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落幕,来这里过过瘾。
乌镇戏剧节今日落幕。
在这十天里,好戏的特邀评论人贺兰乔月看了主演出单元大部分的作品并一一点评。
如果你不曾前来,就来这里过过眼瘾。
“物理学家”
剧作: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导演:赫伯特·弗里茨
乔瞧戏:★★★★★
这是一部没有尿点的戏。
呈现方式是一种专注的怪诞躁动,又拥有特别坚实的悲喜剧内核,我,personally,非常非常喜欢这部戏。
人如其戏,导演赫伯特·弗里茨是个非常violent的男人,在开幕式被邀请上台的时候踩上亮黄色的软垫摔了一大跤,黄磊和孟京辉赶紧圆场:
这是设计好的,他自己的台,怎么可能摔倒。
导演爬起来,脸红噗噗的,眼睛闪着光,像个合格的「蛇精病」。
欧,最后谢幕的时候弗里茨故意摔了一跤,这一跤把之前的尴尬摔得升华了……
故事的主角是三个发疯的物理学家,一个自称「爱因斯坦」、一个自称「牛顿」,另一个叫「莫比乌斯」。
他们先后勒死了自己的(性感)女看护……
故事情节先后反转了几次:
原来莫比乌斯在物理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为了避免自己的发明危害世界,装疯躲进精神病院里。
爱因斯坦和牛顿分别是东西方派来的间谍,假装发疯来精神病院里接近莫比乌斯,他们与自己的女看护朝夕相处并相爱,被发现装疯,为了继续留在精神病院窃取莫的发明成果,勒死了自己的爱人——女看护。
院长女博士早就知道他们三个物理学家装疯的事实,女看护其实是被派去窃取莫的研究成果。那些被窃取的发明让女博士开了工厂,赚得满盆满砵。
我很喜欢的几句台词:
“ 我容忍不了这乱七八糟的场面,我本来就是由于讲究秩序而成为物理学家的。(他竖起落地灯)我之所以成为物理学家,就是为了使大自然中的杂乱无章变回井然有序。”
“我们是物理学家,我们犯不起错误,一个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灾难。我们不进疯人院,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疯人院。”
“要抹除过去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发疯。”
剧作家迪伦马特是一个怪诞的艺术家,他严格遵从「三一律」,又彻底打破之前的悲剧或喜剧模式。对喜剧的理解是不能仅有大圆满的结局,而且要表现毁灭,这种毁灭不是由虚幻不真实的神秘力量和命运所致的,而是由社会自身的缺陷决定的——因此他的喜剧是一种沉重的喜剧,即用“喜”的形式去表现“悲”的主题。
violent的弗里茨导演透彻理解了剧作家的意图,他通过很多剧本里没有的细节来增强那种冲突感比如莫比乌斯的前妻带着三个儿子和现任丈夫来道别的这一场戏——
三个儿子吹响了「欢乐」的竖笛,但实际上却发出了刺耳难忍的声音。我们和物理学家一起在忍受噪音,而台上的「正常人」却在竖笛声中载歌载舞。
到底谁是疯子?
前妻的现任丈夫,是一位牧师,一见面就脱下鞋子当作武器,一副要打架的暴力模样,而莫比乌斯却优雅地伸出手,与之握手。
到底谁是疯子?
这些细节看得我心潮澎湃。
戏里的莫比乌斯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物理学家,他放弃了学术成就,优渥生活,家庭和爱人,只为了保护这个世界。
他说:我们不进疯人院,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疯人院。
而我们,却把他关进了疯人院。
仔细想想,疯人院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里面的人只是没有按照我们多数人的规则在生活,就被关进这个「另类」的监狱,如果我们这些「正常人」作为少数派生活在以他们为多数的世界呢?
