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看过的、没看过的戏,我都看过了。

2015-10-21 贺兰乔月 好戏

本届乌镇戏剧节,好戏依旧邀请到了去年和我们一起看戏的贺兰乔月小姐,为我们撰写戏剧节观察,你也可以在她的个人公众号贺兰乔月(Deerland)看到更多她的内容。


乌镇戏剧节已经过半,前半程的大部分剧目她都一一到场,看看她对这些戏的评价吧!


物理学家

剧作: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导演:赫伯特·弗里茨
乔瞧戏:★★★★★



这是一部没有尿点的戏。


呈现方式是一种专注的怪诞躁动,又拥有特别坚实的悲喜剧内核,我,personally,非常非常喜欢这部戏。


人如其戏,导演赫伯特·弗里茨是个非常violent的男人,在开幕式被邀请上台的时候踩上亮黄色的软垫摔了一大跤,黄磊和孟京辉赶紧圆场:

这是设计好的,他自己的台,怎么可能摔倒。


导演爬起来,脸红噗噗的,眼睛闪着光,像个合格的「蛇精病」。

欧,最后谢幕的时候弗里茨故意摔了一跤,这一跤把之前的尴尬摔得升华了……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发疯的物理学家,一个自称「爱因斯坦」、一个自称「牛顿」,另一个叫「莫比乌斯」。

他们先后勒死了自己的(性感)女看护……




故事情节先后反转了几次:


  • 原来莫比乌斯在物理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为了避免自己的发明危害世界,装疯躲进精神病院里。

  • 爱因斯坦和牛顿分别是东西方派来的间谍,假装发疯来精神病院里接近莫比乌斯,他们与自己的女看护朝夕相处并相爱,被发现装疯,为了继续留在精神病院窃取莫的发明成果,勒死了自己的爱人——女看护。


  • 院长女博士早就知道他们三个物理学家装疯的事实,女看护其实是被派去窃取莫的研究成果。那些被窃取的发明让女博士开了工厂,赚得满盆满砵。


我很喜欢的几句台词:

“ 我容忍不了这乱七八糟的场面,我本来就是由于讲究秩序而成为物理学家的。(他竖起落地灯)我之所以成为物理学家,就是为了使大自然中的杂乱无章变回井然有序。”

“我们是物理学家,我们犯不起错误,一个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灾难。我们不进疯人院,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疯人院。”

“要抹除过去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发疯。”


剧作家迪伦马特是一个怪诞的艺术家,他严格遵从「三一律」,又彻底打破之前的悲剧或喜剧模式。对喜剧的理解是不能仅有大圆满的结局,而且要表现毁灭,这种毁灭不是由虚幻不真实的神秘力量和命运所致的,而是由社会自身的缺陷决定的——因此他的喜剧是一种沉重的喜剧,即用“喜”的形式去表现“悲”的主题。


violent的弗里茨导演透彻理解了剧作家的意图,他通过很多剧本里没有的细节来增强那种冲突感比如莫比乌斯的前妻带着三个儿子和现任丈夫来道别的这一场戏——


三个儿子吹响了「欢乐」的竖笛,但实际上却发出了刺耳难忍的声音。我们和物理学家一起在忍受噪音,而台上的「正常人」却在竖笛声中载歌载舞。


到底谁是疯子?


前妻的现任丈夫,是一位牧师,一见面就脱下鞋子当作武器,一副要打架的暴力模样,而莫比乌斯却优雅地伸出手,与之握手。


到底谁是疯子?


这些细节看得我心潮澎湃。


戏里的莫比乌斯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物理学家,他放弃了学术成就,优渥生活,家庭和爱人,只为了保护这个世界。


他说:我们不进疯人院,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疯人院。


而我们,却把他关进了疯人院。


仔细想想,疯人院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里面的人只是没有按照我们多数人的规则在生活,就被关进这个「另类」的监狱,如果我们这些「正常人」作为少数派生活在以他们为多数的世界呢?


不敢再想下去了,我得去吃个卤蛋压压惊。






我们存在

俄罗斯塔干卡剧院
导演:谢蒙·亚历山德罗夫斯基
剧场:国乐剧院

乔瞧戏:★★★




这是纪念俄罗斯塔干卡剧院50周年及戏剧家柳比莫夫的演出。

《我们存在》创作源自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四川好人》,2014年在《四川好人》首演50年纪念(首演于1964年)被再度搬上舞台。


来自塔干卡剧院的青年创作团队为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们通过多媒体屏幕上的录像投影,来模仿前辈的表演状态,与前辈隔空对话。


观众席被安排成隔一个坐一个的方式,观众戴着耳机,耳机里传出现场和老视频的声音,仿佛青年演员在与前辈打招呼。


这种方式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他说:一般剧场里大家坐得太近了,情绪会互相影响。


我想,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本身讲究抽离感,而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阻碍了抽离时观众现场情绪的互相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纯粹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从而得到最真实的情绪反馈吧。


神算子黄磊老师说:

“讲到塔干卡剧院可能不熟悉,打个比方,它在俄罗斯的地位也许相当于我们的北京人艺……俄罗斯人民对塔干卡的感情,对《四川好人》的感情,可能与我们对《茶馆》差不多。”

