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漫游者:陆元敏与八位年轻摄影师

姜纬 中国摄影杂志 2022-12-25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陆元敏在苏州河乍浦路桥上,1996年 许海峰


川流不息
从《苏州河: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谈起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4月刊
文/姜纬

“寻到了,现在比较完整了。”2021年10月的一天,我在陆元敏老师家里拷贝又翻寻出来的几张苏州河照片,他对我讲了这句话,表情蛮开心的。他寻找到的是他1991年6月1日拍摄的一张照片:武宁路桥上几个穿着节日演出服装的小女孩。“其他照片我记不清楚几月几号了,为啥这张记得呢?那个时候不是儿童节,小孩子不可能打扮成这样。”他确定这是《苏州河》系列的第一张照片。

武宁路桥,“苏州河”系列, 1991年 6月1日 陆元敏


时间过去三十年,我和富士影像共享空间共同策划2021年底的跨年展览时,一致认为陆元敏的《苏州河》是最理想也最合适的纪念性选择。

但我并没有打算简单地把那些照片再次呈现一下。2006年,我在淮海中路思南路口的爱普生影艺坊策划过《苏州河》展览,十五年后的富士影像共享空间则位于淮海中路淡水路口,两个地方相距只有1公里。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迄今为止,我给陆元敏策划过八个展览,编辑出版了四本中英文影集图录,在此长期过程中,我一再真切感受到他对上海年轻摄影师的深远影响。他的展览,观众自然踊跃,不仅仅是他同时代的亲朋好友,更多的是上海本地以及江浙地区活跃的年轻摄影师、艺术家,都会前来参观交流。在我与许多年轻摄影师的合作往来中,也能普遍感觉得到他们对陆元敏的尊崇。这种现象,至少在上海是独一无二的。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于是,我萌生了《苏州河: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的策展思路:以陆元敏的照片为主,同时也邀请许海峰、郑知渊、严怿波、陈晓峰、孙骥、徐昕、丛匀和朱锋等年轻摄影师、艺术家参展,既是向前辈致敬,也昭示上海摄影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展览现场


这些年轻人如今已是媒体视觉总监、摄影师、设计师、写作者,拥有各自的志向、风格和业界知名度,都在持续关注和拍摄上海这座城市,陆元敏的《苏州河》对于他们的创作历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挑选他们参与的重要标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摄影师有着大量以马路和弄堂为题材的照片。他们是积极的漫游者,他们重新考量时间和空间的况味。马路和弄堂,以及市民在其间的活动,对于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只是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象”,还可能是一种没有认识清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尽管这种“动力”被稀释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往往被忽视。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置身巨变环境,背靠着时代无以命名的经验与认知,凭借敏锐的感受力,创作视角通常以个体为本位。他们辨析城市对生活和心理的影响,力图勘察并理解在个人身上和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新的主题和类型被展示出来,他们的表现日趋引人瞩目。

上海开埠历史较短,又无山川地理之胜,但这种天然的“劣势”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优势”,既可以是阻碍,也能够是激发。索性心无旁骛,心宽忘地窄,收缩目光,明确认识的有限性,然后,因为“有限”,视觉所展示的景象,所体现的情感,才变得确凿、恰当。几代上海摄影师专注于城市本身,往深度和密度里挖掘,他们把上海视为取之不尽的拍摄源泉,这已然成为了某种文化基因。

这么些年以来,陆元敏的照片之所以能够超越代际、背景、样式和地域,赢得众多年轻摄影师、艺术家的尊敬,赋予他们有效的启发和鼓励,我认为有其内在强健的原因。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是陆元敏的代表作之一,气息浑朴,格调遒劲。在相当长的岁月中,苏州河与千万市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血脉关联,上海人和这条河的百感交集在陆元敏镜头里尽显无遗。这些照片里呈现出来的,是经验化的人生片断,以及属于他个人风格的充满氛围感的场景描绘与情绪投射。他逐渐进入到庞杂的拍摄体系中,我以为,他这些照片的拍摄是一种“临界创作”,他在多种相峙的拍摄原则之间游走,映照出苏州河两岸的人的生活境遇。

