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那么爱绘本,该掌握这些将绘本融入教学的好方法了

2017-05-11 陈燕虹 星教师


认识陈燕虹 

特级教师,广西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优秀教研工作者,广西写作协会理事。主张做“真研究”和“真教学”,现致力于数学阅读的推广、原创数学绘本的创作和绘本融入教学的研究。




文章丨陈燕虹

编辑丨邹雪平

图片丨花瓣网




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亲近数学、走进数学?用什么策略可以将学生带入现实情境,让他们既能积极地去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又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从而实现自身的数学化?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展了“让儿童数学绘本融入教学”的探索。

在具体实施时,共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限于篇幅,本文具体分享其中的“让儿童创作数学绘本”和“以群组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绘本的创作,会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对数学产生真实的感受。学生捕捉到的现象,将来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内部。学生最初积累的经验足够丰富,学习的难度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1察觉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要创作一个数学绘本,题材从哪里来?他们自然会把目光转到生活中。

有些孩子注意到,超市停车场每当停车超过30分钟,停车费会递增,所以妈妈买菜的时候会看时间,赶在30分钟内买完;有些孩子发现,租赁城市里的环保单车,第1个小时免费,第2个小时收费,如果一天都想免费使用环保单车,家长会检索单车站的分布、估计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旅游经验的孩子会发现,外出旅游时要根据总人数或家庭情况进行最优化的住宿、用车安排……

学生A在吃寿司时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他认为付款时有很多有意思的做法。

做法一:可以把15元/碟和5元/碟的一起计算,12元/碟和8元/碟的一起计算,15+5=20(元),两个碟子是一对,然后一对一对地摆在一起、最后20、40、60的累加。

做法二:把可以凑整的碟子单价先加起来,再分别乘以相同的碟子数。比如7个15元和7个5元的, 就可以是(15+5)×7=140元,然后加上剩下的。这样比按颜色分别计算单价×碟子数,再把积加起来方便,虽然两种方法得到的总价是一样的。

做法三:总价算出来以后,如果参加美团,可以打八折,八折就是把总价平均分成十份,只给八份的钱。如果用黑卡,可以打九折。九折是要给九份的钱,所以八折比九折便宜。 

这些现象里面将来可以链接到数学内部的是数感、乘法分配律和百分数应用中的折扣。


2数学内部的行走


学生要把现实中发现的数学现象,加工成数学故事,首先必须弄清楚这些现象中的数学在数学世界里面到底是什么?

比如上文中的学生A得先弄清楚他发现的现象里面蕴含着简算(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百分数的知识。此时,他将正式走进数学内部。接着,他得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规则、特点、适用范围等,他因为要了解乘法分配律,也会去了解与之相关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甚至会对比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提出“加法为什么没有分配律”的疑问。

学生创作时会有意识地在数学内部进行比较和联系,他们努力把看似零散、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组成有联系的知识脉络图。

脉络图扩展的大小,得看学生对作品的构架,如果学生A只想在故事中说明简算,那么他会暂时放弃百分数部分;如果他想把简算和百分数都写到故事中去,那他还需要去了解“折扣”的概念、计算方法等。

在对素材加工的过程中这种基于创作的数学内部的行走,充满自主的动力,并且顺着学生自己的需求发展,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创作数学绘本?



初期,适宜将数学绘本的创作安排在数学课后或绘本阅读课后。

每一个数学绘本的诞生后面,其实都包含了理解数学和构思绘本框架这两个部分。特别是要把数学放入情节发展中,既符合逻辑关系,又通过人物设计、语言组织把数学讲明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必须明确,让学生进行数学绘本创作,其价值追求不是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应该是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数学理解的深入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由创作带来的愉悦感,最终实现自愿、自主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跳出“为作品而作品”、“为数学而作品”的狭隘层面,必须树立“过程既是结果”的信念。时间长了,学生的好作品自然会不断涌现。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阶段一绘本框架理解


在数学绘本阅读的时候,对绘本的框架理解可以逐步融入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抓住绘本的基本框架。如下:


在通过文字和图画来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数学、培养情感的时候,图画部分容易被忽略。这或者和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经历有关。

绘本中的构图、色彩除了能让读者有视觉上的愉悦,最重要的是每张图都内涵丰富,图与图之间有独特的叙事关系。下面是《虫虫来跳舞》中的两页,这个故事说的是虫虫们在体育课上学习跳舞,要掌握“前后左右”这4个舞步。蜈蚣因为脚太多,总是跳不好,最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能跟着老师的要求跳出“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舞步。

