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本期推荐语
感谢大家对上海语言学通讯公众号的关注!近期,读书小札编辑部初成,来自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博士与我们一道安排读书计划、撰写读书札记、分享读书心得。本期读书小札特别推荐陈彦旭、陈兵两位教授发表《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上的论文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文学研究如何展开伦理批评?有什么可资借鉴的理论工具?期待本期札记能给予您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
———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陈彦旭、陈兵两位学者的论文引入伦理学概念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现象,继而抛出两个立论名词―――“血缘伦理”和“契约伦理”。人类文明史表明,自然选择是通过进化完成的,伦理选择是借助文学完成的(尚必武 语)。引此言目的在于“必须拓展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向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过渡”,由此方能理解司各特小说的真谛。
司各特小说涉及到生命伦理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即血缘伦理遭遇到契约伦理之后产生的矛盾冲突。文学作品的伦理分析旨在提供合理的道德理据,判断事件产生因由、事件结构与解释理据,评价作品中的道德行动与道德观,从而明示如何看待或解决类似问题,找到出路。
通常伦理问题往往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去阐释并解决问题。如姐姐珍妮不愿意为妹妹爱菲作假辩护,用的是宗教约定,即对上帝忠诚,信守承诺。但她得知爱菲要判处死刑时,姐妹的伦理观又出现了,于是姐姐便要有心拯救妹妹。如是就出现了两种不同伦理观即两难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接下来文章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倾向性介绍来阐明作品中“进步的血缘伦理观”,主要表现在两组人物的恩爱情仇。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出标题中的两个概念,一为血缘伦理,即姐姐对妹妹的施救,表现出斩不断的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并引入弗洛伊德理论来说明不同的伦理关系内化后便使人产生某种道德情愫。
由于血缘伦理形成天然,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一旦这种伦理受到挑战与冲突时,内心的矛盾不可避免。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是不错的心理解析工具。目前,国内文学研究方面,精神心理分析与精神现象分析比较流行,这对于揭示人之内心的复杂心态、人性的内外影响因素都有很好的作用,为解释人的精神存在及本质问题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在契约伦理与血缘伦理产生冲突的时候,人的精神随之也陷入到了潜意识冲突层面,这样作品在描述此类矛盾的时候就揭示出了人与关系的内在矛盾。尽管潜意识之初是非道德性的,但是自我的现实意识又会让人们考虑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因为个体的人总与社会息息相关。甚至到心理学发展后期,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律道德研究,也可应用在这部作品后期分析上。譬如“触犯血缘伦理”—“引发愧疚感”—“自我惩罚”—“寻求宽恕”就是文学作品中描写这类伦理问题的常见叙事模式。姐姐珍妮因笃信上帝不愿意为妹妹爱菲辩护,导致后者要被判处死刑,因而产生愧疚感,因为姐姐首先违反了血缘伦理,最后在良心的引导下采取的自我惩罚方式,为妹妹分忧解难,借以排解压力并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姐姐珍妮的所作所为也可看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与自救。在行动之初,她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到以自身利益和与上帝的契约协定来作为善恶行动的原则。但她发现妹妹要被处死,其认识论的实践开始从宗教视域慢慢转向现实视野中的道德认识论,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她和爱芙有血缘关系。
文章进而分析了宗教律法与人世法律对人们伦理观的影响。这里便要讲明第二个概念―――契约伦理。相对的宗教契约,那是人与神的约定,是宗教对人的束缚与监视,换之为人伦关系,便是人对宗教与亲人尽双重责任。其寓意在于,上帝通过教规表现了在世俗道德上的“善”,但也表明上帝无意将他所代表的宗教伦理与人世间的血缘伦理置于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当中去。就宗教契约来说,人必须首先要选择对上帝负责,服从其绝对权威,方能有好的期待。反之,如若背叛,人类必将受到惩罚,爱菲就是反面例子。
