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的斑斓(1)---马赫盘
公众号:理念世界的影子
文不可无观点,观点不可无论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
火箭的斑斓(1)---马赫盘!本系列一起探讨几个火箭飞行中奇特的图案、颜色等。
看火箭发射,没有人会不被震撼到。火箭起飞时,感受着空气一波一波地撕扯着你的衣服,抖动着你的皮肤,看着尾焰吐出一圈圈的魅蓝,懂行的人说,这是马赫盘(或马赫环、马赫杆)。
下图可能是最出名的马赫盘,来自X-1,世界上首架超声速飞机。
图 X-1飞机及其马赫环
下述视频来自美国2007年开展的液氧-甲烷发动机试车。
视频 液氧-甲烷发动机试车(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news/science-at-nasa/2007/04may_methaneblast/)
为什么有马赫盘呢?
推荐书目:
张瑜《膨胀波与激波》
Joel Smoller《Shock Waves and 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当然,公众号只写空气动力学行为十分枯燥,笔者在里面插科打诨一些话题,尽量多一些点击量吧。全篇分为三个部分:
那被风吹散的声音、黑域
激波、一阳指、交通流、旋臂星系和社会激波
脱体激波、如来神掌、激波反射和马赫盘
那被风吹散的声音、黑域
+
气流冲过物体(或物体在气流中高速运动,两者是一致的,只是换个参照系看)被扰动会产生声音,扰动以声速传播,并与来流速度合成。
图 马赫锥示意图
来流速度比声速小时,声音可以传遍空域;
来流速度等于声速时,声音无法达到物体前,即只有物体后面能听到干扰产生的声音,物体前面听不到。这儿的声音真的是被风吹散了,彻彻底底地吹散了;
来流速度大于声速时,声音进一步被压缩到一个锥面内,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Ernst Mach于1887年在分析弹丸扰动的传播图形时首先提出的,因而得名。
《三体》面壁者22,林格终于注意到斐兹罗:“将军,我大概解释一下吧:那三颗恒星周围有一片星际尘埃,这之前,有一批高速运动的物体穿过了这片尘埃,它们的高速冲击在尘埃中留下了尾迹,这尾迹不断扩散,现在其断面直径已经扩散到两个木星大小,尾迹与周围的尘埃只有细微的差别,所以在近处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我们这四光年远的位置,它才能被观察到。”
马赫锥是一个声音穿不透之墙,墙内汹涌呼啸,但墙外风平浪静,这是一道无形之墙。
在《三体III》中,罗辑和程心开展了关于制造“黑域”的谈话:这就是黑域,生成容纳太阳系的黑域需要一千多艘曲率驱动飞船...,它们产生的航迹在扩散中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笼罩整个太阳系的球体,这个球体中的光速为16.7km/s,这就是低光速黑洞,就是黑域。
在《三体》中定义的黑域中,物体无法逃离万有引力,这些飞船划过的航迹,也形成了一道和马赫锥类似的无形之墙。人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黑暗森林中宣誓自己是无害的,因为黑域是永远无法逃离的区域。而在黑域外,幽灵般地潜行着无数带枪的猎人。
注:关于“黑域”存在的合理性,它和精细结构常数、核力强度、电子速度等均有关,具体可参看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约翰·D·巴罗的《大自然的常数》。稍微与航天相关的是,16.7km/s这个数用的不好,因为太阳系的逃逸速度是42km/s,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为30km/s,合成后地球上只需要提供16.7km/s的速度增量即可。采用16.7km/s,难道地球不公转了?难道电子不转了?
激波、一阳指、交通流、旋臂星系和社会激波
+
激波的物理解释
声音是一种扰动,也是一种通知。扰动以声速向外广播,通知有东西要来了。
当来流或来的物体速度超过声速时,通知就来不及了,在空气听到“有东西”来了之前,就被东西给撞倒了,撞击太突然,来不及躲,就产生了激波。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贾琏趁王熙凤过生日和鲍二家的偷情,结果王熙凤走到穿廊下,贾琏房里的小丫头看见她回身就跑,准备回去通知,被王熙凤当场发现,并火速赶回去抓奸在床。这就是物体速度快于通知速度,于是便产生了激波。
当然,上段是开玩笑,与真实物理过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物理上,Mach最早给出了一个解释。
图 一维管道内激波的生成
如上图,在一维管道中推动活塞,活塞往前运动时压缩附近空气,并以当地声速传递干扰。“当地声速”的意思是,空气被压缩时,温度略有升高,声速会变大。这样产生一个现象,活塞持续运动,附近空气被持续压缩,且在之前升温基础上继续升温,导致声速越来越大,活塞附近干扰传播速度比后面的快,这样,后面的扰动持续追赶前面的扰动,只要时间足够长,最终所有扰动会同时达到,形成一道激波。
一阳指的科学原理是激波
一灯大师等使用的一阳指,其中的科学原理就是激波呀。
不同的是,在一维激波管中,只要存在运动终会产生激波。在三维中,波后的高压气体将向四周运动,导致波后气体压强下降,后面扰动追到前面的扰动时间就会越长,距离就会越远,甚至到无穷远处才会形成微弱压缩波,已经没有什么威力了。在三维中,只有超声速运动,才会产生对敌攻击有效的稳定激波。
因此,一阳指虽然谁都练,王重阳和一灯大师用出来是一个威力,段正淳用出来是一个威力,而朱九真用起来则又是一个威力。归根结底还是功力,还是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嘛!