陆元敏的兴趣总是从某一具体琐细的点直接开始,随后向周围扩展。其偶然性和流动性的拍摄方法,保证了他始终沉浸在感受之中,体现了人嵌入的背景与人自身关系的种种情形。这些照片的时空不是线性和逻辑的,它们有一种面对对象的直接性和空间之中的自然延伸性,这是他所信赖的处理方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或许陆元敏并不知道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感觉是私有的”,但他有足够的摄影师意识,这种意识,即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对于眼前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方式,将图像中潜藏的可能性充分打开。无论是摄影师,还是观众读者,《苏州河》一开始的拍摄和阅读更像是记忆的闪烁,在其间逡巡穿梭寻找意义;后来渐渐体会出了,或者说抵达了生活的一种感官上的、可触碰的混沌质感。陆元敏照片的多义性是其过人之处,他从不预设、不迎合宏大叙事主题,也从不轻言、不奢望“历史”“社会”“人文”“时代”等名目,始终保持自己拍照的初心,坚守个人视角,谋求自在从容的精神生活状态。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艺术家丁乙,“苏州 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我和陆元敏在前段日子有过一次访谈,他讲:“拍苏州河的开始阶段,也不是我一个人去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拍过几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方法。”陆元敏说话一贯风轻云淡,但我是听得出来,他那时候就不甘心随大流。“自己想拍拍看上去不太艺术的照片。不去追求意义什么的,也不去追求明确的目标,得不得奖也无所谓。后来黑白或者彩色,各种镜头,实质上一直是这个思路。”他口中所谓“思路”,其实就是自己称心满意。我在展览开幕分享会上也讲到,坊间流传陆元敏“没必要拍出好照片”这句话,其真正的要义,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别人的赞许或认同而扭曲心态。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本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之一孙骥,2005年大学还没毕业就以《记忆之城》获得了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三等奖。他把平时在苏州河两岸拍摄的大量工业老建筑照片当作素材,运用电脑后期技术,根据传统山水画的章法进行裁切和拼贴,令人感到新颖别致。孙骥坦言陆老师的《苏州河》触动着他创作这些作品。而现在我们也知道了,陆元敏当年从报纸上看到有一个小年轻用摄影方法获得美术大展的奖项,这是很少见的,他第二天就特意去刘海粟美术馆仔细观看孙骥的作品。直到这次展览开幕时,孙骥才见到了“偶像”,陆老师笑言:“我早就在作品中见过你了。”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陆元敏向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善于博采众长,他主动从电影、文学、绘画、音乐中汲取营养,经常去观摩年轻摄影师、艺术家的作品,也参与许多跨界活动,比如周浦美术馆的“为了傅雷的一次当代艺术实验”,与著名的画家何曦、作家金宇澄合办展览,触类旁通,好学勤勉,敢于突破已有样式,尝试各种各样新方法,不故步自封,也不摆倚老卖老的架子,他的照片看似比较平实,却蕴蓄着丰富深广的美学内涵。

毫无疑问,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内容上,视野、思维、气质、方式的契合,陆元敏真诚的品格性情能够让众多年轻人体认到,从而收获了他们的由衷敬仰。

作为策展人,我很期待广大观众所看到的《苏州河: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展览,不仅是文本之间的投射、互衬、传续和变化,更重要的是考察这些如何成为可能,又如何成为了现实,成为了一种富有意义的城市摄影脉络。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其意义体现在“当代性”。我认为当代性具有“我们的时代性”,即作者出生以来的这个时代的独特性质;具有各个时代的视觉文本在“当前”共同存在并进入观众视线的共存性;也具有不同时代的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一直活着”的特性,即生命的存在性,这些正是“当代性”进入“我们这个时代”摄影文化的最核心元素。

许多人一谈到城市就是“欲望”“物质”,这是歪曲和遮蔽。城市中的生存有没有精神向度?如果有,是如何展开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困惑?这些都有待于摄影师去描绘,有待于观众去理解。在城市背景下,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观念的涵义变得极为复杂,涌现诸多的经验、文化、价值观,难以继续施用传统叙事建立意义中心的办法,因此存在着表达的难度,虽然我们最终还是会面对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但我们感受和领悟这些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将与前人大不相同,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方面,上海作为中国一个非常特别的大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有着显著的成就。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是镜子,照片里的这条河,是上海的缩影。即便这样,通过影像和脉络的梳理,也足以说明中国城市在特定时期里国家、社会、民众的种种关系,与我们以往对城市的“常识性理解”相去甚远,远为深邃、丰富和生动。

星霜荏苒,流年似水,一条并非湍急汹涌的河,承载了时光的翻腾和生活的坚忍,铺陈着令人嗟慨的世事人情。城市本身就是实验,人的生活就是实验,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然而就现时的摄影而言,各种各样的展览、媒体充塞着摄影师们对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匆忙的、权宜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在较小规模上或可敷衍,但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较大规模和较长时段的表现中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城市题材仍是中国摄影的短板,今天的我们还没有走出城市化巨变带来的震动和亢奋,植根于城市经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未得到发展,城市摄影的系统梳理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实际运作,我们对此都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系列,1991年-1993年 陆元敏

《苏州河: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于我是不容错过的课题,在城市摄影领域,这是一次用心的尝试,一次酝酿已久而水到渠成的践行,一次良好的开端。毕竟时不我待,上海的摄影师、艺术家理应先行先试,务实进取,塑造并扩张我们的记忆和知觉,让其有机会被反复地揭示和提醒,形成新的创作生态。说到底,摄影究竟是什么?如同江河不断汇入海洋,摄影是不断调适、不断更新内容的,通过他人眼光看清楚自己的全息拼图。海纳百川,川流不息。

姜纬,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

《苏州河:陆元敏与年轻摄影师》展览年轻摄影师部分作品


2021年6月1日  丛匀 朱锋

大都会,2021年8月  徐昕 

记忆之城No.4,2005年 孙骥

沙泾港,2021年4月  许海峰

无题,2021年1月  严怿波

武宁路桥,2021年8月  郑知渊

植物 置物Ⅲ No.7,2021年6月  陈晓峰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2年4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