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莎莉·波特永远会以她的大胆、先锋震惊你

2017-10-19 2miao 深焦DeepFocus

文丨2miao(武汉)

编丨Joy(重庆)


写在前面

提到英国女导演,你会最先想到谁?除了去年在戛纳凭借《美国甜心》斩获评委会奖的安德里亚·阿诺德之外,曾经执导过《奥兰多》的萨莉·波特也是英国影坛不可忽视的电影作者。比起阿诺德的电影里总是洋溢着躁动不安的年轻之气,萨莉·波特的作品则显得沉稳镇静,但往往又不失奇思妙想的细节设计。总的来说,萨莉·波特是一位敢于进行实验影像的尝试,并用形式上的先锋性表达温和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全能创作者。继八年前颇具前卫色彩的《愤怒》之后,萨莉·波特将携最新作品《酒会》(The Party) 再次登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笔者没有看全萨莉·波特的所有作品,下文主要关注的仅是萨莉·波特的部分长片作品,而她的短片和纪录片作品将不被重视。下文重点涉及的电影包括:为萨莉·波特带来广泛认可和国际关注的《奥兰多》;具有强烈自传性的《探戈课》;聚集好莱坞明星的新千年首作《哭泣的男人》;先锋大胆的实验影片《愤怒》;以及萨莉·波特最近一部作品《金吉尔和罗莎》。


按:此次欧盟影展也将于10月26日18:30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放映《酒会》,感兴趣的读者可戳欧盟影展北大开票,深焦送你一百张赠票了解详情。或拉到文章末尾直接购票。



萨莉·波特1949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诗人兼设计师,母亲是音乐家,而她的祖母和外祖母都当过演员。家庭良好的氛围使得萨莉·波特对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异于常人的敏感性。20世纪60年代末期,萨莉·波特在伦敦电影制作者联盟进行学习和创作,此时法国新浪潮的余热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兴起都对萨莉·波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使得她最初的尝试具有非常浓烈的先锋色彩。

 

萨莉·波特


70年代初,萨莉·波特进入伦敦现代舞学校,随后作为表演者和舞蹈家,陆续登上了各式舞台。萨莉·波特在音乐、舞蹈、戏剧方面均有建树,而她作为电影人,也将她在各个相关领域展现的才能集中运用在了电影这门更为综合的艺术之中。

 

70年代末,英国电视电影产业发展迅速,这也给了女性从业者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1979年,萨莉·波特的短片《惊悚》(Thriller, 1979)入围欧洲各类电影节,这部内容和形式皆具先锋性的作品,出人意料地为萨莉·波特赢得了主流观众的兴趣,也为她带来了拍摄剧情长片《淘金者》(The Gold Diggers, 1984)的机会。《淘金者》的全部演职人员均为女性,影片由萨莉·波特自编自导,探究了女性身份和物质金钱的关系,但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和非常规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影片晦涩难懂,而萨莉·波特就此失去了大众和投资商的青睐。


《我是公牛,我是马,我是男人,我是女人》1988

              

80年代的萨莉·波特主要在电视圈内工作,她为电视台拍摄了《眼泪、欢笑、恐惧和愤怒》和《我是公牛,我是马,我是男人,我是女人》两部纪录片。《淘金者》的失败没有击溃萨莉·波特,她在86年拍摄的15分钟短片《伦敦故事》(London Story, 1986),延续了她对视听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影片里奇特的三人组合密谋着揭露英国政府的黑幕,而演员滑稽的肢体动作,高调而不和谐的配乐,都使得这部短片尴尬却诙谐有趣。

 

直到这时,萨莉·波特面临的创作困境主要在于,在保守的大环境里,她所热衷的先锋表达不能畅通地同观众交流。幸运的是,90年代好莱坞电影入侵英国电影市场,而本土产业的衰落让英国人意识到现有格局需要变革,他们开始放宽视野和欢迎多元化。萨莉·波特抓住机会,用《奥兰多》(Orlando, 1992) 震惊了低迷沉闷的英国影坛,并为自己带来了国际性的关注。

 

《奥兰多》1992


这部为萨莉·波特赢得了广泛赞誉的电影改编自伍尔夫的同名小说,在保留原始文本的基本架构和核心诉求的同时,萨莉·波特对原文本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影视化再造。奥兰多是伍尔夫奇思妙想的产物,他在1600年是个年轻俊美的贵族小伙子,当女王来到他的庄园时,奥兰多惹得她喜爱非凡,她于是赐给奥兰多不会衰老的躯体。影片横跨400年,历史风云变幻,但萨莉·波特选择将斯图亚特王朝、工业革命等由男性主导的大历史事件简略带过甚至忽略,这意味着,男权社会的主意识形态被选择性隐藏。

 

