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2020年第3期“语言文学”书单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0年第3期“语言文学”书单

语言学 文学 翻译学 研究方法

学术成长从读书开始





1


0




1



2020年的余额不足一半,通讯君在7月推荐了21本/套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著作。主要分为语言学、文学、翻译研究、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四个领域。

通讯君特别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民说、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outledge、Springer、Bloomsbury等国内外学术出版机构对我们“语言文学”书单的支持

杨枝甘露










本期热点1


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

作者:黄忠廉

书名:《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20)

针对学人与学子的困惑,本书以30余篇刊于学术报刊的级别较高、分量较重、作者收获较大的论文为真实案例,专论其修改与发表,重在修改;师生和文友互批互改,作者与编辑互动切磋,接地气地细致探讨论文修改与发表的真经,所论涵盖选题甄别、逻辑设计、思路梳理、观点吸收、结构调整、篇幅增减、语言雕琢、退修意见、退修反馈直至发表等方面。全书展示定稿前的选题、构思、展开、自改、成文的过程,描绘沙龙上师生、同门互批互改的轨迹,揭示讨论后的修改心路,甚至包括与编辑互动的细节,或是发表后的回眸,或是对不足的反省,或是对可拓空间的前瞻;还特设了“旁观者清”部分,以期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揭秘论文写作与发表。 

详情点击链专著推荐 | 黄忠廉《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重磅上市

作者:Steve Wallace

书名:《如何成为学术论文写作高手:针对华人作者的18周技能强化训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本书适用于有志于发表英语期刊论文,特别是SSCI英语期刊论文的学者;也同样适用于为英文毕业论文发愁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本书以轻松、易读的英语写成,全书共16章,清晰地阐述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各个部分,如何撰写,华人作者常见的写作错误和改正方式,简短、基础的英语语法规则,如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以保持积极和高效的写作状态,一些向学术期刊投稿的小建议,每个学生都需要了解的重要词汇等内容。每一章对应一周的课程,安排了为期16周的课程(另外,期中、期末考试各占一周),让您在18周后顺利完成一篇专业的论文。

本书是立志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之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 是教授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最佳教科书!

本书为台湾地区28所大学的论文写作教材,特别针对华人而写,畅销台湾地区。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作者:Rowena Murray

书名:《如何成为学术期刊撰稿》(第三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汉语文化语用学》是国内外首部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专著,其构建体系与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同中有异。主要内容有:语境干涉、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参与、智力干涉、语用原则与策略、语用的体现关系、宽式语用学以及语用学也可以称为“人文网络言语学”。本版主要对“语用学的哲学渊源”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更详尽地讲解;同时,对上一版的文字和排版作了细微的修正和调整。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外语专业与中文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4

作者:Neil J. Salkind

译者:赵文

书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00问》(中译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在一个日渐由数据推动的世界中,对于学生和专业人员来说,通过数据的分析和阐释来提出问题到最终报告的形成以及在此期间的每一项工作,更好理地解研究程序比以往更为重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00问》概括论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问题,包括:开始研究过程;文献回顾;研究道德;研究方法;抽样的思想及问题;描述性方法;检验与测量;推论与显著性;等等。本书每章都可以独立存在并且提供一个直接的问题和相对简短的回答。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5

作者:梅瑞迪斯·高尔 

译者:徐文彬等

书名:《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版 中译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本书是一本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的教材。本书英文版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问世后,受到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的广泛欢迎;随着时代发展,其内容也不断更新。本书为英文版第六版的中译本。

全书分六大部分,系统介绍开展教育研究和应用教育研究成果的方法。结合实例,展示了如何拟订周密可行的研究计划;描述了如何查找、阅读和理解教育研究文献;说明了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并专章介绍二者的分支类型:描述研究、分组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民族志与批判性研究、历史研究、混合途径研究、行动研究和评价研究;就如何评价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材料。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6

作者:Judith Bell

书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第四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第四版)》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指南,详尽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基本规则,其中包括:研究选题的选择,研究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研究文献的阅读、检索与鉴别,研究的基本调查方法和研究技巧,阐释研究证据,以及*终写作出布局周详、方法合理、文笔流畅的研究报告。

本书适于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入门指导教材,可以帮助社会科学研究者避免研究中常见的错误和疏忽,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塑造正确的研究道德和价值观。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7

作者:Sally Rumsey

书名:《如何查找文献》(第二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文献检索的全过程,从研究计划的初步拟定直到很终阶段的文献评估和使用,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制定一个研究策略以发现和评估很重要的文献、如何使用在线文献和互联网检索,以及参考文献、版权、抄袭、追踪很新的学术进展等各个方面。


