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最伟大的科幻动画片,也可能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作者| Michael Brooke
翻译| 枝乌(奥卢)校对| 徐佳含(波士顿)审读| 凯琳(天津)编辑| 岛。(武汉)原文地址: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4112-fantastic-planet-gambous-amalga
阿内·拉鲁(René Laloux)的处女长片《奇幻星球》(法语片名“La planète sauvage”,直译《原始星球》)于1973年5月首映,而在四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仍后劲十足,颇显独特,令人反复琢磨。
片中展现的奇特宇宙由洛朗·托波尔(Roland Topor)设计,由一个捷克动画团队所制作完成,这个宇宙形象几乎能从任何一个定格画面立即被辨别出来。
影片作为一个整体,是如此丰富、怪诞、自成一格,以至回溯过去会发现它的影响从未减弱。
这部电影有着深思熟虑的科幻小说视角,可以和《大都会》(Metropolis,1927)、《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沙丘》(Dune,1984)、《阿基拉》(Akira,1988)、《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齐名,而且后者中大多数是在多年之后以更高的拍摄成本制作完成的。
在拍摄《奇幻星球》之前,拉鲁做过许多工作,青年时期他当过木雕学徒,还有过一段被义务兵役制中断的业余演员生涯。在许多无聊工作后,拉鲁得到一个当看护的工作机会,工作地点是卢瓦尔河谷地区一个理念先进的精神病院“La Borde”。
在那里,他为病人们开设了许多创意工作坊活动,还从病人制作的“皮影戏”里得到灵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16mm短片《Tic tac》(1960)。这部短片尽管由来并不符合常理,但被法国电视台买下了,这也促使拉鲁去尝试更多有野心的东西。他接着与病人们合作出了35mm彩色电影《猴子的牙齿》(Monkey’s Teeth ,1960)。
这部影片获得了当年埃米尔·科尔大奖(Prix Émile-Cohl)的最佳法国动画奖,在颁奖典礼上,拉鲁遇见了作家、平面艺术家洛朗·托波尔(Roland Topor)。
尽管托波尔比拉鲁年轻十多岁,但他那时已经被看作是先锋派漫画家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他和拉鲁第一次会面不久后,他和费尔南多·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l)、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创建了以潘神(god Pan)名字命名的“Panic Movement”,旨在在超现实主义被主流同化和稀释其意象与理念前,重新达到20世纪20年代的轰动影响力。
三人一开始故意举办带有诽谤意味的现场演出,随后转战电影领域。
相比另外两人,托波尔在该媒介的参与略显短暂,不过他不仅在1964年写出了罗曼·波兰斯基那部令人心烦的妄想狂电影《怪房客》(The Tenant ,1976)的原著小说,还参演了杜尚·马卡维耶夫的《甜蜜电影》(Sweet Movie ,1974)和沃纳·赫尔佐格的《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Nosferatu the Vampyre ,1979)(饰演一个疯子吸血鬼),并且与导演Henri Xhonneux长期合作讽刺电视剧《Téléchat》,同时设计了那部荒诞电影《侯爵》(Marquis ,1989)里萨德侯爵这个角色,以及他被亲切称呼为“科林”的、会说话的性器官。
拉鲁和托波尔彼此志趣相投,一致认同将他们独特的天分倾注于一部新的动画短片《毁灭的历程》(Les temps morts ,1965)上,这部反战动画的灵感来源于托波尔那些残酷的讽刺漫画。
接着,他们又合作了超现实末日幻想作品《蜗牛》(Les escargots ,1966),这部电影斩获好几个电影节大奖,更直接地预示了《奇幻星球》的风格、技术和内容。
紧接着,制作公司“Les Films Armorial”的制作人Simon Damiani和André Valio-Cavaglione提议拉鲁和托波尔尝试长篇动画的创作,这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尤其是在一个还没有足够基础来支撑这项计划的国家里。