《奥兰多》剧照


奥兰多400年的人生经历被分为七个段落,且被分别冠以死亡、爱情、诗歌、政治、社会、性、新生的主题。而在原著里没有的第七章,奥兰多来到了90年代,她穿着极为中性的机车皮夹克,开着摩托,带着她的女儿回到了旧时的庄园。此时的奥兰多俨然达到了“雌雄同体”的状态,而在影片最后,出现了同样“雌雄同体”的天使形象,萨莉·波特似乎想表达,“雌雄同体”是天使般理想化的存在状态,这时男女不再是隔绝的两性,而是一个统一整体,所有男女间的纷争都不复存在,人是作为人而存在的。蒂尔达·斯温顿在片中扮演了奥兰多一角,她出众的中性气质非常契合剧中人物,而她真挚细腻的表演也使得这个角色更加招人喜爱和令人信服。

 

《奥兰多》剧照


萨莉·波特在这部影片中进行了非常有趣的反凝视的处理。在每个章节里,奥兰多都会伺机“打破第四面墙”,他/她会将脸转向镜头,有时只是意味深长地用眼神示意,有时则向观众吐露心声。当观众的窥淫者角色受到了挑战,奥兰多也就从被动的欲望投射对象的身份中解放出来。

 

《奥兰多》剧照


《奥兰多》上映三年后,萨莉·波特在1997年推出了下一部作品《探戈课》(The Tango Lesson, 1997)。在这部影片中,萨莉·波特除了担任导演和编剧的双重职责,还亲自上阵展现舞姿,而她饰演的是萨莉无疑就是她自己,一个纠结于剧本创作的电影导演,一个会拍电影的舞者。

 

萨莉·波特将浓烈的彩色画面穿插到黑白为主调的影片之中,在相当松散的叙事过程中铺设了大量表情达意的探戈舞场景。可以说,萨莉·波特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实验影像和被大众所接受的传统模式之间的平衡,使得这部电影既明显区别于主流商业片,又能通过精心布置和组合的蒙太奇将剧情的起承转合明确地展现给观众。影片的一切都展现出导演不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

 

《探戈课》1997


片中的萨莉被探戈舞者帕布洛的表演深深吸引,但对她来说,选择学习探戈不仅仅是因为她被所看到的事物吸引,而且她把舞蹈当做一种自我表达和畅言的手段。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帕布罗才是真正被看的,这个男舞者渴望被看,在意他者眼光,同时也是萨莉注目和审视的对象。

 

萨莉给予她自己的角色凝视的主导权,但她并没有因此疏忽对男性心理的刻画。两性是平等的,作为电影人的萨莉和作为探戈舞蹈家的帕布洛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学习跳舞的萨莉要服从于帕布洛的教导和指挥,但在拍摄电影时,帕布洛需要听任萨莉的安排。萨莉·波特从来不一味地凸显女性的力量,她把女性独立自强的果敢一面融贯地体现在对两性交往的讨论之中,而这种女性主义的表达方式显然是平易近人而又具有说服力的。

 

《探戈课》剧照


萨莉·波特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自传性的作品,但她能胜任的角色不只这些。萨莉·波特是个能歌善舞的女人,她除了一直在伦敦现代舞学校担任演员和指导,还和不同乐队合作进行演出,以歌手身份举行过巡回演唱会,她甚至参与了《奥兰多》的原声配乐创作。而在《奥兰多》和她04年的作品《我要》(YES, 2004) 中,萨莉·波特将诗歌作为重要的元素进行运用,而她本人也是一个抒情诗人。这些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萨莉·波特出片频率不高 —— 她不是一个专职的导演,她有着多重身份,她在各个艺术领域里游走和进行切身体验。

 

《纵情四海/哭泣的男人》(The Man Who Cried, 2000) 是萨莉·波特在新千年完成的首部作品,也是她初入好莱坞的试水之作。克里斯蒂娜·里奇、凯特·布兰切特、约翰尼·德普和约翰·特托罗出演了剧中两对迥异的恋人。影片的时代背景建立在二战期间,战争年代里的四个异乡人的命运缠绕在一起,但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成长背景决定着他们各自对自身身份的建立,影片最后,两对恋人都最终走散。

 

《我要》2004


《探戈课》里接连不断的探戈舞蹈担负着表情达意的重任,而《哭泣的男人》里,音乐则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克里斯蒂娜·里奇饰演的主角苏茜是俄罗斯犹太女孩,她的父亲抛下她去美国寻求财富,而她则落难到英国。她有一副好嗓子,总是哼唱着父亲给她唱过的曲子。这首歌被多次吟唱,象征着丢不掉的历史身份和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而特托罗扮演的意大利歌唱家则在歌剧院唱着取悦富裕阶级的歌剧,约翰尼·德普扮演的吉普赛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群体的乐章。片中的音乐一方面映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使得影片沉浸于伤感忧郁的氛围之中。可以说,只有像萨莉·波特这样懂得舞蹈和音乐的导演才能拍出《探戈课》和《哭泣的男人》这样的电影。

 