本书叙述简洁清晰,内容新颖实用,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的文献检索的技能。它所提供的指导,无论对于训练有素的学者,还是刚刚开始研究尝试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为原《如何查找文献》的英文第三版,中文第二版,多处内容有增补修订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8

作者:(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

译者:郑如青 

书名:《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中译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撰写成功的科研项目申请书是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递交给政府机构、私人公司及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的科研项目申请书成千上万,究竟是什么使得其中之一脱颖而出呢?这本权威、流畅易读的小书循序渐进地解释了科研项目申请书撰写中的方方面面:从酝酿、设计项目,到分析数据、综合各种结论,再到科研经费预算、申请书的提交与追踪,等等。尤为难得的是,《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在科研项目申请书撰写的诸多核心细节(如,标题、摘要、研究目标和假设、引言、实验设计及方法、科研道德、参考文献、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以及跨学科研究)上,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对任何孜孜以求于撰写论文或科研项目申请书的科学家和大学生来说,本书都称得上是必需的指南性读物。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9

作者:Allen F. Repko

书名:《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跨学科的研究过程及其理论的著作。反映了跨学科研究的大量新兴研究及方法,其突出贡献是提供了整合多种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视角。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易于遵循的决策过程,突出学科的跨学科的工作的基础和补充作用。本书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众多范例来说明如何创建共同点,以及如何构建更全面的跨学科的理解和反思,测试和交流。本书为第二版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本期热点2


语言学

1

作者:钱冠连 

书名:《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三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汉语文化语用学》是国内外首部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专著,其构建体系与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用学同中有异。主要内容有:语境干涉、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参与、智力干涉、语用原则与策略、语用的体现关系、宽式语用学以及语用学也可以称为“人文网络言语学”。本版主要对“语用学的哲学渊源”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更详尽地讲解;同时,对上一版的文字和排版作了细微的修正和调整。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外语专业与中文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三版)

2

作者:杨炳钧、李文

书名: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Grammar, Media and Health Discourses《基于语料库的语法、媒体和健康话语研究》

出版社:Springer (2020) 

This edited volume gathers corpus-based studies on topics including English grammar and discourses on media and health, mainly from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tential of SFL, which has been emphasized by Halliday. Various other perspectives, such as philosophy, statistics, genre studies, etc. are also included to promote SFL’s potential interaction with other theories. Though they employ a diverse range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ll the chapters focus on exploring language in use with the corpus method. 

The studies collected here are all original, un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s that address significant questions, deepe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SFL, and promote its potential interaction with other theories. In addition, they demonstrate the great potential that SFL holds for solving language-related questions in a variety of discourses.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杨炳钧、李文:《基于语料库的语法、媒体和健康话语研究》

作者:Alessandro G. Benati

书名:Key Ques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

本书对语言教学中主要概念和问题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理解研究人员以前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以及这些发现如何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信息。本教材以研究、理论和实证为基础,为学生、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了完整的语言教学入门课程。这本书以清晰和读者友好的风格编写它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和场景,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其中包括关键术语、供讨论的问题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这本书非常适合英语语言、TESOL和应用语言学课程的研究使实用学习。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二语习得国际前沿研究

4

作者:Rowena Murray

书名:Key Ques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

这本高度容易理解的入门教科书详细探讨了驱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它旨在为很少或没有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背景的学生解释重要的语言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和为什么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它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些问题是如何推动该领域的研究的,以及研究人员正在寻求解决方案的问题。它为任何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入门课程提供了一个完整指引。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二语习得国际前沿研究

5

作者:Theo van Leeuwen

书名:话语与实践:批判话语分析新方法(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n Discourse and Practice: 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van Leeuwen brings together his methodological work on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last fifteen years. Discourses, van Leeuwen argues, are resources for representing aspects of reality that can be drawn up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s that represent these aspects of reality. Different discourses make sense of the same aspect of reality in different ways and serve different interests.


However abstract some discourses are, they ultimately always represent doings, van Leeuwen argues. Do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knowing, and social practic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discourses. Studying children's books, newspaper reports, brochures, and other texts, as well as photographs and children's toys, van Leeuwen investigates what can happen when practices are transformed into discourses, and he provides analytical tools for reconstructing discourses from texts.


