国艺术家创立的“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绘画风格,但对画面中的环境状况不加评判而是 由观者自己加以思考。本届博览会展出她最新创作的“影像城市 (Image Cities)”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关注的是,受消费主义和奢侈品牌的影响, 迈阿密和纽约等大城市豪华公寓大楼建筑工地围墙上巨幅图像和城市大型广告图像所产生的消费文化现象。她经过不同角度的观看,观察到窗户和玻璃折射 出的场景,并利用相机边框裁切构图,拍摄出具有多层次重叠影像的画面,暗示着大都市的奇观如同一个充满镜子折射的大厅,在那里,现实让位于理想化 影像的无尽再现。萨莫伊洛娃的“淹没区”系列入围今年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基金会奖。 

李·詹森,1932 年 © 洛拉·韦伯·尼古拉斯,由纽约丹泽格画廊提供

黎巴嫩裔美籍摄影家拉尼亚·玛塔(Rania Mata)涉及青青期或年轻母亲的阿拉伯女子彩色肖像作品特别引入瞩目。作为一个在黎巴嫩出生后生活在美国的妇女和母亲,玛塔的跨文化背景和经验为她的摄影奠定了基础。她致力于通过将美国和中东地区有相同经历的阿拉伯女子放置在不同场景中拍摄,来探讨她们个人和集体身份的问题,形成了她本人叙事风格的摄影语言。她获得了 2018年古根海姆奖金和2022年徕卡女性摄影项目奖。 

获得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的美国摄影家安娜·博亚兹斯(Anna Boyiazis)长期关注非洲妇女和女童的问题。2016年她前往坦桑尼亚桑吉巴岛拍摄的一组题为“在水中发现自由(Finding Freedom in the Water)” 系列作品,反映了当地穆斯林女性虽然被禁止游泳,仍然自发参加集体学习游泳活动。摄影家报道了这个发生在偏远地区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这些女 性敢于解放自己的精神,而且她将这个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从视觉上再现得特别完美。这组作品获得2018年荷赛人物类二等奖以及2021年徕卡女性摄影项目奖。

纽约丹吉格画廊(Danziger Gallery)推出的罗拉·韦伯·尼古拉斯 (Lora Webb Nichols,1899-1962年)档案照片的确让人眼睛一亮,这位在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一个矿区小镇生活的女摄影家16岁时获得一台相机作为生日礼物,后来的几十年里,她先从拍摄其家人、朋友和周围的风景照片开始,之后开设自己的照相馆拍摄矿工肖像和矿业照片共24000幅,这些照片一直藏在当地一家博物馆内,直到2013年该 博物馆来了一位名叫妮可·简·希尔(Nicole Jean Hill)的驻地摄影家才被发现,并花费7年时间整理后公诸于世。尼古拉斯拍摄这些矿工的照片自然 亲切,而且她将镜头更多对准周围的女性。这是继薇薇安·迈耶尔(Vivian Maier,1926-2009年) 照片被发现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发现。 

无题,第 125 街,2019 年 © 哈利克·阿拉 / 马格南图片社,由纽约吉特曼画廊提供

另外,黑人摄影家作品也在本届博览会上大放光彩。除了已成名的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和达乌德·贝(Dawoud Bey)等黑人摄影家作品之外,出生在非洲布基纳法索的萨伊杜·迪科(Saïdou Dicko)的手绘摄影作品特别抢眼。这位现居住在法国巴黎的黑人视觉艺术家从小在放 羊时就喜欢在土地上画羊的影子。2005年,他尝试用摄影来表现被摄者及其影子,并于2006年获得展示非洲当代艺术的塞内加尔达喀尔双年展外围展大奖。后来,迪科不仅采用摄影媒介,而且还采用视频、装置和绘画等媒介创作。本届博览会展出他的“在影子中的人物(The Shadowed People)”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是摄影家在室内墙壁挂上花布作为背景或在室外彩色的墙壁前拍摄黑人男女儿童的环境肖像,之后用黑色油彩加重被摄者头部使其产生三维的效果。迪科的摄影 作品继承了马里肖像摄影家赛义德·凯塔(Seydou Keïta,1921-2001年)用花布作背景的肖像拍摄风格。 

哈立克·阿拉(Khalik Allah)是近年来受到评论界关注的黑人摄影家之一。他19岁刚出道时以一部电影成名,自学摄影后,使得他学会与被摄者有较长时间的对视,放慢了电影拍摄的风格。在研究了拍摄过纽约街头的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和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的作品后,他在纽约哈林区第125街黑人居住区这条大道上创作了一组黑人人像作品。他利用黑夜自然光和慢速彩色胶卷,用镜头再现人物脸部的各种复杂心情,让观者看到这些往往被忽略的社会边缘人物较为真实的特写画面。

同样居住在哈林区的华人摄影家张海于2018年开始每天在该街区拍摄一 卷反映黑人日常生活的照片项目,这是他自2000年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一个城镇留学生活时便开始关注并拍摄美国黑人肖像及其生活状态作品的延续。作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家,如何能通过摄影反映另一个族群的文化的确具有挑战性,但经过长期深入拍摄美国南部以及纽约等地黑人摄影作品,他发现无论哪一个族群,都具有需要面对现实而顽强生活的精神共性。他拍摄的作品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并在本届博览会上与他编辑和设计的摄影画册同时展出。

