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发生囊变,要想到这10种肿瘤
颅内肿瘤发生囊变,要想到这10种肿瘤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翻译:张隐笛
神经节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它为最常见的混合神经胶质肿瘤,有达50%的病例表现为囊性肿块并壁结节。
横断位T1增强示右侧额顶区囊性肿块灶伴强化结节,横断位T2WI及FLAIR示右侧额顶及颞区一高信号肿块,其内见条絮灶,增强见实性强化成分,DWI示实性部分无明显弥散受限,提示肿块恶性程度不高
横断位T1WI示右侧颞叶见一较大囊性肿块并中部小实性成分,囊液信号比脑脊液信号稍高;T2WI及FLAIR示肿块呈等信号,冠状位T2WI示实性灶位于肿块前下部,瘤周水肿可见;增强示囊壁呈环形强化,肿块内实性成分见强化
猪囊尾蚴病是最常见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疾病。猪囊尾蚴病致病可通过摄入含猪肉绦虫的鸡蛋(虫体),也可以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或蔬菜、肛口途径自体感染或猪肉绦虫感染患者逆行蠕动所致。脑囊虫病在美国罕见,其更易流行于墨西哥、拉丁美洲及亚洲部分地区。
脑实质囊虫病分四个阶段,分别为囊泡期、胶样囊泡期、颗粒结节期、钙化结节期。在囊泡期,囊壁薄、囊液清亮,有头节,在此期增强无强化,病灶周边无水肿;在胶样囊泡期,囊液浑浊,可见环形强化,囊周可见水肿,在此期头节可能无法见到,因囊肿的退化;在颗粒结节期,强化结节可见并其周水肿;在钙化结节期,在病灶残留区域可见一钙化区域。
病例1
右侧额顶叶可见一大的囊性肿块,增强病灶周边见环状强化灶
病例2
横断位T2WI示三个囊性灶,较大者位于右侧大脑半球,其中一个小的位于大的侧面,另一个小的位于左侧丘脑;T1增强示囊肿无强化,左侧丘脑区囊肿内可见头节,右枕叶可见第四个囊肿
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也被称为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期引起的三种疾病的总称。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农村地区都可见。多房棘球蚴病导致肺泡疾病只在北半球看到。沃格尔棘球绦虫引起多囊棘球绦虫,见于拉丁美洲。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横断位T1WI及T2WI示左侧侧脑室旁见多发囊性灶,病灶周边见水肿
低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约占所有脑胶质瘤的2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低于10岁者一般为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周边水肿少见或无,20%的星形细胞瘤内可见钙化,但CT对其的观察更佳。肿瘤的强化方式多样,约40%的病例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强化。
病理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是活跃的肿瘤细胞分裂伴中度异型性,无血管增生及坏死。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具有强的亲和力,它们通常出现在白质中,并沿白质束浸润生长。
右侧颞极见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性肿块,T1WI+C未见强化
脑转移瘤是全身系统肿瘤最可怕的并发症及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随着癌症诊断及治疗的进展,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提高,脑转移瘤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事实上,有接近40%的颅内肿瘤为转移瘤。多项大宗尸检表明,从频率高到低依次,肺, 乳房, 黑色素瘤, 肾脏和结肠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脑转移瘤最常发病部位为大脑(80%-85%)、小脑(10%-15%)、脑干(3%-5%)。超半数以上的转移性疾病为多发,孤立性肿瘤相对少见。黑色素瘤、肺及乳腺肿瘤等不同原发肿瘤往往产生不同类型转移瘤,颅内转移瘤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颅骨、硬脑膜、软脑膜及脑实质转移瘤。其中软脑膜及脑实质的转移瘤约占颅内转移瘤的大部分(80%)。
囊性转移瘤的原发部位倾向于来自肺、乳腺及胃肠道。
病例1(肺癌转移)
左顶枕区见一较大囊性肿块灶,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呈环形强化
病例2(卵巢癌转移)
右侧额叶示一大的囊性肿块,肿块前中部见部分实性成分(空气进入囊腔内当呼吸时),增强示实性部分强化
神经上皮囊肿是一组异种起源的囊性病灶,病因不明。神经上皮囊肿由上皮样细胞排列,最常来自于神经外胚层分离的发育中。尽管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老年组更常见。神经上皮囊肿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脉络丛,脉络膜裂、脑室,偶尔可见于脑实质。
左额叶见一长T1 长T2囊性病变,T2-FLAIR示呈低信号,DWI未见明显弥散受限
大部分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于成人,发病高峰年龄在30-40岁,儿童罕见,仅有6%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期。肿瘤主要位于幕上(92%)。在成人,少突胶质细胞瘤起自大脑皮层表面并向大脑半球皮层累及。当肿瘤邻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可经脑脊液种植。偶尔,额叶的肿瘤可跨胼胝体。在病理组织学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可有两个WHO分级,WHO II级为高分化型,WHO III级为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内囊变经常可见,瘤周水肿无或较轻。
右侧额叶囊实性肿块灶,T2WI呈高信号,仔细观察其内信号发现一部分呈稍高为肿块的实性部分,增强示肿块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目前认为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低度混合胶质-神经元肿瘤。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与分级中将其归类为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I级。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为少见病例,首次被报道是在1998年。它与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及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同为一大类。
该病病理组织学特点表现为介于神经元细胞间的乳头状突起,发病的男女比例一致。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癫痫及头痛。病灶通常为伴结节强化的囊性灶。
左额区见一大的囊性肿块,后上方见强化灶
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所有颅脑肿瘤的2/3,而余下的1/3为转移性疾病。总体来讲,胶质瘤为最常见的原发颅脑肿瘤,它包括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膜肿瘤。星形细胞瘤约占颅内胶质瘤约80%,为所有年龄组中最常发生于幕上的肿瘤。星形细胞瘤通常分为边界清晰或浸润性肿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归为边界清晰类别,因为它不侵犯邻近结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通常位于幕下,边界清晰伴囊变。
大部分幕上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位于下丘脑区域,为实性肿块,囊性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位于大脑半球者少见。
左侧大脑半球巨大囊性肿块,T1WI+C示囊性肿块伴壁结节强化
典型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偶尔也见于30-40岁人群。临床通常表现为癫痫,它属于星形细胞瘤的少见亚型。
典型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皮层及软脑膜下脑表面分界清晰的囊性肿瘤伴独立的壁结节。它可影响脑皮层表面及脑膜,通常,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表现得更弥散。
病变分级上属于WHO II级。在组织学上表现为瘤细胞核多形性,胞浆丰富透亮且深染。其内混杂梭形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含泡沫脂质的黄色星形细胞。病灶局部囊变常见,有丝分裂及坏死少见。其最常见于颞叶,但也可见于顶叶、枕叶及额叶。
病例1
T1WI及T2WI示一囊性肿块伴壁结节,TIWI+C示壁结节强化
横断位T1WI、T2WI及FLAIR示皮层囊性肿块伴实性结节,注意实性结节致邻近颅骨骨质破坏,T1WI+C示实性结节强化
大家都在看
新型病毒,比手足口病还厉害?防治牢记这4点
抢救几个小时,没保住23岁小伙的命!一定要学点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