不敢再想下去了,我得去吃个卤蛋压压惊。
“我们存在”
俄罗斯塔干卡剧院
导演:谢蒙·亚历山德罗夫斯基
剧场:国乐剧院
乔瞧戏:★★★
这是纪念俄罗斯塔干卡剧院50周年及戏剧家柳比莫夫的演出。
《我们存在》创作源自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四川好人》,2014年在《四川好人》首演50年纪念(首演于1964年)被再度搬上舞台。
来自塔干卡剧院的青年创作团队为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们通过多媒体屏幕上的录像投影,来模仿前辈的表演状态,与前辈隔空对话。
观众席被安排成隔一个坐一个的方式,观众戴着耳机,耳机里传出现场和老视频的声音,仿佛青年演员在与前辈打招呼。
这种方式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他说:一般剧场里大家坐得太近了,情绪会互相影响。
我想,布莱希特式的戏剧本身讲究抽离感,而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阻碍了抽离时观众现场情绪的互相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纯粹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从而得到最真实的情绪反馈吧。
神算子黄磊老师说:
“讲到塔干卡剧院可能不熟悉,打个比方,它在俄罗斯的地位也许相当于我们的北京人艺……俄罗斯人民对塔干卡的感情,对《四川好人》的感情,可能与我们对《茶馆》差不多。”
总之,我看到了青年戏剧人与一代大师的隔空对话,看到了戏剧人对「传承」的使命感。
“飞向天空的人” 新青年剧团
导演:李建军
戏剧构作:张维一
剧场:诗田广场
乔瞧戏:★★★
整个舞台的中心只有一个房间——或者说狭促的客厅,一套沙发、桌子、椅子、茶几,镜框一样的舞台里仿佛窥探视角,在这个小小的最基本配置的「家」里,接连出现了无数家庭和人物的群像。
几个演员接连登场,扮演了不同家庭里的不同片段,而每一个片段恰到好处的定格,连同舞台的边框,好似一幅幅会动的照片。人物行动的时候是寂静无声的,环境的声音总在人物定格后出现,让人有一种窥探了别人的生活后,展开脑内剧场的感觉。
对,窥视感。
都市里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每一户小小屋子之间的窥视——这是我从这部戏里看到的。
“Oleg!Oleg!Oleg!” 荷兰斑比剧团
编剧/导演:约翰·斯塔夫奈特
剧场:秀水廊剧院
乔瞧戏:★★★★
非常短小精彩的肢体戏剧。
三位男演员(其中一个是导演)分别扮演了三个朝圣的人、一位神祗和一只绵羊。他们不停地向前移动,艰难的、容易的、充满挑战的……他们经过了高山、平原、峡谷、冰川,逆着寒风前行,或者被吞食,只为了向前。
这是一部充满了宗教色彩却并不很沉重的戏。
肢体语言和音乐的配合非常轻松且精彩,前行的艰难与心中的乐观形成了对比。
越是可笑,就越衬托出了朝圣的悲剧色彩。
向前,被吞噬也要向前。
神圣,或者可笑?你怎么理解?