Throughout the book, van Leeuwen makes connections between sociological and linguistic or semiotic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ensure the social and critical rele- vance of his analytical categories. Van Leeuwen's work has already been widely used b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across the world. This volume will be a welcome guide for anyone looking for a form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at is explicit and methodical, as well as critically incisive.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作者:Geoffrey Leech

书名:《礼貌语用学》(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his readable book presents a new general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politeness. It offers an account of a wide range of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nglish, illustrated by hundreds of examples of actual language use taken largely from authentic British and American sources. Building on his earlier pioneering work on politeness, Geoffrey Leech takes a pragmatic approach that is based on the controversial notion that politeness is communicative altruism. Leech’s 1983 book,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introduced the now widely-accepted distinction between pragmalinguistic and sociopragmatic aspects of politeness; this book returns to the pragmalinguistic side, somewhat neglected in recent work. Drawing on neo-Gricean thinking, Leech rejects the prevalent view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apply the terms “polite” or “impolite” to linguistic phenomena.


Leech covers all major speech acts that are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liteness, such as requests, apologies, compliments, offers, criticisms, good wishes, condolences, congratulations,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Additional chapters deal with impoliteness and the related phenomena of irony (“mock politeness”) and banter (“mock impoliteness”), and with the role of politeness in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final chapter takes a fascinating look at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of politenes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7

作者:Carmen Fought

书名:《社会语言学变异的批判性反思》(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he chapters in this volume bring together some of the most prominent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both established names and newer voices, for thoughtful reflections on thefield. The chapters cover a wide range of core issues, but within this diversity is a common theme:the critique of conventional wisdom in the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vari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important concepts in variationist research to new areas. This volume is the kind of work thatengages the reader in dialogue, challenges assumptions, and unveils new perspectives.The four main parts of the book provi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which particular topics in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are reappraised and explored. Taken together, the chapters in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are a kind of road map of the field: where we have been and where wehope to go. The conference from which these chapters emerged brought out the authors' voices inan unusually intimate and direct way. They speak to issues in the field critically and contemplatively,looking back at the established practices of the variationist tradition and looking forward into howthe future of this relatively young field may develop. Fought i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Pitzer College.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8

作者:Chris Heffer,Frances Rock

书名:《法律行业内外的语言交流:法律文本之旅》(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his volume responds to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language of legal settings by situating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law within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debates in discourse studies,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and sociolinguistics. The chapters in the collection explore many of the common occasions when those acting on behalf of the legal system, such as the police, lawyers and judges, interact with those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legal system, such as suspects and witnesses. However, the chapters do this work through the conceptual lens of ‘textual travel’, or the way that texts move across space and time and are transformed along the way. Collectively, notions of textual travel shed new light on the ways in which texts can influence, and are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 legal lif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leading experts in language and law, Legal-Lay Communication explores such ‘textual travel’ themes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technologies in the investigatory stages of the legal process, the centrality of intertextuality in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cases in court, the transformative effects of recontexualization in process of judicial decision-making, and the way that processes of textual travel disturb the apparent permanence of legal categorization. The book challenges both the notion of legal text as a static repository of meaning and the very idea of legal-lay or lay-legal communication.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9

作者:Sari Pietikäinen,Helen Kelly-Holmes

书名:《语言的多元化与边缘化》(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his volume examines the complex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of multilingualism in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ally, culturally, polit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peripheral sites and spac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Using approaches that draw on sociolinguistics, ethnography, and discourse studies, leading scholars investigate different peripheral minority language sites, ranging from Arctic territories to a busy airport in Wales. The volume brings together these different contexts and approaches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possibl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might arise from processes of peripheralizing and centralizing in multilingual minority language sites. The volume aims to open up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theorizing about multilingualism, about centres and peripherie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notions of straightforward power relations (e.g. majority-minority; center-periphery etc.). All of the contributors question assumptions about peripheries as less fortunate counterparts to prosperous centres, and suggest instead that peripheries are diverse, multilingual spaces, constructed by but, crucially, constitutive to centres.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10

作者:Alexandra Jaffe

书名:《交际界位研究:社会语言学视角》(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his volume masterfully brings together recent work by schola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investiga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stancetaking and stylization (in everyday talk as well as media genres)—not only to address important sociolinguistic concern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selves and social identities, notions of personhood, positionality, language ideology, and relations of power in new ways, but also to call for new sociolinguistic methodologies. The authors provide compelling arguments for abandoning static correlational studies of linguistic variables and social identities and embracing an approach that focuses explicitly on interactional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of indexicalization. The book provides a state-of-the-art examination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on stance and style

详情点击链接

11

作者:Richard J. Watts

书名:《语言神话与英语历史》(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Language Myths and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ims to deconstruct the myths that are traditionally reproduced as factual account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nglish. Using concepts and interpretive sensibilities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Richard J. Watts unearths these myths and exposes their ideological roots. His goal is not to construct an alternative discourse, but to offer alternative readings of the historical data. Watt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at we mean by a linguistic ideology, and whether any discourse­—a hegemonic discourse, an alternative discourse, or even a deconstructive discourse—can ever be free of it. The book argues that a naturalized discourse is always built on a foundation of myths, which are all too easily taken as true accounts.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12