尽管法国在动画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例如埃米尔·科尔是早期动画先驱之一),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法国动画电影寥寥可数,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童话故事或流行的法语连环故事,比如《高卢英雄传》(Asterix)和《丁丁历险记》(Tintin)。
唯一一部与《奇幻星球》风格依稀类似的是瓦莱利安·博罗夫奇克的《卡波夫妇的剧院》(Mr. and Mrs. Kabal’s Theatre ,1967),不过这部影片在上映后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能合理推断拉鲁看过这部影片,而且同年《奇幻星球》项目开始与博罗夫奇克的良师益友Anatole Dauman合作,后者的公司“阿尔戈斯影业”(Argos Films)是国际艺术电影展映的常客和重要推手,从这家公司以前的发行名单里——包括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的作品——就可见一斑。
然而,尽管阿尔戈斯影业以前曾涉足过动画领域,参与了1959年博罗夫奇克与克里斯·马克的动画短片《宇航员》(Les astronautes),但仍然缺乏制作动画长片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奇幻星球》最终是由捷克和法国合拍完成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动画可以得到很慷慨的资金赞助(尤其是文化部的津贴),并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受到格外重视。
正因如此,许多动画家,比如伊里·特恩卡(Jirí Trnka)、卡尔·齐曼(Karel Zeman)、布雷梯斯拉夫·波杰(Bretislav Pojar)和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才能如此坚定地执着于他们的创造性事业,甚至还能偶尔制作一些长片:特恩卡和齐曼就各自完成了几部长片。
拉鲁的制片人和伊里·特恩卡工作室在1967年政治文化关系趋向缓和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结果,影片的制作过程出人意料地状况不断,在1968年上半年,为了让制片人从法国募集到更多资金,项目曾一度中断。接着八月,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整个项目又面临崩盘的风险。
考虑到《奇幻星球》超现实和暗示性的内容正中那些偏执的苏联官僚们的下怀(在苏联入侵后的“正常化”时期,好几部电影因未经证实的、所谓的讽喻内容被禁),影片很可能被强制终止。但幸好事实上影片得到了来自法国的稳定资金支持,因此在1969年恢复制作,耗时四年才最终完成。
《奇幻星球》的灵感源于科幻小说家Stefan Wul(原名Pierre Pairault)1957年的小说《Oms en série》,是同期众多描写反乌托邦另类世界的法国科幻小说之一(皮埃尔·布 Pierre Boulle 的《人猿星球》也是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本)。原著书名直译是《奥姆系列》,但这种译法忽略了一语双关:“oms”与“hommes”(法语中的“人”)发音一样。
毫无疑问,仿人形的奥姆小人种族就是人类的代表,但他们的星球(Ygam)和我们的关键不同在于,奥姆人在智力、科技成果、武力上并不是该星球的主导群体。
相反,Ygam被蓝色皮肤,红色眼睛,网状耳朵的变形生物巨人戴格斯所主导,奥姆人在戴格斯人眼中不过就是个小动物而已。奥姆人被当作宠物饲养,还被拿来互相斗殴(这常常酿成死亡),他们的人数也处于严格控制下。
换言之,戴格斯人对待奥姆人的残忍方式和人类对待低等生物如出一辙。戴格斯人也只有在把奥姆人养在玩具屋一样的地方,给他们穿上滑稽的衣服,又教他们变戏法时,才偶尔真情流露。
高等智慧的戴格斯人注重冥想胜过体力劳动,奥姆人则会狡猾地去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此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影片前部分,戴格斯人曾讨论过奥姆人的“狡猾”是否等同于“智慧”;后半部分,奥姆人也探讨了知识的价值)。
当奥姆人泰尔的母亲被戴格斯人故意从高处摔下身亡后(折磨她的人甚至还哀叹“我们现在不能和她玩了”),他被一个新主人——戴格斯女孩提瓦——收养为宠物。而提瓦不经意间给予了泰尔通过心灵感应耳机学习戴格斯人科学秘密的能力。
