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篇JAMA:新加坡首批新冠患者管理经验,探讨患者所处环境污染程度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1-04-01

新加坡是中国境外较早出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确诊患者的国家之一。近日,随着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称其防控体系为“武当派”,新加坡的防控经验再次为人们所关注。

最近两日,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接连发表两篇研究,分别介绍其首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过,以及感染患者排出体外的病毒对病房和所接触人、物等环境的污染程度两篇研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新加坡在疫情应对中的一些经验。

首批患者的管理和诊疗



自中国武汉首次通报“不明原因肺炎”后,新加坡卫生部在2020年1月2日即发布健康警报,要求近期有湖北旅行史的肺炎患者接受筛查,所有可疑患者均参照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进行隔离,看护人员需穿戴防护设备。此外,严格执行对接触者的追踪、隔离和筛查相关措施。

截图来源:JAMA

第一项研究介绍了随后通过RT-PCR检测为SARS-CoV-2核酸阳性的首批18例确诊患者的情况。首例患者在1月23日确诊,数据截至2月3日。所有患者在出现症状前14天内都有武汉旅行史。其中有4例(22%)是通过接触者追踪而确诊,3例(17%)来自边境检疫筛查。截至2月25日,参与COVID-19患者管理、救治的医护人员中未发现感染。

从临床表现来看,这18例患者入院时的常见症状为咳嗽(15例,83%)、发热(13例,72%)和喉咙痛(11例,61%),只有1例患者出现流涕。6例患者的肺部影像学或听诊出现异常,起初胸片结果正常的患者中有3例后续出现双肺弥漫性浑浊。没有患者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只有1例需要立即吸氧。患者有任一临床症状的中位时间为13天(范围5-24天)。作者团队提出,患者症状普遍较轻,可能反映了对接触者追踪管理的成效。

在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患者中,16例中有7例(39%)出现淋巴细胞减少症,6例(38%)出现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肾功能正常。

截至2月25日,患者都没有出现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没有死亡。作者团队指出,从诊疗过程来说,12例患者的诊治都不复杂,其他6例患者(33%)需要吸氧。在6例吸氧患者中,5例接受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接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后:
  • 3例在3天内好转,其中2例鼻咽拭子病毒检测转阴。

  • 另2例病情进展转入ICU,其中1例需要机械通气,病毒检测仍为阳性。

  • 所有5例中,4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3例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由于不良事件,只有1例按计划完成14天治疗方案。


作者团队认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获益证据尚不明确,需要在随机试验中进一步检验。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研究人员在多个时间点采集了患者样本,包括血液、粪便、尿液、鼻咽拭子等。从病毒检测结果来看,诊疗过程中首次检出阳性到最后一次阳性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2天(范围1-24天)。无论患者是否需要吸氧,病毒检测结果阳性持续时间差别不大。

鼻咽拭子中的病毒载量在患者出现症状后的前几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而至症状消退时,检测结果有所反复。作者团队指出,目前还不清楚后期结果反复是否由于病毒排出程度的生物学差异,或病毒载量较低时采样造成的差异,而了解整个病程中病毒的传播能力对于防控非常重要。

在8例患者的粪便样品中,4例(50%)呈阳性;12例血液样本中,1例呈阳性;10份尿液样本均为阴性。对此,作者团队提醒,截至研究撰稿,尚无病毒培养结果来确定病毒在呼吸道以外的生存能力。

患者排出病毒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为了更好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院内感染,第二项研究关注了感染患者所处病房中空气、物体表面和个人防护设备的污染情况

截图来源:JAMA

这项研究在1月24日-2月4日期间,从新加坡COVID-19定点诊疗医院收集了3名患者所在隔离病房(包括前厅和洗手间)的26处表面环境样本。同时,收集了进入过病房的医生的个人防护设备样品。上述采样通过无菌预湿拭子进行。此外,还在2天里对隔离病房和前厅、以及病房外的空气进行了采样。

病区常规清洁措施为,每天两次5000 ppm(5‰)二氯异氰尿酸钠清洁高频接触区域,每天使用1000 ppm(1‰)二氯异氰尿酸钠清洁地板。隔离病房中的空气每小时进行12次交换。通过RT-PCR对样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3名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所处环境采样时间和检测结果(信息来源:参考资料[1];制表:医学新视点)


患者A和B的相关环境样本采集在每日例行消毒后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另一名患者C的相关样本采集则在消毒前,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具体而言,房间内15个样本(包括排气口)中有13处阳性(87%),洗手间5个样本中(马桶、水槽和门把手)中有3处阳性(60%)。前厅和走廊处的样本均为阴性。

▲患者C所处环境采样检测结果。红色圆圈表示强阳性结果,黄色圆圈为弱阳性,蓝色圆圈为阴性。A-E方框为空气采样点,均为阴性。(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翻译:医学新视点)

对比3名患者的病毒检测结果,作者补充指出:尽管患者C无腹泻症状,但其有两份粪便结果为阳性,结合环境样本检测结果,这提示需要注意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相较于患者A和B,患者C鼻咽拭子中的病毒载量也更高。

来自医生的个人防护设备的样本均为阴性,除了1处鞋子正面的拭子呈阳性,作者解释,这是由于鞋套并非当地建议的必须防护品,鞋子受到污染而传播疾病的风险较低,前厅和走廊处的阴性结果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所有空气样本均为阴性。结合排气扇拭子的阳性结果,作者推测载有病毒的细小飞沫可能在换气过程中沉积在通风设备上。

研究团队承认研究有所局限,并没有进行病毒培养来证明其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而且研究样本量很小,采样的空气也可能因换气而被稀释病毒浓度。但这些分析提供了环境污染程度的证据,并支持了严格清洁环境、注意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此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谈及新加坡的疫情应对时介绍,自2003年SARS疫情过后,新加坡长期持续通过系统建设,来增强应对新兴传染病暴发的能力。一系列举措包括建立国家传染病中心、增加医疗系统中的负压病房与床位、建立多部门跨机构协调平台、建设快速大规模跟踪接触者的能力,培训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建立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等等。

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进展。希望更多防控和诊疗经验的分享,有助于全球共同打赢这场战“疫”。


共克时艰!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系列报道: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Barnaby Edward Young, et al., (2020). Epidemiolog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Course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Singapore. JAMA, DOI: 10.1001/jama.2020.3204

[2] Sean Wei Xiang Ong, et al., (2020). Air, Surface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Contamination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From a Symptomatic Patient. JAMA, DOI: 10.1001/jama.2020.3227

[3] John E. L. Wong, et al., (2020). COVID-19 in Singapore—Current Experience. JAMA, DOI: 10.1001/jama.2020.2467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