作者:Crispin Thurlow ,Kristine Mroczek

书名:《数字话语:新媒体中的语言》(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igital Discourse offers a distinctly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digital technologies. It starts by simply bringing new media sociolinguistics up to date, addressing curr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instant messaging, text messaging, blogging, photo sharing, mobile phones gaming,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video sharing. Chapters cover a range of communicative contexts(journalism tourism, leisure, performance, public debate), communicators (professional and lay young people and adults, intimates and groups), and languages (Irish, Hebrew, Chinese, Finnish Japanese, German, Greek, Arabic, French, and English). The volume is organized around topics of primary interest to sociolinguists, including genre, style, stance, and language ideology, With commentary from Naomi Baron and Susan Herring and essays by both well-established scholars and new voices in sociolinguistics, Digital Discourse is more current, more diverse, and more thematically unified than any other collection on the topic.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13 

作者:Nancy C. Dorian

书名:《语言变体调查:社会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Linguistic variation has been studied primarily in communities with the dominant social organization of our time: ethnic diversity, socioeconomic stratification, and a population size that precludes community-wide face-to-face interaction. In such communities variation correlates with ethnicity and class.Investigating Variation explores a different kind of social structure: small size, dense kinship ties, common occupation, and abs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community investigated here, social homogeneity and constant face-to-face interaction made accommodation unnecessary, and extremely weak extra-community norming for the local minority language permitted a very high level of individual variation.


Nancy C. Dorian's examination of the fisherfolk Gaelic spoken in a Highland Scottish village offers a number of explanations for delayed recognition of a linguistic variation unrelated to social class or other social subgroupings. Reports of similar variation phenomena in locations with similar features (contemporary minority-language pockets in Ireland, Russia, Norway, Canada, and Cameroon) mak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a particular set of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and persistence of socially neutral inter-speaker and intra-speaker variation. Facets of language use related to social structure remain to be investigated in communities with still other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before the few communities that represent them disappear altogether.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14

作者:张天伟

书名:《跨语言视角下的英汉省略限制条件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省略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句法、语义、语用、篇章、认知等不同维度,也是国外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跨语言视角下的英汉省略限制条件研究》在形式句法和信息结构整合的理论背景下,基于跨语言语料,提出了现代汉语省略的系列限制条件,并对相关省略现象进行了应用分析,体现了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提出了省略的指称、移位、给定、语序等句法语义限制条件,如话题化移位和定指性是名词性结构省略的必要条件;

(2)   廓清了省略与“零形式”“空位”“空语类”“成分缺失”等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应用省略限制条件,对现代汉语“伪装式动词短语省略”“假空缺句”等进行了分析;

(4)   探讨了现代汉语宾语省略的本质。

本书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综合性成果,内容涉及语言研究的多个层面,对省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张天伟:跨语言视角下的英汉省略限制条件研究

15 

作者:朱晓农

书名:《上海声调实验录》(第二版)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运用现代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一次详细和系统地描写了上海话单字调和两字调的声学性质,不单描写了字调的基频,还描写了时长和音强的性质。这项研究对汉语方言调查和音系归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改进技术手段获得声调的连续性的声学数据之后,更重要的还要有离散型的音法学认知范畴,这是从实践到理论跨出的重大一步。第二版和初版相比,有了一个定义声调的音节模型,并给出一个反映听感为主的分域四度制和一个声调类型框架--通用调型库,上海话声调的声学数据便可在分域四度制中定型,并到调型库中去定位,从而获得自己的声调身份--调型。由此可以与其他语言/方言中的声调相比较,进而可以据此推断声调的演化之路。本书包括十一章。第一章介绍上海话及其研究的背景情况,以及上海方言的内部变体,并回顾以往的研究。第二章提出一个音节模型,对上海话的音节结构作一扼要分析。根据新获取的声学材料和音节学考虑,探讨一些引起广泛兴趣的语音学和音节学问题。还讨论了音位的作用和地位。第三章交代实验程序,讨论各种对基频、相对音强和音长的归一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最佳的Log Z-score方案。第四至第八章给出上海话五个单字调的基频、音长、音强等声学数据,并加以讨论。第九章总结基频、音长、音强和元音高度的相互关系。提出用一元二次多项式刻划声调的连续性的表达方法。然后提出一个以听感为主、辅以声学数据的音法学的分域四度标调法。还给出一个声调分类系统--通用调型库,上海话声调,实际上是所有声调语的声调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地位。第十章处理双字调的基频和音长的声学数据。第十一章总结本项研究中有理论意义的发现,并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朱晓农《上海声调实验录》(第二版)