总之,我看到了青年戏剧人与一代大师的隔空对话,看到了戏剧人对「传承」的使命感。



飞向天空的人

新青年剧团
导演:李建军
戏剧构作:张维一
剧场:诗田广场

乔瞧戏:★★★



整个舞台的中心只有一个房间——或者说狭促的客厅,一套沙发、桌子、椅子、茶几,镜框一样的舞台里仿佛窥探视角,在这个小小的最基本配置的「家」里,接连出现了无数家庭和人物的群像。


几个演员接连登场,扮演了不同家庭里的不同片段,而每一个片段恰到好处的定格,连同舞台的边框,好似一幅幅会动的照片。人物行动的时候是寂静无声的,环境的声音总在人物定格后出现,让人有一种窥探了别人的生活后,展开脑内剧场的感觉。


对,窥视感。


都市里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每一户小小屋子之间的窥视——这是我从这部戏里看到的。


Oleg!Oleg!Oleg!

荷兰斑比剧团
编剧/导演:约翰·斯塔夫奈特
剧场:秀水廊剧院
乔瞧戏:★★★★



非常短小精彩的肢体戏剧。


三位男演员(其中一个是导演)分别扮演了三个朝圣的人、一位神祗和一只绵羊。他们不停地向前移动,艰难的、容易的、充满挑战的……他们经过了高山、平原、峡谷、冰川,逆着寒风前行,或者被吞食,只为了向前。


这是一部充满了宗教色彩却并不很沉重的戏。

肢体语言和音乐的配合非常轻松且精彩,前行的艰难与心中的乐观形成了对比。

越是可笑,就越衬托出了朝圣的悲剧色彩。


向前,被吞噬也要向前。

神圣,或者可笑?你怎么理解?


兄弟兄弟

巴西双面剧团
编剧/导演:安德雷·库尔蒂、阿图尔·卢安达·里贝罗
剧场: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
乔瞧戏:★★★★★



这部戏始于父亲葬礼上两兄弟重逢后的拥抱,结束于拥抱之后的分离。


三位男演员和一位女演员用非常诗意的肢体语言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故事又承载着非常深重的情谊,一言不发却饱含深情。


这部戏是戏剧节前半程媒体朋友口中评价最高的,在我心中和《物理学家》一样,都给观众非常享受的观剧体验。


我在新加坡学戏剧的时候,也接受过一年Physical Theatre(肢体戏剧)的训练。从最开始感受自己身体每个部分,到渐渐发觉关节的各种可能性,《兄弟兄弟》将我受到的训练都串在了一起,展现了肢体戏剧的大画面。

可以说是我在肢体戏剧方向看过的戏里面,完成度最高的,强烈推荐,非常受启发。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中国国家话剧院
导演:孟京辉
剧场:水剧场



《两只狗》在乌镇演出的时候恰逢「两千场」,极高的上座率也说明了大家对这个戏的喜爱。


依然热情满满,依然笑点百出。

遗憾是:
没有和「水剧场」特殊的环境结合起来,就是个场子大点的蜂巢版《两只狗》。

惊喜是:
弟弟说到我看到了烟花的时候,远处真的恰好放起了烟花。那一刻,好像上帝在发糖吃。


我爱孟京辉,我爱两只狗,脑残粉不客观,就不评星了。



迷乱

立陶宛国家剧院
编剧:米卡·米利亚霍
导演:雅娜·罗斯
剧场: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
乔瞧戏:★★★★



很这部戏很不错,从观剧体验到演员水平到内容传递都非常优秀,但具体有多喜欢却说不上。


我的解释是:这几天大餐吃太多,审美水平急剧提升。

整个舞台铺满了咖啡厅菜单,展现了当代人的疲倦与焦灼。是呀,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不得点精神疾病显得好像不够拼,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精神崩溃与恶意暴力的界限越发模糊,和咖啡一样,这都已经成为世界话题了。

贺兰和乔月自从看了这个戏,我们的精神分裂更严重了。

乌镇戏剧节半程已过,以上是前半程我看过的戏的简评。
欢迎也在乌镇看戏的朋友们一同讨论。

总之,这次在乌镇,乔月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专心看戏专心吃,立志把你们看过的没看过的戏都看了(姚明脸)……


o

又见乌镇,好戏和你一起

再次走进戏剧乌托邦。


10.15-10.24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好戏将为你提供最具密度和质感的全方位报道,和你一起天马行空,看戏读人。


关注乌镇戏剧节,关注好戏

一同在真实与梦幻中穿行。


o


新戏|人物|观点|活动|专题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上海十月 | 北京十月 | 假如戏剧节是个萌萌哒球

上海首届国际喜剧节| 在乌镇不买票能看啥

乌镇《尼伯龙根的指环》观前手册

乌镇《物理学家》观前手册

马丁·麦克多纳 | 吴念真 | 卷福 | 赖声川

吴兴国 | 周可 | 周野芒 | 达里奥·福 | 刘晓晔

银锭桥 | 战马| 金锁记 | 扶青计划 | 舞台上的男神女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