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芳芳:从童话中体悟文学之美、人性之美|名师好课

2016-11-03 熊芳芳 星教师


第14期 


亲爱的老师,欢迎来到“名师好课”。今天与您分享的是熊芳芳老师的童话阅读课堂——《狐狸的窗户》,教学内容来自于日本著名童话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狐狸的窗户》。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熊老师是如何与学生们愉悦地解读文本,如何引领和伴随学生,一起透过文字,领悟更多的文学之美、人性之美。





1
抓住要害,精准切入


一堂课的教学从一个怎样的点切入,能够反映许多,也能够决定许多。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着教师的智慧,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素养。

高中生读童话(安房直子把她的作品叫作幻想小说),跟小学生读童话的阅读目标是有区别的。

高中的课堂更看重深刻的思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深层主题。一个文本的重点,往往会在标题中有所体现。从标题或标题的关键词切入,抓住要害,提纲挈领,后面的学习便能势如破竹,水到渠成。

“狐狸的窗户是用什么搭起来的?怎么搭的?”

“狐狸的这个窗户有什么功能”

“在狐狸的帮助之下,‘我’也拥有了这样一个神奇的窗户。但是,‘我’的手起初是用来干什么的?”

通过对标题的诠释和演绎,抓住‘我’的手前后的变化这一要害切入文本,渐渐推进到后面的精读品味:一双用来扣动扳机杀害生命的猎人的手,最终变成了用来搭建爱与美的窗户,这正是狐狸的意图。狐狸是如何做到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的?


该视频片段

长按获得



2
设置台阶,步步为营



“狐狸是用什么方式、什么力量缴了‘我’的械?”学生一开始的回答是浅层的感知:“心灵和感动。”要深入理解,就必须设置台阶,引导发现。所以在“狐狸本来可以怎样,狐狸却选择了怎样?”这一追问之下,各种答案渐次浮出水面:

“狐狸本来可以逃走,但它却选择了用爱来感化‘我’”。

“狐狸本来可以复仇,狐狸却选择了放下仇恨。”

“狐狸本来可以伪装,狐狸却选择了暴露自己。”

在这一基础上,教者继续追问:

“狐狸为什么这样选择?”联系电影《战马》,讨论得出结论:当我们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有一种默契和共鸣的时候,世界就会变得和谐。所以狐狸是用爱和美的力量缴了“我”的械。

“谁会赢?”联系《相约星期二》中教授莫里的话:“爱会赢”。与其说狐狸赢了,不如说是爱和美赢了。狐狸就是利用“我”两次从窗户里面看见的事物,来唤醒“我”心中的爱与美。

一切有价值的发问都是创造的开端,是真理的序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说的是“问”宜先易后难,应该循序渐进,有程序有节奏。课堂教学中,发问之后要有追问,才能将思考推向深处。追问作为一种课堂提问方式,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课堂教学移步换景,异彩纷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427yjx30&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深入探讨,主题发掘


“为什么作者要写第二次从窗户中看见逝去的亲人?之前当‘我’第一次在窗户中看见曾经的恋人时,‘我’已经心甘情愿地缴枪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安排第一次让‘我’‘悲痛欲绝’的看见?”这一处的追问是更深入的探讨,由此才能真正带出主题的核心意义。

因着前面环节的铺垫,学生很轻松地就回答了出来:“亲情和爱情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两种感情。”

“想让‘我’对失去的亲人和那些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切肤之痛往往比幸福甜蜜更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灵魂。”

“第一次的看见,促使‘我’从手中放下了武器,第二次的看见,让‘我’从心中彻底地放下了武器。”

但这还不是最本质的发现,所以教者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本,并联系美国儿童文学大师苏斯博士所说的“所有的大人,都是变坏了的孩子”,最终得出结论:“我”终于从一个强悍的猎人,回归到了一个“我”之前一直嘲笑和蔑视的“孩子”的样式。狐狸把一个“变坏了的孩子”,重新带回了童年,回到了孩子的样式。让人性回归纯朴的本真,这才是让世界美好和谐的重要路径,这才是《狐狸的窗户》的深层主题。

紧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狐狸为什么用手搭窗,而不是用魔镜?”既然狐狸会幻术,为什么它不用一面魔镜去看它想看见的人?而一定要用双手去搭建这样一个窗户?学生很快答出:“这样猎人才能放下手中的枪。”这一环节再次呼应课堂的切入,再次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探讨。

“到底怎样才可以拥有狐狸的窗户呢?”学生发现了答案:“两只手合在一起。”教者顺势导出:“对,拥抱。狐狸就用了一个拥抱的方式,用爱与美的力量,带‘我’回到孩子的样式。这是狐狸的一个至高的智慧,不是借助某个工具去看见爱与美,而是要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爱与美。我们的手不应该是用来使用武器的,而应该是用来创造爱与美的。”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就是经由一系列现象,探索其本质,穷根究底,直抵核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42n5rte8&width=500&height=375&auto=0


4
以文解文,写法鉴赏


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或停留在表层现象时,他们的认识就会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拓展迁移,从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等角度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从而将思考引向深入。寻找相关相似的文本来进行类比联读,以文解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为什么狐狸要变幻出一个桔梗花田,而不是森林?”主题发掘之后,进入“写法鉴赏”的环节。对于这一意境(安房直子叫它“心象”)的选择,课堂讨论出多种原因:桔梗花的花语;花田比森林更容易让猎人发现狐狸;花田比森林更美;蓝色是纯净的色彩,能够净化心灵;作者个人的偏好……然后联读《小王子》中关于狐狸的内容,发现外国文学中的狐狸和中国童话故事中的狐狸的形象差异,并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不再出现?”

大家很容易就得出了各种结论:

“美好的事物不见得要一直拥有。”

“真正重要的事物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要用心去看。”

“‘我’已经被改变了。狐狸的使命完成了。”

“不再出现,也是为了增强神秘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42r7y1nw&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课堂实录

长按获得




          熊芳芳         

“生命语文”首倡者及研究者

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

首届全国中语“全国文学教育名师”





如果喜欢今天的分享,记得点赞支持.

欢迎您留言互动




往期回顾:

张祖庆:书影导读课《灵犬莱西》 | 名师好课

何捷:《写熟悉人的一件事》 | 名师好课

韩兴娥:《读论语学成语——雍也篇》 | 名师好课

张祖庆:《穷人》一课还可以这样上(内附视频) | 名师好课

盛新凤:像拍电影一样上语文课,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名师好课

何夏寿:读你,来自梨园的语文 | 名师好课

罗才军:古诗意象的探寻与发现 | 名师好课

陈秀娟:“一节课读一本书”的导学样本 | 名师好课

王文丽:阅读是为了学习更好地生活 | 名师好课

何捷:绘阅读,绘生活,绘表达 | 名师好课

茹茉莉:生发于课堂间的智趣语文 | 名师好课

戈向宏:有一种英语语法课,可以“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 名师好课

景洪春:深度追问文本教学价值,让课堂更理性而大气|名师好课


声明:本文素材已获授权,感谢作者,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任海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