16

作者: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

译者:何文忠

书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译版)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译本

17

作者:刘迪麟

书名:《词汇和语法的描述与教学:基于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引进版)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ilin Liu (刘迪麟)博士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系教授和应用语言学专业主任,曾任世界英语教师协会应用语言学分会会长,俄克拉荷马州TESOL协会会长,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本书汇集了作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在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当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更有效地描述与教授英语词汇和语法。对这一研究专题感兴趣的读者,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刘迪麟《词汇和语法的描述与教学:基于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

18

作者:杨文慧

书名:《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跨文化商务传媒语篇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20)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跨文化商务传媒语篇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通过对商业语篇中的隐喻、意象图式和语篇立场标记语的话语语用单位进行对比分析,解读分析认知差异及其反映出的认知过程和语言选择、生成过程。作者认为认知构建和话语分析之间存在多层次联系,所派生的语义表征使语言表达在话语互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并映射出合理的、不同的认知模型。《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跨文化商务传媒语篇研究》研究丰富了当前商务传媒语篇分析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对商务传媒语篇进行认知语义研究的组合模式,同时呈现出系列语篇认知构建的分析样本,对跨文化商务交际、认知语言学、语篇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跨文化商务传媒语篇研究

19

作者:王欣

书名:《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本书是“当代外语研究论丛”系列之一,讨论了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为框架的二语动机策略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下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有效性。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①学生对于动机策略活动的评价如何;

   ②动机策略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③动机策略对于提高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与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否都有效;

   ④动机策略对于提高英语自我差异(可能英语自我与当前英语自我的差异)高、中、低三个组别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都有效。

    在此基础上,本书作者尝试提出了基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扩展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动机策略体系。该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理想英语自我相关动机策略,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构建应该英语自我、优化英语学习经历以及将英语自我差异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的具体策略。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王欣:《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

20

作者:王蔷

书名:《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修订版)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本书第一版于2002年出版,到现在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和实施的十年,而行动研究正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走过了在中国推进速度最快的十年,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也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和实践。在我们身边,已经涌现出了很多积极投身行动研究的一线英语教师,他们通过开展行动研究,重新唤起了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加深了对英语教学过程的理解,增长了教学才干,提高了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认可,进而更加坚定了走教学改革之路的信念,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成为了研究型和专家型的优秀教师。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和敬佩.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学生的学习会更快乐和更高效,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就有了希望。而对于他们的经验和成果我们需要很好地总结和推广,从而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专业自主型的教师。也是在这十年中,行动研究在国际上从理论到实践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有更多的关于行动研究的书籍出版、专题的研讨会召开、研究课题立项、研究论文发表。当我们再重新审视第一版行动研究的书稿时,就不难发现,限于当时的理论水平和认识程度,加之缺少来自基于中小学课堂的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真实经验,以及受篇幅限制,原书对有关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阐述比较单薄,也缺少来自一线教师行动研究的案例。为此,我们启动了对第一版书稿的修订。这次修订力求在保持与原书稿总体框架和内容基本连贯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结构,增加包括理论基础、发展进程、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并继续保持语言简练、内容通俗易懂的风格和特点。

修订后的第二版分成了上篇(理论篇)和下篇(实践篇)两个部分,上篇包括四个章节,主要结合国内外学术领域对行动研究的理论创新,重新梳理了行动研究的发展背景(第一章),增加了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和行动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概述(第四章),同时对行动研究的意义(第三章)也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下篇包括六个章节,主要按照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引导读者跟随着每一个章节,从选题开始踏上行动研究之旅。在下篇中主要增加了如何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文献阅读与综述的内容(第五章第三节),增加了如何开展评价与反思的内容(第八章),还在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中补充和更新了大量案例,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应用性和可读性。在第十章也是最后一章中,我们精选了高中、初中、小学英语教师所撰写的四例行动研究报告并附上了著者的评析,以期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参考。

 简言之,本书对结构与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是希望有意愿参与到行动研究中来的一线英语教师、教研员和职前英语教师在理论上能“入门”,在实际操作中能“上手”,在完成行动研究后能“报告”。我们衷心期望修订后的书稿能够得到广大读者、同行专家的关注,也欢迎大家多多提出批评意见。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1

作者:顾佩娅

书名:《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该书有理据地回答了四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发展与其所在的职业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运用人本主义的生态学理论思路,强调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教师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或消极地营造着教师自身所在的环境;而环境总是渗透在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体系中,激励或制约着教师发展。在把握自己和环境的互动中,教师的主体性起着重要作用。人本主义生态学理论思路使该研究走出了分别孤立考察环境和人的窘境,还原了人与环境复杂关系的生态本质,产出了实在、可信和有效的成果,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的“环境究竟是什么”和“如何着手研究环境”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第二,高校英语教师的当下状况如何?通过颇具新意的规模性叙事问卷调查和教师文化个案深度描述,该书展现了这一群体在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复杂样态,为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外语教师直面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了重要参照。