但在司各特时代,宗教法律不能主宰一切,人世法律与现代资本的契约精神也通过成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的法律契约也反映了民族间的矛盾。司各特时期正处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他的大部分历史小说均展示了苏格兰文学的新创性、民族性和前卫性。而当时最大的政治是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公平统治,对苏格兰人来说,英格兰强施予给他们的法律缺乏公正与正义,这也正是今天苏格兰要闹独立的历史原因之一。从此视角来看,小说中姐姐与妹妹的故事不再是一般家庭的矛盾那样简单,而是上升到了宏观政治历史层面。司各特也正是利用小说对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他反对政治上的雅各宾主义,赞扬热爱自由的苏格兰山地人民的斗争。如此分析,读者才会发现,原来血缘伦理与契约伦理的矛盾冲突远非情节展示的那样简单,人们还需要顾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作家思想。
事实上在司各特的作品中,血缘伦理与契约伦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既相互渗透补充、又矛盾冲突的状态。论文作者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一是从历史背景分析,读者当需要了解苏格兰历史。首先,血缘伦理思想对于缓解当时英国政府面临的“外患”与“内忧”有着形式上的策略意义。作为英语语言区与欧洲文化区,相对于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法国自己闹革命,这些可能都被视为对血缘伦理的背叛。在这此语境中,司各特重提“血缘伦理”,以及“伦理秩序”中的忠诚、责任等要素,有助于重塑血缘关系当中父权的权威,对巩固政府统治、维持社会稳定、遏制国内外的动乱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因为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现代法治契约精神代表当时的进步一方。在作品中,司各特对“契约伦理”的重视表明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可避免。他甚至批评了以神为名、以君主个人意识为主导的法律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提倡法律、王权和宗教的分离,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契约伦理思想。
文章结束时,本文作者祭出康德大师,从哲学视角来说明“血缘伦理”与“契约伦理”的矛盾体现了“道义论”与“功利主义”两种思潮的交锋。道义论是关于人之目的与手段的讨论,而功利主义以边沁观点为出发点,从“趋利避害”的人之天性出发,指出人的道德行为受制于人的本性所驱使的价值行为。至此论文完成了司各特写作此类小说的因由之所在,即赋予小说人物的伦理选择以明确的道德价值判断,目的是对当时每况愈下的社会道德状况作深刻反思与回拨。
论文引入伦理理论来解读作品,从小说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目下文学研究中的伦理分析研究的不足,是一种文学理论的实践,表现了文学研究中伦理学的德性转向研究,从而透过作品使人们养成道德启示的习惯,完成道德教育。这对中国当下的文学研究、道德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哲学上看,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之前的苏格兰哲学强调德性与人性,这恰恰是司各特小说的锋锐之所在。这两者是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之上,而常识又来自于宗教和日常生活经验,当然也包括血缘伦理关系。论文还可涉及到司各特所代表的文化与时代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此基础上来透视作品,解读的信息也许更多。文学解析最大的优点在于解读的人文性,只要有理有据,皆可成文章,如王国维之评论《人间词话》,旧辞新意义,读起来是十分愉快的。
学习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快乐
欢迎关注!
上海语言学通讯
学界新闻|推荐阅读
【学界新闻】2016年国家社科公布名单(语言学+文学+翻译)
【学界新闻】2016年国家社科西部项目(语言文学相关课题整理)
【学界新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语言文学项目)
读书小札|推荐阅读
【读书小札】 实证类研究语步设计与相关分析SPSS统计软件操作视频
【读书小札】融入大生态的文体学超学科研究 ——张德禄教授《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读书小札】Metaphor in Culture:LIFE IS A SHOW in Chinese
近期学术会议|推荐阅读
【学术会议】全国首届法律话语高端论坛(2号通知)6月25号会议
【语言学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中心2016年研修计划
【科研助力】高质量科研论文写作与修改工作坊(面授+网络辅导)
【学术会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投稿时间调整!)
【学术会议】2016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与翻译论坛(06/12)
【学术会议】第二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暨全国“特色翻译教育探索”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