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文 | 每个学生都是"武亦姝",这位语文老师的诗词教学日常都在这里啦!

2017-06-22 陈玉珍 星教师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英语)

周三(数学)周四(语文)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2016年的寒假,家家户户几乎都被一档新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霸屏”了。武亦姝、彭敏等诗词达人更是凭借他们深厚的诗词文化素养,圈粉无数。诗词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那颗跳动了千年却依旧不死的“诗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令人尴尬的是,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圣地,诗词教学好像一直游离在语文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之中。诗词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高位环节,更是高处不胜寒。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擎起文化传承的大旗?小学生创作诗词,真的不可以吗?我想找到答案。长期对诗词的浸染和积累,使我鼓起勇气,在诗词教学领域颤颤巍巍地迈出探索的脚步。

我决心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动员:我与诗词有个约会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找来一首首诗词,把班里的学习园地变成了诗词驿站。这还不够,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阴谋”——把孩子们全都变成诗词大会的铁杆粉丝。这不,我花了好几个中午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来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视频。

果然不出所料,紧张激烈的比赛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心神。一个个小眼瞪得圆溜溜的,教室里鸦雀无声,连最爱走神的小宋都看得聚精会神。

我趁热打铁,做好动员:“孩子们,想不想也成为武亦姝那样的诗词达人,就算登不上诗词大会的舞台,也能出口成章,口吐莲花?”

“想!”孩子们齐声回答。

“其实,你还可以比武亦姝他们更厉害,而且,只需一招就能搞定。”

孩子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我哈哈一笑,“武亦姝再能背,不还是背的别人的吗?所以,你只要学会自己写诗词,分分钟都能打败她!”

孩子们兴奋地点点头,又迅速地摇摇头,这个,有点难吧,他们的目光闪闪烁烁,犹疑不定,小心地躲闪着我的视线。

“别着急,我们慢慢来。”

至此,孩子们抱着热情,都跃跃欲试了。


学写诗词,先从诵读开始吧




梧桐树下,丁香花丛,还有校园里青色的花径,都是我们诵读的好地方。不需要大段大段的课时,一天之中,那么多零碎的时光,我们只需抽取一些小小的片段,就可以满足诗词诵读的需求。比如晨读午诵,比如课前准备的两分钟。当然,如果你愿意,属于你自己的课余时间也可以慷慨给予。只要你想,任何时候都是诵读的好时光。

一段时间的诵读之后,诗词推介课就可以提上日程。

首先,由我来给同学们示范第一堂推介课。时正春天,最美的季节。我选择了一组不同诗人写的同题作品跟大家做比较阅读。

唐朝诗人赵嘏笔下的春天是静默的: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宋朝叶绍翁的春天是热闹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而张志和的春天却是闲适的:西赛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鲑鱼肥……

不同的诗人,心境不一,关注的点不同,表达的情意也各不相同。

时间长了,我逐渐退居“幕后”:每天的语文课,拿出五分钟开设诗词欣赏小微课,由同学们自己来主讲。很多学生为了讲好这五分钟,可是在课下没少下功夫:给诗词分类,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诗词的写作特色,理清讲稿的内容。当然,这些功课并不是学生一开始就能学会的,我们幕后指导必不可少,引导学生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诗词的美,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每一次小小的微课体验,都会给学生打开一扇诗词的窗,带给学生质的飞跃和提升。


比赛设置,人人都是武亦姝




要说诗词大会最吸引人的环节,非飞花令莫属。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不服输的雄心。越是对激烈的比赛,越能激发起学生背诵的浪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读读背背,一个新的风暴在他们心里酝酿——飞花令,舍我其谁!