第三,《环境研究》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哪些新意?该书的子课题呈现多角度的新意:如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模型的建构(第三章),教师文化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意义结构的提炼(第四章),教师面对科研困境所采取的情感策略(第五章),教师职业韧性的特质和影响因素(第七章)等。该书首次探究了教师解放性素质的重要内涵及其过程性特点:如个体能动性(第八章)、转化性学习(第九章)、教师职业共同体发展(第十章)。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多个子课题都十分重视挖掘教师与环境互动中的本土化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这些实证性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前沿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启示。

第四,该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何创新?作者把叙事作为理念提出,解析了叙事对环境研究的重要启示:叙事的人文价值和解放性功能,叙事所蕴含的探究精神。另外,项目组对实证性子课题的设计有两个特色:抓住了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素质,课题的排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最后,该书的出版又一次验证了教师科研团队合作的力量。几年的过程中,我有幸目睹了这个跨地区、跨学校类型、跨年龄和经历的教师科研团队精诚团结、共闯难关的过程和多赢的收获。这是一个教师合作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成长的生态环境的典型。书中呈现了众多真实、丰富的教师叙事,简明生动的情景分析和表达产生了前沿理论“接地气”的特殊效果。我相信,这部作品对大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学校管理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2

作者:徐浩

书名:《外语教师教育重点问题研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书主要针对从事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研究者(尤其是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各地中小学教研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一线外语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而编写。全书围绕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九个重点议

题以及两个研究方法议题,对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作了全景式却又重点突出的介绍、分析和解读,并提供了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具体建议。

本书共11 章,其中第1—9 章分别聚焦教师知识、教师职业认同、教师动机、教师合作、教师课堂话语、教师行动研究、职前教师教育、在职教师培训、教师教育者共9个本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乃至整个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第10、11章聚焦教师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和生态学视角,属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议题,但同时也蕴含着重要的理论思想。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3

作者:孟丽华、武书敬

书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涉及网络环境和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两个重要内容。书中融合了理论思考与现实扎根性研究,在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模型,并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着眼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全新领域,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视角,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4

作者:秦杰

书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和文献梳理,二是实证研究。理论和文献梳理部分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师教育体系的介绍和对比、外语教师语言能力的相关标准和分析、我国外语教师培育机制的发展背景回顾、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体系的构成和分化趋势等,其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专业发展困境、外语语言意识、语言能力磨蚀等概念进行了重点关照。在实证研究部分,笔者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育学知识、语言能力、写作和词汇能力等进行了研究。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5

作者:王栋

书名:《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并从实践角度探讨了英语教师开展行动学习的具体实施途径。研究结论表明行动学习对于英语教师提升专业知能、改进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为此,作者总结并分析了基于行动学习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对于英语教师校本学习实施和在职培训设计具有启示作用。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26 

作者:冯瑞敏

书名:《英语演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演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运用课堂观察、访谈、文件、工作坊录音等资料收集方式,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探究了五位中国英语演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来源及发展过程,并讨论了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


本期热点3


翻译学


1

作者:Jacob Blakesley

书名:Sociologies of Poetry Translation

出版社:Bloomsbury(2019)


文学翻译社会学虽然已经建立,甚至繁荣起来,但诗歌翻译尚未得到充分关注。这本书提出了从单一的"诗歌翻译社会学"向多元"社会学"转变的根据,以解释目前正在出现的处理诗歌翻译的丰富方法。旨在弥合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之间的差距,其贡献范围广泛,展示了从社会文化、社会历史、社会政治和微观社会角度分析诗歌翻译的丰富多样性。

本书作者群体强大,特别是有中国学者们熟悉的巴斯内特和韦努蒂。各个章节的理论框架借鉴了包括皮埃尔·布尔迪厄和尼克拉斯·卢曼在内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并评估来自加泰罗尼亚语、捷克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斯洛伐克语、西班牙语、斯瓦希里语和瑞典语的诗歌翻译。书中的主题广泛,包括:现代全球图书市场诗歌翻译的趋势;在美利坚合众国委托和出版诗歌翻译;但丁的现代英语翻译;19世纪中叶爱尔兰女诗人译者;俄文诗歌选集译成现代英语;莎士比亚戏剧和十四行诗在后殖民坦桑尼亚和社会主义捷克斯洛伐克的翻译;意大利诗歌的翻译和翻译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的瑞典;现代欧洲诗人译者;和著名的英语和西班牙诗人-翻译之间的合作写作。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学者如何开展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2

