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春:深度追问文本教学价值,让课堂更理性而大气|名师好课
第13期
亲爱的老师,欢迎来到“名师好课”。今天与您分享的是景洪春老师的语文课堂——《中彩那天》,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和沪教版四年级下册。
本案设计了三次言语实践活动,取代琐碎的课文分析,借助“课文是怎么写父亲面对道德难题时的内心纠结”这个问题,采用“提取信息——重组表达——辨识规则——迁移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使表达训练真正为“写”服务,真正让学生获得“写”的奥秘。
每次备课前,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追问这篇文本的教学价值何在。先来看看《中彩那天》一文的教学价值。
人教版和沪教版均将其编排在第八册,文章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浅显,文笔也一般,但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恰到好处。
从内容上讲,奔驰车、买彩票、中彩票等小学生都知道,文章的主旨“诚信待人”学生一读就懂,可以说,文本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其次,从语言上来讲,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也没有匠心独运的构思。文章简单得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父亲中奖得到一辆奔驰牌汽车(起因),因为中奖的彩票是父亲代同事库伯买的,所以父亲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经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把车还给库伯(结果)。正因为简单,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写得摇曳多姿。
文章写了四个人物:我、父亲、母亲和库伯。“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我”是所有事件的见证人,也是所有事件的叙述者,“我”的参与让情节起伏,更重要的是,“我”在整个事件中获得感悟。
如果说“我”的感悟与母亲有关,那么母亲就变得极其重要了。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母亲自始至终非常淡定,因为她坚信道德的力量。最后,丈夫践行了她的话。母亲是整个故事的定海神针。
库伯这个角色也不能省去。“彩票是父亲帮同事捎的”与“彩票是父亲帮厂里的同事库伯捎的”这两种表达,哪一种更真实?显然是后者。第二,为后面“擦去K字”的细节留下伏笔。所以,明明用一个人就能讲完的故事,作者用了四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在担当它的作用。这是这篇记叙文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文章写得最传神的地方是父亲的反常举动:“不一会儿,我望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但他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兴奋得几次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却都被他赶了下来。最后一次,他甚至咆哮着要我滚开”等等。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如何饱受内心煎熬,而集中刻画了父亲的反常举动。文中还有一些发人深思的句子,如“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等。课后习题也揭示了这两点。这便是教材编者为它设定的教学价值。
读懂编者意图是第一步。我们还有必要接着追问“所有这些教学价值之于当下学生的意义”。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描写人物神态及动作等来展现人物内心是难点,而这恰恰是理解“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的突破口。借助“课文是怎么写父亲面对道德难题时的内心纠结”这个问题,我采用“提取信息-重组表达-辨识规则-迁移练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第一,要说清几层意思时,可以用上适当的连接词,意思表达更清楚;第二,可以抓住人物的反常举动表现人物内心的纠结。
听课老师觉得这一内容实现了教学的多重预期,富有新意,理性思辨,有思维含量。我以为,如果说它是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学生这一教学内容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很多老师都认为《中彩那天》是一篇说教味儿比较强的文章,很容易流于单纯的内容理解,或强硬灌输,或穿靴戴帽。为避免这一点,我采取的策略是“抓住文本特点,有效多样地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我设计了三次言语实践活动来取代琐碎的课文分析。第一次是让学生运用“拮据”、“梦寐以求”,加上“汽车图片”,按序说说第1、2自然段的意思。通过不断变换两个词语和“汽车图片”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会丰富的表达,从而锤炼语感,既在运用中理解了词语,读懂课文,又为后面的写矛盾心理做铺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40c9a54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次言语实践活动是借助连接词,尝试说清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留车”与“还车”的理由。学生在说“留”的理由时,重在指导说清楚几条留车的理由,用合适的连接词表达,体现进一步品味、理解的过程;学生在说“还”的理由时,既是言语表达,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要说得恰如其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40nc988n&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三次言语实践活动是创设情境,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前的举动或把车开回家后的举动,体现父亲的纠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40ek1khl&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次言语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表达训练不再是为内容理解服务,而是真正为“写”服务的,真正让学生获得“写”的奥秘。
“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有了备课时这两次追问,教学容易抓住核心,事半功倍;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牢牢抓住文本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也不再拘泥于零敲碎打,而是教得理性而大气。
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景洪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如果喜欢今天的分享,记得点赞支持.
欢迎您留言互动
往期回顾:
戈向宏:有一种英语语法课,可以“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 名师好课
声明:本文素材已获授权,感谢作者,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邹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