这种能力帮助泰尔破解了以前看不懂的紧急书面警告“清理奥姆”(一种控制奥姆人数的捕杀策略),并且想出了应对戴格斯人全面爆发的种族屠杀的办法。影片里非常残忍的一幕就是戴格斯人向奥姆人藏身的洞穴投放毒气。
这部影片有太多寓言意味的信息可以挖掘,比如政治、偏见、委婉语言掩饰下的令人痛恶的道德决议又或是得到快感的兴奋。影片中花哨的颜色、通过液体和烟摄取一切能量的主题、以及漂浮在属于自己气泡里幸福的戴格斯人,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即使掩映在“铁幕”(Iron Curtain)之下,这依旧是一个迷幻的时代。
影片场景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露出地面的结晶岩层(吸收光照后会闪闪发亮,伴随着叮咚声)和莫名生物体的迸发。Ygam星球的动植物与地质结构可以像幻灯片放映一样被描述出来,那些难以理解的术语(比如“gambous amalga”)尽管动听却依旧让人昏昏欲睡。
提瓦会操控可以下雨和闪电的乌云来羞辱她的宠物泰尔。戴格斯人五彩斑斓的魔盒里藏着致命的秘密。奥姆人的“角斗场”上,双方会用绿色腰带将凶恶的猛兽捆在他们胸前。奥姆人的新衣服由围成一圈的软体动物分泌出的黏糊糊物质编织而成。
片中的沙漠就像是一圈一圈盘着(还活着)的肠子,可怕的植物鞭打啮噬着毫无防备的路人,在典型的托波尔绘画风格下,就连看起来最平常的生物,也好像有古怪的性欲化的内心世界。这部电影其实非常适合孩子观看,因为他们能平静地面对影片的怪异和奥姆人随意的裸露,反而是家长们看到这些时会坐立不安。
Alain Goraguer慢吞吞的配乐完全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按理说,这其实是一个一直困扰着那些“永恒宇宙的创造者们”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作品的配乐都依赖于十九世纪的管弦乐?(比如《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萨杜斯》(Zardoz,1974)、《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本片的配乐结构糅合了吉他“哇哇声”效果器的声音,太空风格的柔和音乐(space-age lounge-core),带有气息声的萨克斯管(breathy saxophone),电子处理人声与电影增强音响的结合声。一切都和所搭配的画面一样超俗,为电影整体眩晕迷幻风做出了很大贡献。
《奇幻星球》在1973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对动画电影来说是项珍贵的殊荣。虽然最终没有斩获金棕榈,但影片的独特性还是得到彰显,并获得特别大奖,接着又在的里雅斯特国际科幻电影节(Trieste International Science Fiction Film Festival)荣膺国际评审大奖(International Jury Prize)的殊荣。
影片公映后票房口碑双丰收,这激励了拉鲁在法国昂热开设了自己的动画工作室,尽管工作室最初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包括了为付房租而接的广告制作。
八十年代,工作室分别与匈牙利和朝鲜的公司合作完成了《时间之主》(Time Masters,1982)和《甘达星人》(Gandahar,1988)两部影片。尽管它们的知名度不及《奇幻星球》,但两者依旧与《奇幻星球》大同小异:都有关于征服和奴役的寓言式的主旨(两部电影分别描写了能吸脑的大黄蜂和被单一意识控制的金属人)以及天马行空的细节。
每部电影都有和托波尔齐名的概念艺术家——让·纪劳(Jean “Moebius” Giraud)和菲利普·卡扎(Philippe Caza)——所设计的与众不同的画面。可惜的是,两部电影同样预算有限(拉鲁一直尝试用拍摄电视的资源制作电影),并且都没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拉鲁最终于2004年,74岁死于心脏病,他把余生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并且一直支持着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那个时代,他们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国际声誉)。拉鲁给我们留下了三部长片,六部短片,但是仅《奇幻星球》这一部就能保证他在动画界、在法国、在世界电影史永垂不朽。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本周口碑榜链接:有德普女儿,有旬报第一,有20年的情怀 | 本周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