作者:Jacob Blakesley

书名: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Poetry Translation

出版社:Routledge(2020)

本书对不同国家的翻译实践和诗人译者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表明诗歌翻译研究需要超越单纯的文本细读和背景介绍。本书参照国家图书馆目录和 Worldcat 的数据库,通过广泛的社会学方法,审视了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诗人-译者的翻译实践。第2章至第5章介绍民族诗学运动、文学市场以及翻译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背景,第6章提供了来自每个传统的杰出和有代表性的诗人译者的案例研究。一套全面的附录为读者提供了更详细地探索这些数据的机会。总之,这本专著主张需要根据更广泛的美学、历史和政治趋势研究翻译数据,对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学生和学者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国际学者如何开展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作者:Bo Wang; Yuanyi Ma

书名:Lao She's Teahouse and Its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Exploring Chinese Drama Translation with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出版社:Routledge(2020)


4

作者:Yuanyi Ma; Bo Wang

书名:Translating Tagore's Stray Birds into Chinese: Applying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出版社:Routledge(2020)

在这两本专著中,我们尝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通过书中构建的分析框架,我们比较了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并从元功能翻译对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和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的角度对译文进行了分析。Lao She’s Teahouse and Its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以老舍的剧本《茶馆》及John Howard-Gibbon和英若诚的英文译本为数据,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metafunction)的角度分析了《茶馆》及英文译文中的三种文本(即戏剧对白、戏剧独白与舞台提示)。Translating Tagore’s Stray Birds into Chinese一书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层次化(stratification)维度构建了分析框架,从音系(phonology)、字系(graphology)、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及语境(context)视角对泰戈尔的英文《飞鸟集》以及郑振铎、姚华、陆晋德与冯唐的四种中文译本进行了分析。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王博、马园艺2020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新书



本期热点4


 文学

1

作者:张学昕

书名:《小说的魔术师:当代短篇小说文本细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本书是关于当代中、外短篇小说的研究和评论。汇集了对当代中外小说家汪曾祺、林斤澜、苏童、刘庆邦、贾平凹、余华、格非、迟子建,毕飞宇、叶弥、克莱尔·吉根、雷蒙德·卡佛、拉克斯奈斯、博尔赫斯等优秀短篇小说的文本细读。既有宏观而系统的文本分析,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作家的经历、经验、思考及其写作状态、文本美学价值,触摸短篇小说文字背后潜藏的精神伦理,细部修辞的美学力量,以及作家感知文学与生活、现实与人心、存在世界人性、灵魂之间的关联性。本书试图从多个文本个案见微知著,整体性地探究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把握其内在的精神性规约及短篇小说写作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发掘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深层意义与文学价值。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张学昕《小说的魔术师:当代短篇小说文本细读》

2

作者:张翎

书名:《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本书为著名作家张翎最新创作的长篇散文集,是对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乔治•桑三位十九世纪女性作家贴近心灵的探幽与致敬之作。其写法上脱离了单纯的“作家论作家”的惯性表达,而是通过对三位作家故居的实地探访经历,融合自己对她们作品的阅读和接受体验,更具独家性地揭开了她们传奇命途鲜为人知的一面。

勃朗宁夫妇惊世骇俗的私奔由“丑闻”变成传奇。他们是否始于童话终于神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为何深陷通灵术?

终身未嫁,却写了无以数计的狂野情诗。在一桩持续近百年,充斥着绯闻、官司的家族恩怨里,她始终是主角,却又始终不在场。女王隐士狄金森如何迷之存在于生前身后?

让整个法国文艺圈动荡不安的乔治•桑,是异类?天使?女权先驱?

本书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张翎最新非虚构作品,以小说家的眼力和步履,解读三位著名女作家的传奇命途,并附有实地探访她们故事...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文学史上永远无法侦破的悬案:艾米莉·狄金森遁世的真相|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

作者:陈昶 刘天艺 陈思和

书名:《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主要由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策划,对巴金的创作进行研究,是一本让全世界了解巴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之著作。

本书荟萃中外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巴金作品进行了分析、点评。全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巴金小传,第二部分为巴金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巴金研究多年来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研究巴金作品的文章。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陈昶 刘天艺 陈思和:《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张江主编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子课题。该丛书结合三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成果,对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试图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体现当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繁荣发展中国文学研究助力。

撰写《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提出,文论强调判断、批评,如何与史相结合是个难点。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表示,他对《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的写作过程,就是在梳理戏剧批评在70年戏剧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1949年前影响中国戏剧的主要是传统和市场,1949年后,用外来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本土艺术活动,批评对于创作的干预十分强大,这一体制改变了戏剧的生产方式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张江主编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4

