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爆款离婚故事与臭名昭著的导演
今天总共看了四部电影,从早到晚,感觉一直在不同的电影宫之间游荡。一大早去看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的《婚姻故事》,不小心迟到错过了开头几分钟。感觉这部美国式离婚的故事,并不完全是在讲述夫妻两人感情变淡而破裂的庸俗故事,隐隐中可以感悟到女性主动争取与男性平起平坐的意识。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婚前单身女性,还是婚后的家庭主妇,都渴望享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抗拒被社会及家庭角色所限制,却在艰难走上离婚的道路上,选择继续包容与忍让,直至最后全面爆发。这个剧本出自男性导演之手有点不可思议,当然最好的应属两位男女主角的演绎,斯嘉丽•约翰逊的造型有点像《三块广告牌》里的科恩嫂,愈加成熟而铿锵。男女主角两人对手戏相当精彩,相信会是本年度好莱坞颁奖礼上不可或缺的名字。
紧接着看的是波兰斯基的新片《我控诉》。由于导演多年前在美国犯下的案件被通缉的缘故,他本人没能亲身来到电影节,但是世界各大媒体依然非常关注这部作品。前几天还遭遇本届威尼斯竞赛单元主席马特尔的公开声明,说她不会为这部电影鼓掌。
相比起同样承受社会舆论压力的伍迪•艾伦拍出的《情迷纽约下雨天》依旧是熟悉的配方,风趣幽默而发人深省,然而,波兰斯基这部新作显得太过沉重而缺乏自我调侃的轻松时刻。影片名字源自意大利作家左拉当年为剧中主人公呐喊争取公平的报刊标题,但是这部真人真事的作品似乎过分忠于史实,完全不是预料般情感激烈、戏剧化高潮不断的“控诉”题材。
不过大师级的功力在法庭审判的段落还是能体现出年代特色。相比之下,美术服装室内设计有点逊色。也许波兰斯基仅仅想透过这个真实事件来自诉心声,多年无法在媒体上发声的他终于找到这个好机会。影片中多位法国实力派和影帝轮番登场的画面也是一大看点。晚上首映礼的红地毯上终于见到这几位法国大腕影星,可谓弥补了导演无法出席的遗憾。
接着第三部看的又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导演:加斯帕•诺的成名作《不可撤销》的正常顺序剪辑版。影片在2002年戛纳主竞赛上首映,招致一片骂声,首当其冲要数影片中那段长达10分钟的隧道强暴戏。关于这部影片当年的报道,我可谓记忆犹新,而之后在DVD上观看的冲击力也丝毫不亚于在现场的生理不适反应。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17年之后的今天,在影片播放到那场镜头时,依然有不少观众纷纷离场。看来在真正的艺术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比如毕加索和梵高的画作。当然我也并不是在拔高加斯帕•诺的艺术成就,只是好奇为何10年之后人们还是不能理性冷静看待当年兴盛一时的“新极端主义”作品?如果部分观众觉得被导演作品挑衅离席,那是否证明导演的美学风格上有超越常人的个性呢?
今天看的最后一部是来自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Pablo Larraín)的《Ema》,之前这位导演的《第一夫人》和《追捕聂鲁达》广为人知。没想到的是今年这部新作走的是声色犬马路线,跟拉美年轻导演(雷加达斯、伊斯卡拉特、马斯卡罗)一贯的美学取向保持一致,充斥着不少大尺度的性爱场景,以及开放关系的家庭与感情价值观,极其狗血的情节绝对让人看得瞠目结舌,而最为突出的要数泛滥的电子乐,令剧情强度飙升的同时也逐渐令人难以忍受。
近期热门电影
《毒行侠》:家庭伦理主题与贩毒情节并行不悖
《恶人传》:三足鼎立的角色互动对抗产生出难以预测的叙事节奏感
电影作者
尤里·贝科夫:《危楼愚夫》丨《警界黑幕》丨《即刻求生!》丨《工厂》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夏日之恋》丨《冷战》 丨《修女艾达》
赵德胤:《再见瓦城》丨 《冰毒》丨 《穷人 榴莲 麻药 偷渡客》丨《归来的人》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毒粉风暴》丨《混蛋》丨《血》丨《野蛮地区》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不死鸟》丨《芭芭拉》丨《心的居所》丨《过境》丨《沃尔夫斯堡》丨《爱在爱情空窗期》丨《柏林游魂》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银湖之底》丨《它在身后》丨《不眠神话》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死于明日》丨《玛丽真快乐》丨《恋爱诊疗中》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梦呓》丨《食人录》丨《利维坦》
伊利安·梅泰夫 :《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丨《四分之三》
阿兰·吉罗迪 :《勇者不眠》丨《湖畔的陌生人》丨《保持站立》丨《时候到了》丨《给乞丐一点阳光》丨《老梦前行》丨《逃亡大王》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8
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