“兄弟兄弟” 巴西双面剧团
编剧/导演:安德雷·库尔蒂、阿图尔·卢安达·里贝罗
剧场: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
乔瞧戏:★★★★★
这部戏始于父亲葬礼上两兄弟重逢后的拥抱,结束于拥抱之后的分离。
三位男演员和一位女演员用非常诗意的肢体语言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故事又承载着非常深重的情谊,一言不发却饱含深情。
这部戏是戏剧节前半程媒体朋友口中评价最高的,在我心中和《物理学家》一样,都给观众非常享受的观剧体验。
我在新加坡学戏剧的时候,也接受过一年Physical Theatre(肢体戏剧)的训练。从最开始感受自己身体每个部分,到渐渐发觉关节的各种可能性,《兄弟兄弟》将我受到的训练都串在了一起,展现了肢体戏剧的大画面。
可以说是我在肢体戏剧方向看过的戏里面,完成度最高的,强烈推荐,非常受启发。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中国国家话剧院
导演:孟京辉
剧场:水剧场
《两只狗》在乌镇演出的时候恰逢「两千场」,极高的上座率也说明了大家对这个戏的喜爱。
依然热情满满,依然笑点百出。
遗憾是:
没有和「水剧场」特殊的环境结合起来,就是个场子大点的蜂巢版《两只狗》。
惊喜是:
弟弟说到我看到了烟花的时候,远处真的恰好放起了烟花。那一刻,好像上帝在发糖吃。
我爱孟京辉,我爱两只狗,脑残粉不客观,就不评星了。
“迷乱” 立陶宛国家剧院
编剧:米卡·米利亚霍
导演:雅娜·罗斯
剧场: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
乔瞧戏:★★★★
很这部戏很不错,从观剧体验到演员水平到内容传递都非常优秀,但具体有多喜欢却说不上。
我的解释是:这几天大餐吃太多,审美水平急剧提升。
整个舞台铺满了咖啡厅菜单,展现了当代人的疲倦与焦灼。是呀,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不得点精神疾病显得好像不够拼,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精神崩溃与恶意暴力的界限越发模糊,和咖啡一样,这都已经成为世界话题了。
贺兰和乔月自从看了这个戏,我们的精神分裂更严重了。
“B先生和P先生” 法国乐旭文化公司 — BP ZOOM喜剧组合 编剧/导演/演员:伯尼·柯林斯、菲利普·马茨 场馆:国乐剧院 乔瞧戏:★★★★
非常优雅的喜剧。从观感的愉悦程度上来说就是「无台词的外国版《两只狗》」。
把这两出戏放在一起对比并不是说他们之间有多类似,而是我非常喜欢这样让人开心的同时还能打动大家的艺术形式。
两位主创都非常具有表现力,B先生参加过越战后决定成为一名小丑,而P先生是在度过了23年碌碌无奇的生活后找到了「生命之音」,他师从法国大师Philippe Gaulier后在街头表演,遇到B先生后成立了BP ZOOM喜剧组合。
就因为这两位主创之前都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做出来的喜剧才如此地有层次,能打动人。
我最喜欢的场面是谢幕的时候,顶上落下一百个海报叠的纸飞机,BP先生和台下观众一起把飞机扔得满场都是——简单的设计就让所有人和他们一起找回了童心,这个B装得好我给一百分。
小八卦:其中一位演员是你们诺一雪梨的妈妈的姐夫,猜猜是哪位?
“孤儿” 中国香港绿叶剧团 创作及导演:黄俊达 场馆:诗田广场 乔瞧戏:★★★★★
这是一出相当成熟的肢体戏剧。
本来对国产肢体戏剧没报任何希望,也没做功课就去了。看完全场直接惊呆!
《赵氏孤儿》的故事用肢体叙述出来,美丽绵长。查了资料才知道导演在法国学习贾克乐寇,并和同学们创作了这部戏剧。
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国产肢体戏剧里,最成熟的作品。
演员素质也非常优秀!
此次国内戏剧最佳。
“尼伯龙根的指环” 德国塔利亚剧院 导演:安图·罗梅罗·怒恩斯 原著:瓦格纳、德里希·黑贝尔、及中世纪传说 场馆:乌镇大剧院 乔瞧戏:★★★★★
传说中此次2015乌镇戏剧节的「戏王」。
其实是算上中场休息和餐歇一共7.5小时,演戏的部分是5.5小时,长,但没想象中那么长,毕竟更长的《如梦之梦》我也全程清醒地看完了。
这个故事对中国观众不算熟悉,德语台词的障碍导致需要一直很疲惫地看字幕,导演的呈现方式又比较写意,所以就观察来说,全程还是很多人睡的。
你问我睡了没?我前一天特意早睡,吃饱了早餐和午餐,带好了茶水,做了万全准备,但还是在第一幕的时候不小心睡了十分钟……都怪旁边的好戏君传染。(嫌弃脸)
入场的时候每个人发了一张写了剧情的纸,但导演也并不完全按照纸上故事来展开。
据导演说,前两幕堆满咖啡渣的舞台上演出的故事只是前奏,第三幕正片开始之后,前面的各种伏笔全都被串了起来,节奏一流,叙事流畅,呈现方式现代简明,让我整个身体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这是我心目中的现代戏剧人对史诗的完美演绎。
小八卦:
1.何老师在第三幕的时候去看《BP先生》,错过了最精彩的一幕。既后悔,又不后悔。后悔因为听我们说第三名太棒了,不后悔是因为《BP先生》也太棒了!