曹顺庆主编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女诗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以中国古代女诗人及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接受和研究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变异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英语世界中国古代女诗人译介、研究成果的概况总览,以及对代表作家、代表性著作的深入分析,考察英语世界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的万象百态和丰富内容,展现英语世界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的特点及内涵,揭示其中蕴含的规律及个性。

《英语世界中的<金瓶梅>研究》主要聚焦于《金瓶梅》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并着重梳理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汉学界对这一奇书的理论阐释。全书主要呈现了英语世界在《金瓶梅》的实证研究、主题思想研究、人物研究、叙述风格研究、修辞研究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看,英语世界这一“他者”视角为国内金学界提供了一面具有跨文化意义的“比较之镜”,有利于促进中西金学界之间的互证、互识和互补。

《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全面系统地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比较分析,梳理出英语世界巴金研究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以期让中国学者更多的了解英语世界巴金译介和研究的状况,借鉴英语世界学者的“他者的眼光”,给中国的巴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架起东西方文学研究与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此外,《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还对国内巴金研究与英语世界巴金研究进行对比与比较,以期为中国的巴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书是以《水浒传》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为对象的一部论著。从研究范式上来说,这是典型的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根据英语学界《水浒传》研究的具体情况,本书分五个主题展开论述:第yi是英语世界对小说的作者、素材来源、成书过程与版本演变所作的考证,第二是英语世界对《水浒传》在社会领域与中外文学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第三是英语世界就《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所作的研究,第四是英语世界对《水浒传》的叙事艺术展开的研究,最后是英语世界对作品的思想主题的研究。本书探讨了唐诗在英语世界中文本行旅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通过把握译介的发展脉络,考察了英语世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唐诗的解读与重构,指出唐诗在英语世界跨越200余年的传奇历程是英语世界在中西文明的对话中,对唐诗的诗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思考与探索,在探索中又折射出西方文化、文学批评的自身印记以及中西诗学的互动与再识,并在此基础上深思英语世界中的唐诗研究带给当今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本书在美国汉学发展的宏阔视域下系统评述美国汉学界苏轼研究的历史背景、阶段特征、主要成果、方法理路,并由此展开中美苏学比较,在中西诗学对话的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美国汉学界对苏轼诗词、文赋、书画、政治哲学思想、文艺美学思想、贬谪心态均有独到见解,中美苏学在学术话语、理论视角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引发对中西文学研究方法的融合、以西方理论话语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契合性、跨异质文明研究中的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思考。



本书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接受为切入点,通过还原国际间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具体细节,细致考察中国易学思想在英语世界的传播。通过引入变异学、历史学、学术史学等研究方法,通过批评和对话,把《易经》的核心思想真正置于开放的语境中,在尊重中国和英语世界这一文化交流双方的异质性基础上探讨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一方面努力挖掘《易经》作为源文本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则深入挖掘英语世界接受视野下的一系列影响和促成《易经》思想在英语世界的重新建构,以期发现《易经》思想在中西之间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变异现象。本书主要考察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译介和学术研究情况。在传播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较详细地展现了《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概况,并对《楚辞》在其他国家的传播也进行了概述。在译介部分,主要论述了《楚辞》和屈原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并探讨了《楚辞》中一些特殊词汇的英译问题。在学术研究部分,着重介绍了英语世界汉学家关于《楚辞》的研究成果,并与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比,力图突出中外学者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本书对《楚辞》今后的研究走向进行了展望。

西方学术界对谢灵运诗歌的译介和研究拓宽了谢灵运接受的视野,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以西方学术界的译介和研究为参照,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研究状况,丰富相关主题的研究。本书立足于此,对英语世界谢灵运诗歌翻译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书中既有不同译本的微观欣赏与比较,也有不同视角的研究述评,从中我们可以管窥他者眼中的谢灵运,这无疑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古典文学是有益的。



详情点击链接专著推荐 | 曹顺庆主编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


【往期书单鏈接】

专著推荐 | 2020年第1期“语言文学”推荐书单

专著推荐 | 2020年第2期“语言文学”推荐书单


【版權説明】

文学悦读 | 十位复旦名师主讲中国人文经典网课:从《诗经》到《红楼梦》

科研助力 | “中国文学的趣读与研究” 网课推荐

科研助力 | 学术研究方法网课集锦

科研助力 | “统计女王”和你讲:每一个文科生都能成为SPSS操作能手!

科研助力 | 做前沿的科学知识图谱,不用CiteSpace怎么行?

科研助力 | 扎根理论听不懂,NVivo实操做不出,科研论文没救了?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无畏的太阳

语言学 文学 翻译学 研究方法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