为了更适应这帮孩子的情况,我给他们量身打造了一套新的赛制:

1、“诗词对对碰”,我出题,你抢答,考察孩子们对诗句的熟练度和反应度;

2、“诗句人人背”,这一环节主要考察组内每个队员的背诵功底,注重诗词的普及度;

3、“诗词争霸赛”,考察孩子们背诵的广度。

三轮比赛结束,积分最多的一组为冠军。全新的赛制,引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潮,他们在一轮轮的争夺战中越战越勇,互不服输,全力以赴。课间,午后到处是持书诵读的学生……据说,有的小组为了拿到诗词状元的桂冠,晚上背,早晨起来也在背,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

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把诗词内华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只有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才能不断汲取诗词艺术的精华,摸索到诗词创作的规律,最终找到打开诗词创作大门的钥匙。


遇到挫折,诗词的格律怎么讲




要学会写诗词,格律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内容。到现在我还记得,上第一节诗词格律课时,任我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唾沫横飞,台下一批学生昏昏欲睡,一个个都懵圈了。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个个用无声的眼神在问:格律,到底是什么鬼?

格律当然不是鬼,我知道,是我的急功近利害了我。第一次尝试以我的失败宣布告终,经过反思,我决定对格律这档子事闭口不谈,暂时退出“江湖”。

这次挫折让我认识到,一方面我的专业知识要再升级,另一方面“强扭的瓜不甜”,我得另选一套方案,让他们愿者上钩,上赶着学。

所以很快地,我的案头开始叠起一摞摞的专业书籍,不仅有金锐老师写的《诗词格律》一文,还有罗辉老师的《诗词格律与创作》,甚至王步高教授的诗词公开课,都列上了我学习的日程表。

在参考了大量的资料之后,给学生学习的小妙招很快也选好了,那就是利用我的个人公众号——制作诗词微课程,每隔一段时间就发布一次小课,让他们可以反复看,反复学,看不懂的还可以带着问题到课堂上解决。

在微信公众号,我开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繁杂的诗词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和定位,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三个重点部分的专项诗词微课程:认识最基础的平仄和格律,学习最常用的对仗方法。

诗词创作的基础是掌握声律。不讲究声律的诗词不过是些打油诗,算不上真正的诗词。所谓声律,就是熟练掌握汉字的声韵规律进行诗歌创作的规则,讲究字、句数整齐,押韵和谐,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等等。但这些专业化的知识,真正讲解起来又很难做到声情并茂。为了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从小学生都熟悉的汉语拼音入手,找到古代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切合点,并利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加强记忆。

很快,学生就学得如鱼得水,在随后的辨识平仄小游戏中顺利过关。他们不仅学会用Ο表示平声字,用◎表示仄声字,还能在每天早上的诗词小课上侃侃而谈,大方展出自己的诗词作业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同学们吟诵着这些五言或七言诗的平仄规律,用心感受着诗词的韵律之美。一颗诗歌的种子,开始长出嫩绿的枝芽。

随后的格律课程,我也是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利用汉语拼音,认识什么是押韵,然后,我把清代李渔编写的《笠翁对韵》引入课程,每天利用早读时间读一读,背一背,让声韵规律在同学们抑扬顿挫的吟诵中不知不觉内化,最终成为孩子们写诗入门的学习范例。

这时,我才懂得,只要你找对了方法,掌握了窍门,格律这件事,还真就会变得So easy!


再次升级,是时候学写诗词了




语言文字积累的终极目标,无一不是指向内化和应用。当诗词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超级大“Boss”——诗词写作课隆重登场了。

初学时,很多同学总是感觉云山雾罩,眼前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为了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设计了几种有趣的诗词仿写游戏 ,帮助尽快找到诗词写作的路径。


一、好玩的诗词“减肥操”——减一减,减出新花样


小学课本上的古诗大多以七字句为多,每句减去几字,或者改变断句的方式,也能表达句义。我们把这样的减字活动叫作“诗词瘦身操”,难度不大,操作简单,易于学生掌握。

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涨。以唐代杜牧的《清明》为例,我们不妨来给它动动“手脚”:

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把每句诗的前两个字去掉,瞬间将一首名扬天下的七绝变身为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看到这样鲜活的例子,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的名作,也是可以被我们拿来放在手心里“捏圆搓扁”的啊!一条诗词改写的大道在他们面前赫然铺展,参与的热情从他们的内心不可抑制地涌现出来,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下就是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给诗词做“减肥操”产生的各种“瘦身”版:

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两言诗:清明,行人,酒家,杏花

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七字诗不仅能变成五言诗、六言诗,还能变成三言诗、二言诗……甚至变成一首词。减一减,变一变,不仅能变出新诗句,还能让一首诗脱胎换骨,完成从诗到词的华丽变身,不信你看,这就是我们班两位“诗词大拿”改编的新作: 

八拍蛮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竹枝词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看似起眼的诗词仿写小游戏,就像一张多米诺骨牌,明明只是给出了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却产生出了巨大的能量和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些作品一经在班上展示,立即引发了全体同学的激烈反应和创作热情,像一块石子投入到了湖水中,在同学们的心湖中激起了阵阵涟漪,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1)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改后:风雨起苍黄,雄狮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百万雄狮过。

(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改后:水拍云崖暖,桥横铁索寒。

金沙云崖暖,渡桥铁索寒。

(3)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春风疑不到,山城未见花。

改写游戏进行到这,仿佛进入到一个瓶颈,单一的改写方法影响到了孩子们改写的质量和兴趣。此时,我再适时对学生加以点拨,我告诉孩子们,删一删,减一减并不是唯一的改写方法,有时候,稍微加几个常用的字词或者调整个别字的位置,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表达疑问的常用词语就有“何日”、“缘何”等,孩子们恍然大悟,并很快运用到了诗句中:

春风二月到天涯,山城缘何未见花。

春风何日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二月春风疑不到,寻遍山城未见花。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诗句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孩子们也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诗句重组,改头换面变新诗


除此以外,诗句重组也是很好玩的诗词游戏:即把五言诗的20个子或七言诗的28个字全部打乱,像打扑克牌一样重新组合,就可以变成一首首新诗。

首先要把原诗句的字重新选字造句,选出有诗意的意向词组,再尝试着组成一句或两句话,能够组出有诗味的句子就是好诗句,如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进过多次排序后发掘出了新的诗句: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变脸后:西辞黄鹤楼,孤影下扬州。帆远碧空尽,长江天际流。

你瞧,改后的五言诗不仅原有的诗意得以保存,诗的意境也很空灵、悠远。是不是很不错呢?

还有的小组改编了四年级下册的《乡村四月》:

原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变脸后:

乡村四月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遍绿蚕桑了,少了闲人又插田。

同样是这首诗,另一个小组的改编不同,却各有千秋 :

乡村四月蚕桑了,未等人闲又插田。山原遍绿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调序的过程,也是对诗意再理解再创造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古诗词的语言构成规律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们对这些文字游戏玩得越熟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创作的内核。潜移默化之中,五言诗句的节奏、结构、音韵逐渐融化到他们的骨髓,假以时日,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就会水到渠成。

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如何扛起传统文化的大旗,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命题。尽管存在千难万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唐风宋雨,沐浴传统文化的馥郁花香,在领悟熏陶、仰慕沉醉中领略诗意语言的魅力,丰富我们的诗词素养,唤醒沉睡在孩子们心底的诗歌的种子。

诗词中的每一次遇见,都是那么美丽。也许,我们的努力并不足以培养出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这又有什么呢?教育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薪火相传,播下文化的种子,并使它得以衍生出一片不死的森林。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作者丨陈玉珍济南市北大槐树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诗词爱好者,喜用文字记录生活

图片丨老树画画

责编丨田佩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小语相关内容

张祖庆景洪春戴一苗何捷

郭学萍钱锋宋运来常丽华罗才军

赵志祥李斌李兰郁旭峰

管建刚曹爱卫周其星戴建荣

武凤霞盛新凤朱煜洪榴刘春生

张学青李祖文蒋军晶王雷英刘敏威

刘宪华曹海棠陈金水韩兴娥

鄢小红李虎史春妍支名媛





/ 教育戏剧主题峰会 /


点击下图,直接报名 ▼




/  2017年小语界最具创新实践的教学设计/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