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年后你还做教师,一定要读读这篇文章丨名师好课
专业成长从这里开始
◆ 第7期 ◆
主讲丨沈祖芸(资深教育媒体人)
责编丨邹雪平
素材支持丨蒲公英大学
如果喜欢今天的分享,欢迎您留言互动
最近这几年,“学校转型”成为热议话题,而在转型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也将重新定义。新角色到底是什么?需要怎样的素养指标?资深教育媒体人沈祖芸老师带来三个故事,详细解析了未来教师转型的新路标,相信会给你很大启发。
第一个路标是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关键词是“连接”。能够在课堂上连接到更多的可能性,你就会发现孩子新的可能。
当然,也许你理念上知道孩子有差异,但受限于人数、空间,无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给予更多的个别化的关注,我想,这是暂时性的。
未来每个老师一定要成为单独的连接体,你连接得足够广,足够宽,你的学生受到你关注的程度会更高,他就会学得更好。而连接的核心就要基于“关系”。
第二个路标是从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拥有学生知识。这里的“学生知识”区别于学生经验。
以往,优秀教师常常会有更丰富的“学生经验”:这一个孩子常在这类问题上粗心、那一个孩子擅长那种题型……这些都是经年累月积淀起来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学生经验”,它表现为一种直觉,无法被较大范围辐射。
而学生知识则需要从大量案例或数据中提取分析建模,并实现可转化、可迁移、可辐射和可操作。
获取更多的学生知识,可帮助你拥有大量的经验来转化,这是未来老师在拥有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同样需要拥有的本领。
第三个路标是从有局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随着移动时代的飞速来临,教师准备讲授的也许学生早已知道,他们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课堂上,这个学生刚刚完成的3D打印作品上传后,点击量迅速飙升至上千万,于是一夜之间这个学生就拥有了粉丝;上课前,那个学生把事先预习所产生的问题借助百度搜索找寻答案,立刻获得了包括最佳答案和一般答案在内的数百条解决方案,于是他验证筛选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深刻理解了知识背后的门道,进而创建了“知乎词条”成为知识的贡献者;教学中,教师不再一言堂,可以设置任务让学生合作讨论,也可以连接全球发布项目寻求学习伙伴,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还可以在线预约教师进行个别化辅导。
教学不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之内,模糊了时空边界的教学流程不再以让所有学生学会某个知识为起点和目标,而是更加适应于随时随地的不同方式和学到不同程度的新流程。
尽管目前很多老师质疑也好,觉得目前还不可能实现也好,你都会发现,这三个路标的核心是一样的,就是眼里是否真正意义上有孩子。一旦你眼里真正有了孩子,就会发现这些不一样的孩子是如何进行不一样的学习的。然后你再因为不同的孩子来精进教学过程,改造教学流程,那么孩子的学习的能量,才会被激发出来。
往期阅读:
王文丽:爱是两个人的事,也是所有人的事(附《本爱安娜》执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