华裔美国摄影家迈克尔·张(音译,Michael Jang, 1951年-)是另一位被重新发现的摄影家,他于上世纪70年代初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摄影专业 硕士学位之后,深受1976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新纪实”摄影展的三位摄影家作品影响,开始长期拍摄华裔家庭成员在家里没有防备的日常生活瞬间,并到比利佛山庄希尔顿饭店拍摄名人摄影作品。这些能反映上世纪70 和80年代加州华裔和名人生活状况的照片令人想起盖里·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的作品,十分写实而又幽默。但这些作品直到2001年才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发现并举办展览呈现。

姑姑和叔叔,1973 年 © 迈克尔·张,由温彻斯特李画廊提供

无题,选自“起始”系列,詹姆斯先生, 2019 年 6 月 19 日,纽约哈林区 © 张海,由摄影家和纽约吉永美也子画廊提供

不少画廊在今年博览会上推出利用摄影传统工艺创作的摄影家作品。美国视觉艺术家克雷亚·麦肯纳(Klea McKenna)采用物影摄影方法来表达她的 创作想法。她将涂有感光材料的相纸在漆黑夜晚直接压在树桩上,之后将相纸在阳光下显影制作成独一无二的作品。她还用物影摄影方法捕捉雨滴或蜘蛛网,以便不断地与大自然和摄影对话。塞尔维亚裔美国摄影艺术家纳德兹达·尼科洛娃(Nadezda Nikolova)经常在旧金山湾红杉树森林中行走,并思考如何用摄影来再现她对环境的感受。她是在暗房中利用光线、化学药水和剪纸等手段,创作出如同风景摄影效果的物影摄影作品,以表达她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和对摄影媒介可能性的探索。 

美国摄影家克里斯托弗·拉塞尔(Christopher Russell)拍摄了阳光下的 水面反光照片放大后,用刀片在照片上刻出如水面上的波纹,产生出水面动感 的错觉,不仅能引发各种记忆和感情的生发,而且能探讨摄影媒介的再现与抽 象之间的问题。德国摄影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费瑟(Christiane Feser)采用多道工序来探讨摄影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她首先将纸张按照预先画好的网格折叠出凹凸不平的样子,之后,在网格的交汇处画上不同大小的黑点,再用灯光和大光圈将这张纸拍摄成照片,结果将凹凸不平的三维变成二维的平面。 当观看时,观者会被这些虚实和光影感到错愕,无 法正常看到透视点,并迫使观者思考摄影作为照片与影像的关系问题。 

结语 
从本届摄影博览会可以看出摄影正在摆脱融入当代艺术后可能丧失自我的处境,重新回归到 自身的趋势。如2021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举办的 《可是,地球仍在转动》摄影展所揭示,世界各地有一批摄影家仍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创作,而非在工作室通过电脑合成作品或摆拍作品。因为摄影媒介与现实世界存在的紧密关系,以及现实生活本身就已经十分具有戏剧性,一张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 神奇的场景或人物的直接摄影作品最能吸引住观众,这种“直白、可信、超验”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说服力。 

网格 3,2019 年 © 克里斯蒂安·费瑟,由纽约吉特曼画廊提供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2022年又推出两个分 别题为“一万亿个日落:一个世纪的影像泛滥 (A Trillion Sunsets: A Century of Image Overload)”和“实际尺寸! 实物比例的摄影 (Actual Size! Photography at Life Scale)” 展览,探讨摄影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出现的影像传 播不断增速扩散到饱和状态的问题,以及可塑性很强的摄影媒介呈现的照片尺寸到底多大才是合适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从摄影媒介传播的广度和呈现的 尺度来思考摄影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嬗变的趋势。实际上,自上世纪20年代出现摄影画报杂志以来,评论家就开始提出社会是否能在视觉影像泛滥情况下生存的问题。此后,各种流派的艺术家和摄影家均利用影像来创作或批评视觉饱和对社会和 人类的影响。这种对影像爱恨交集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数码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诞生,影像变得更加无所不在,而且被放大到与实物相同尺寸呈现,使得现实与影像难以区分。同时, 更多的当代艺术家也采用摄影媒介作为手段来创 作或呈现他们的作品,出现了基于照片(photo-based)的作品,但这类作品的目的不是要表现摄影媒介本身的特性,而是要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摄影家回归到现实世界中通过观看、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充满矛盾的各种现象以及普通人在应对这些矛盾中散发出人性的摄影作品, 而与当代艺术家通过观念和摆拍的摄影作品加以区分,不失为一种回归到强调摄影媒介本身的新现象而需要加以鼓励。本届纽约摄影博览会参展画廊推出的强调摄影力量的纯粹摄影作品,便是朝着这种方向努力的尝试。 相信摄影媒介会如同绘画等其他媒介一样,既能保持自身的特性而长期存在,同时又能与其他媒介融合,而与基于照片的当代影像作品并行不悖发展下去。

注释:近年来,人们常用“影像(image)”、“图像(picture)”和“相片(print)”这几个词来替换“摄影(photography)”的说法,实际上,它们与“摄影”的含义仍然有别。“影像 ”的内涵和外延最广,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而且包括数码技术生成的技术影像。“图像”则比较具体,通常是指绘画、报刊和电影中的画面。“相片”最为具体,可以拿在手里观看。


江融,摄影评论家、摄影家、独立策展人。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中国摄影》2022年7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