我们来看图画部分传递的信息。左图的蜈蚣表情轻松愉快,肢体向上,心情雀跃,而右图的蜈蚣则露出惊恐的表情,肢体僵硬。“表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图中隐含着人物心理,因为它觉得跳舞太难了,也就是“前后左右”太难了。这里的人物心理和数学概念是应和的。读懂图中的人物心理,才会抓到“前后左右”不容易这样的信息。

从绘本框架理解阶段就要重视引导孩子读图。这也利于学生将来使用“图”来表现自己的想法,这和新课程标准中“几何直观”有曲艺同工之妙。又或者,不妨看成是培养“几何直观”的新途径。

每一个绘本都按照这样的框架去理解,即是让学生熟悉文本脉络,又为创作做准备。如果没有让学生创作绘本的打算,那这些也是评价绘本作品的重要指标,是学会赏析,获得评析能力的脚手架。


阶段二创作


当学生基本熟悉了绘本框架以后,教师就可以发布主题,让学生开始自由创作。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灵感。以下是学生的原始作品,主题是“平面图形的故事。”

《化妆舞会》

《化妆舞会》说的是平面图形在家里举行化妆舞会的故事,创作灵感来自小作者幼儿园玩耍的七巧板。故事编织了平面图形、图形的拼组、分辨组合图形中的基础图形等数学知识。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要说清楚或者根据图形摆出组合图形时,会涉及到各图形之间的特征,关注到每个图形的边和角。上课时,适宜对这个故事做游戏化设计,学生需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图形特征、组合图形的学习奠基。

《无角怪物》说的是圆形巧妙的进入角村,得到角村村民认可的故事。小作者的设计灵感来源是折纸时观察到的现象。

《无角怪物》

编织在故事里面的数学是平面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的特征(特别是圆的特征)。在分析圆变形以后呈现的图形时,圆心、半径、直径等知识都呼之欲出。

由这个故事还可以引导学生折一折别的平面图形,使学生观察到:同一个平面图形,不同的折法,分割出来的图形不一样;不同的平面图形,相同的折法,如对折再对折,分割出来的图形也不一样等——分割是将来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指导学生做创作,主要有四个引导性问题:(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含有数学的现象?(2)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故事?(3)你想说明什么数学知识?(4)你要传递给读者的好思想是什么? 

第二阶段创作,还需要视学生基础。基础尚浅时,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不必急于让学生独立创作。


第三阶段讨论修改


学生作品常常不能一次成型,需要围绕绘本框架,运用上述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如学生作品《数字的文化》的初稿如下:

针对初稿,大家讨论、评析的建议如下:

作者:我发现有些酒店的楼层没有4这个数字,房号也没有4的,有些车子的号码都是6啊,8啊的,所以我觉得数字有很多意义。我看了书以后,发现不同的国家,喜欢和讨厌的数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写了一个小故事。现在我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

生1:我觉得图画还可以好看一些,如果图画和数字有点关系就好了。

生2:对话多了一些,可以少一点吗?

生3:标题好好看,我喜欢。“数字的意义是人们赋予的这句话”放到漫画里面,变成对话吧!

生4:格子的分布没有顺序,看起来好乱。

生5:最好是“你觉得好的,我不觉得好”。

师:或许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场景,把这些数字变成主角,放到一个故事情景里面。

生:5:然后遇到了,肯定会有高兴的,有不高兴的。

师:是的,假设我觉得4很吉利,你却不觉得,那我们遇到一起一定会发生好玩的对话或者事情。

……


小作者采纳了部分建议,在排版、对话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她很同意生1的建议,为了让图画和数字有关联,查阅了大量的书,最后把关联性确定在“国家”——“国家的象征性动物”+“这个国家的数字文化”,如“法国”,象征性动物是大公鸡,数字文化是“13是不吉利的数字,代表死亡、疾病”,那就画成一只大公鸡背上有数字“13”,然后上方有一个象征死亡的骷髅头。如“中国”,象征性动物是熊猫,数字文化是“6是吉祥的数字,表示顺利、如意”,那就画一只大熊猫,头上顶着6。然后根据生5和我的建议将主角放到一个聚会的情境中,抽号码牌。

这时,各种动物要入座了,因为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国家被赋予的意义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你觉得好的,我不觉得好”,有意思的冲突就来了!