2.这是舞台剧版《尼伯龙根的指环》全球最后一场演出,本来黄老师还说这次不看就得飞去德国看了。原来这次不看,就再也看不了了。Now, or never. 这就是戏剧的珍贵。
“樱桃园的肖像” 波兰羊之歌剧团 编剧/导演:乔格什·布拉尔 场馆:秀水廊剧团 乔瞧戏:★★★★★
波兰戏剧有个极简的传统,而《樱桃园的肖像》在极简的灯、服、道、效、化中,让观众达到了脑内的精神高潮。
本剧取自契诃夫的四幕剧《樱桃园》中的第三幕,樱桃园即将被卖出,这一幕就是大家失去以前的狂欢。
角色们相继登场,歌唱舞蹈,从最初的不敢提,到追忆,到悲伤爆发,一层一层的情绪在音乐中递进。
柳包芙在独白的时候濒临崩溃,后面的仆人们跳起了弗朗明哥,足尖、后跟、跺脚,这是所有舞蹈里面情绪最浓烈的一种,绝望喷涌而出……
小八卦:
1.《两只狗》的演出时,弟弟提到了烟花,天边就真的放起了烟花(后来我知道是老孟特意安排在远处放的)。第一场《樱桃园》演出的时候,柳包芙独白结束,秀水廊剧院里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烟火的声音,一声、两声,十几声,柳包芙的演员激动得大喊大叫,好像看到了希望,正在这时,仆人走出来宣布是他买下了樱桃园,并把她推走……
「那一瞬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无情,一个人,哪怕你拥有自己的烟花,你也得,滚。」老孟晚上和何老师这么说道。
这样的戏与戏之间的巧合,只有在乌镇可以发生。
2.据说,《樱桃园》是海报丢失最多的戏。
“吝啬鬼” 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 导演:尤里 费里尼 场馆:国乐剧院 乔瞧戏:★★★★
传统喜剧的胜利。
认认真真排戏就好了。(并没有在讽刺某些戏)
完成度超级高,非常好看!
小八卦:最重要的道具——沙发,因为无法运到中国来,剧组自费在当地拿图纸找了工厂一比一做了一台,只为了这两场演出。我很好奇,这个带不走的沙发,最后会去到那儿……
“杂音” 编剧/导演:康赫 场馆:诗田广场
凌晨四点的乌镇,我和一个妹子走在黑漆漆的老街上。一群男生走过的时候狠狠地看了我几眼。
“喂。”他们叫。
我们回头。
“走第一个这个男生喜欢你。”
“噢。谢谢!”
“明天来看我们的戏吧!”
“什么戏?”
“杂音。”
“……我今天看过了,而且坐到了最后。”
“为什么?”
——
一个美好的故事,或是《杂音》剧评。
“惊奇的山谷” 法国北方剧院 导演:彼得布鲁克 玛丽-海伦娜 伊斯坦妮 场馆: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 乔瞧戏:★★★★★★★★★★
实在太棒了。
今晚刚刚从剧场走出,过两天写篇长评。
o
又见乌镇,好戏和你一起
再次走进戏剧乌托邦。
10.15-10.24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好戏将为你提供最具密度和质感的全方位报道,和你一起天马行空,看戏读人。
关注乌镇戏剧节,关注好戏
一同在真实与梦幻中穿行。
o
新戏|人物|观点|活动|专题
上海十月 | 北京十月 | 假如戏剧节是个萌萌哒球
银锭桥 | 战马| 金锁记 | 扶青计划 | 舞台上的男神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