令人惋惜的是,过于沉稳厚重的基调,缺乏戏剧冲突的剧情设置,以及拖沓的节奏,都大大削弱了《哭泣的男人》的观赏性。萨莉·波特并没有在好莱坞证明自己的实力。于是她回归了低成本的独立制作,拍摄了下一部作品《我要》。影片延续了萨莉·波特对两性关系以及身份认同的关注,又融入了她在911事件之后,对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历史交错和文化冲撞的思考。

 

《哭泣的男人》2000


无论如何,那个能够进行先锋尝试的萨莉·波特才是最令人期待的,如果说《哭泣的男人》标志着她拥抱主流叙事,那么《愤怒》(Rage, 2009) 意味着敢于进行影像实验的萨莉·波特的回归。在《探戈课》里,萨莉·波特饰演的女导演正是在创作《愤怒》的剧本,而萨莉用饱和度极高的彩色画面,通过数次闪回,勾勒出了《愤怒》的雏形。整整12年后,在2009年,以长片样貌出现的《愤怒》呈现了和《探戈课》里截然不同的故事。但《愤怒》的成片保留了萨莉·波特最初把它拍成实验电影的设想。摄影机扮演了名为米开朗基罗的角色,这个学生假借拍摄作业的理由,在一场扑朔迷离的凶杀案爆发前后一周时间里,在秀场的后台用手机记录下与一场时装秀有关的人物对整件事情乃至时尚行业的想法的变化。而这个半虚拟的角色,与剧中所有真实角色进行互动,他们在它的面前,也就是在观众面前,展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愤怒》2009


整部影片采取的基本形式是,全程采取中景和特写,一张纯色的底板,一个单独的人物,人物直面摄影机,进行着一场单方向的对话。这些置身时尚领域的人,从设计师、模特、缝纫工人、到评论家,他们的接连不断地向镜头袒露心事,而由于他们具体的工作场合和景象被一视同仁地抹除掉,从而在这些身份各异的角色充实的话语和清晰的表情中,观众可以建立自行对于他们所处的环境的想象。

 

裘德·洛在片中突破性的表演是这部影片被周知的原因之一。他饰演的异装癖模特明克丝(Minx,英文原意为轻佻的女子)扮相大胆,自恋又自怜,在14个分量相当的角色里非常出挑。而这不是萨莉·波特作品里第一次出现跨性别者。《奥兰多》里英国女王的扮演者是有名的异装癖艺术家昆汀·克里斯普。在萨莉·波特的电影里,女人可以由男人扮演,男人可以由女人装扮而成,这种对性别多元化的接纳是如此温柔和自然,而这又何不是萨莉·波特对待性别的态度呢?

 

《愤怒》剧照


《金吉尔和罗莎》(Ginger&Rosa, 2012) 是萨莉·波特最近的一部作品,也是她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一对年轻女孩。在这部拍摄于2012年的影片中,年仅14岁的艾丽·范宁就已经展现出克制且细腻的演技,而饰演她剧中挚友的则是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的女儿爱丽丝·恩格勒特。影片用柔和的笔触书写了这对好友走向分裂的过程,在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核危机弄得人心惶惶,而成长中的少女需要面对的,除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还有家庭带来的失望,好友的背叛,以及初生的情愫和随之而来身体的欲望。

 

可惜丰富的故事梗概下人物却是单薄的,这终究是一部差强人意的片子,虽然电影完成度依旧很高,女孩的微妙心理变化和情感展露都十分动人,音乐的选择也切合时代环境和人物性格。但那个敢于尝试先锋表达的萨莉·波特似乎失去了踪影,不知道是否商业体系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干扰,还是她开始更加注重片子是否能够有效抵达观众。

 

《金吉尔和罗莎》2012


但不管进入主流视野后的萨莉·波特是否在退步,她都是一位有才情的创作者。萨莉·波特自身有着开阔的眼界,而她在艺术领域的多栖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都在影响着她的影像表达。她的电影作品总是不失格调和审美趣味,并流露出平易近人的女性主义关怀。而她对于音乐选择的严格把控,以及对画面细节的精益求精,都一定程度保证了影片的质量,也显示出她的匠心和她对电影事业的热忱。

 

萨莉·波特和蒂尔达·斯文顿


我们有理由期待,萨莉·波特能继续带来更为优秀的电影作品。



2017欧盟影展 北大百讲专场

放映安排





 《酒会》购票通道  




1

线上购票


关注【北大讲堂票务】



进入公众号




点击【快速购票】至【在线购票】


(以其他活动为实例)

选择对应影片

进入该片页面

然后选择对应场次并选座


Tip:注意选择正确的场次



2

线下购票


大家也可前往北大百讲售票处进行现场购票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美国众神迷失Z城当怪物来敲门神奇女侠(1)

白日焰火吃吃的爱罗丹攻壳机动队

异形绝美之城放大神奇女侠(2)

伊斯梅尔的幽魂奇幻星球10好时光

守望尘世无处为家昼颜伴随贝多芬起舞

雄狮至爱梵高玉子逃出绝命镇(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