当熊猫邀请以色列马一起坐的时候,以色列马不愿意,因为它认为熊猫带着的号码“6”意味着“地狱的死神”,可这个号码熊猫觉得非常吉利。当挂着数字“4”的梅花鹿邀请熊猫时,熊猫也不愿意了,可“4”一定是梅花鹿喜欢的。

《数字的文化》定稿

修改过后的作品在故事结构、数学表达上都上了一个台阶,很好地传递了“数字的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的”这一中心思想。读者在阅读时,能领悟到“数字在数学的世界里,表示量”,但是在人文的世界里,“数字被人们赋予了情感、愿望等意义。”“这样的人为赋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以儿童原创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和想表达的数学不同,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同。汇集优秀的作品,形成群组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下是我们的部分群组绘本。


主题

绘 本 作 品

与数学的链接

长度的认识

《长度王国的如意金箍棒》 

不同体系、不同社会中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团结就是力量》 

单位在具体情境中,不同长度单位的适用性和选择。单名数和复名数

《谁的本领大》

单位之间的关系、单位的大小、单位进率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 

相邻和不相邻单位的进率,若干个小单位形成大单位的过程

平均分

《豆豆分苹果》

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过程、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

《谁的本领大》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意义的理解

《升级了,升级了》

减法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除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别

《原来是一家人》

加减乘除在实际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四则运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大数的认识

《数字文化》

不同国家赋予数字的人文意义

《数的成长史—我是怎么长大的》

数字的发展历史

《数字是我们的好朋友》

数字的数学意义,数字的“量”对生活、工作的作用

《写“万”字》

数学和语文的区别,计数单位


在实践中,我尝试将儿童原创绘本作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根据上课方式可分为翻转课堂、戏剧表演课、绘本推介会、绘本赏析和绘本阅读课;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奠基课和常规课;根据上课时长可分为短课(10-20分钟)、常课(40分钟)和大课(60分钟)。

但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不必太追求某一种模式。“教”是为了“学”服务,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意愿、学习状态、教学生成等做合理安排。无论哪种方式,都要设定利于学生思考、具有发展性的版块。

以常规课为例,我们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会有“核心交流”和“拓展延伸”两个部分,核心问题致力于将教学导向课程目标,拓展延伸则希望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案例如下。

绘本故事一:《米和厘米谁的本领大》

作者:刘浩宇

有一天,米和厘米邀请橡皮做裁判。

橡皮拿出一个苹果说:“看谁量得快?”于是他们立马开始量。米量了很久都没有量出答案来,急得满头大汗!厘米一下子就量完了。

橡皮拿出黑板,他们有开始量。这下,米一下下就量出来了。厘米还在慢慢数:1、2、3、4、5……数得满头大汗。

小朋友,你们评一评,是米的本领大,还是厘米的本领大?


核心交流:都是满头大汗,为什么一个是“急”? 一个是“数”? 

拓展延伸:米是否可以测量短的物体? 厘米是否可以测量长的物体?如果可以,你会怎么量? 

绘本故事二:《厘米和米》

作者:梁承睿

一天,风和日丽。米大哥在马路上碰见了厘米小弟。

米大哥说:“你好!厘米小弟。我昨天看一个小朋友写一棵大树高15厘米,看得我真着急!”

厘米小弟说:“是啊是啊,我昨天也看见一个小朋友把长20厘米的文具盒写成了长20米,看得我哈哈大笑。文具盒怎么这么长?”

米大哥说:“哎呀,小朋友有些粗心哦!”

厘米小弟说:“对啊,我们得提醒小朋友不要粗心哦!”


核心交流:为什么着急? 为什么哈哈大笑? 

拓展延伸:有一本书的厚度是1厘米,如果变成1米,会发生什么趣事?一扇门高2米,如果它的高变成2厘米,会发生什么趣事?单位是否重要?为什么?

第三阶段是“以儿童原创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除了“以群组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外,还有“探索基于儿童创作的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步骤,但现阶段谈“基本模式”还尚早,此处不表,以后有机会再陈述。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表,节选自《星教师》小学数学年度创新教学设计,欢迎朋友圈分享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小数相关内容

华应龙俞正强黄爱华张宏伟

蔡宏圣何凤珠顾志能罗鸣亮罗永军

汤卫红王丽星杨玉翠牛献礼

张齐华缪建平许卫兵戴曙光

刘善娜赖杉雷皓金一鸣刘圣萍

周卫东张冬梅吴恢銮谢淑美吴如皓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程联盟 /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精彩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