图 一阳指靠的是激波
激波间断的特征线解释
又扯远了,收回来,笔者在理解激波时,存在三个疑问:
第一是后面的就不能超过前面的?这点好理解,因为后面的赶上了前面的,当地声速就和前面的一致了,因此不会超过;
第二是压缩波为什么会同时到达?就不能分两个波次、三个波次等到达吗?其实也好理解,再考虑这几个波次,后面波次速度仍比前面波次快,仍会追上前面波次。超又超不了、躲又多不掉,最后只能无限叠加形成一道激波了;
第三是形象归形象,物理归物理,数学上这个间断解怎么理解?可以采用反证法。
考虑无粘Burgers方程(方程与描述流体运动的Navier-Stokes方程之间关系不再详述)
反证法中,假设解u是连续(一阶可导)的
则在曲线,或称为特征线
存在
所以在曲线上,
即上述特征线为直线,在特征线上,u为常数
以如下初值u(x, 0)=1-cos(x)为例
以x为横轴,t为纵轴画出特征线,特征线的斜率为u=u0的倒数,它以2π为周期,因此总会相交。在所有特征线上,u均为恒值,在上述初值下,这个恒值同样以2π为周期。
图 t>1时特征线相交
记下u在t=0时的初值,再以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往上推,它与每条特征线的相交,记下此时的x坐标,就刷出了此时刻方程的解u(x, t)。
因此,在t=0时,u=1-cos(x),当t>0时,u的值不变,但同一值对应的x值已随着特征线移动了,感觉就像特征线被一股力在往右拉,可是再怎么拉,x=2π时总有u=0。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因此在t>1,在同一x点上存在两个值,如两个速度、两个压力等。显然这不是物理真实的解。
图 t=0, 0.5, 1, 1.3时刻时u的形状
此时产生了矛盾,即在上述初值下,假设u是连续的不成立,它必然是不连续的,即存在间断。真实的解将在特征线相遇后合并,此时参数不再连续,而是出现前后掉崖式变化的波间断。
图 burger方程真解,特征线相交情况
图 burger方程的真解,存在间断
激波在数学上是一个没有厚度的间断,但物理上,由于粘性效应等,它会形成一个非常薄的区域,如针对空气约为10纳米厚度。在这个厚度的前后,各特征线信息丰富。而在这个厚度内,这些信息被极度挤压、融合、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宛如掉进无尽的黑洞,信息消失,系统熵增。
交通流与激波
激波现象无处不在,下图是1975年航拍的交通图,看到中间的间断了吗?在高速上,没有事故,没有停顿车辆,道路却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幽灵堵塞”,很长一段时间过后,车流又会毫无征兆的顺畅起来。
图 幽灵堵塞
大量车辆组成的交通流可以看成可压缩连续流体力学进行研究。红灯时,车辆陆续停车排队形成密度高的队列,绿灯时,排队车辆陆续疏散,车流中两种不同密度部分的分界面掠过车队传输,这个密度波的波动沿道路移动的速度称为波速。
密度波波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车距、消息传播时间和人的反应时间决定的。当车速比波速快时,就会导致激波产生。
在拥挤的公路上,很可能仅仅由于某个司机急刹车、突然变道或者超车,造成短暂的停顿,就会在这辆车的后方引发一连串的停顿——这条道路像撞上幽灵一样发生了堵车,如下视频所示。
视频 交通流和幽灵堵塞(http://math.mit.edu/projects/traffic/)
假设车距为50m,哪怕第一辆车慢下来后只需要2秒钟就能再加速,后车反应时间为0.1s。波动速度至少为50/(2+0.1)*3.6=86km/h,若车速比这个快,就会产生激波。到最后一辆汽车启动时,所需的时间可能就要几十分钟了。研究显示,如果处于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那么一名新手司机的急刹车就可能引发一场“交通海啸”,受影响的路段可长达80公里。
从激波角度看,解决交通激波的方法有什么呢?
一是降低车速,车速降到波速之下,反而不容易大堵车;
二是加大车距,从而在相同的再启动时间内,加大波速;
三是减少反应时间,如采用自动驾驶等。
自动驾驶的极限情况是一段道路范围内的所有车共享消息,所有车同时刹车、同时启动,此时相当于将车距增加到这段道路范围,同时将启动时间降低到无穷小,从而将波速提高到一个极大值,杜绝“幽灵堵塞”和其他堵车现象的发生。
星际空间与激波
星际空间也存在密度波,以下引自流体力学大师、密度波理论的建立者,林家翘的《星际螺旋结构理论》p39: 在恒星形成时,由于气体穿过旋臂流动,气体必须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凝聚成恒星,为什么气体在星系内流动时还处于自由状态,而在旋臂区域会突然地塌缩称为恒星呢?我们的答案是这样:当气体流过极小引力势区域时,密度突然增加,就在星系的尺度上形成“激波”。这样一种“激波”确实预示着沿狭窄的规则“阵面”会形成恒星,并使明亮的HII区就像“一串珠子”那样分布在一条狭窄的曲线上(Morgan, Osterbrock和Sharpless, 1951)。
社会学与激波
激波无处不在,以传播学为例。笔者将信息传递的速度视为运动速度,而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个接受的程度,这个程度可视为声速。当信息传递比较慢或少时,第二个信息尚未到时,第一个信息已经基本被淡忘,此时就不会产生多大反响。但信息纷至沓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信息在心中大幅激荡,就形成了激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曾参杀人。就是信息传播上的激波。
如Falcon Heavy首飞,如张小平事件等,都是传播学上的激波。传播学激波怎么防?显然一是降低信息传递速度,如断网等,就像伊朗对待颜色革命;二是提高声速,即提高对信息的耐受度。如秦武王派遣甘茂前去攻打韩国重镇宜阳,甘茂临行前和秦武王讲了曾参的故事,秦武王明白了甘茂的意思,便与甘茂以息壤发誓,势必不惜一切代价支持甘茂作战。战事一打就是半年,朝中果然流言四起,而秦武王也在一场场流言之中意志松动,有心召回甘茂。甘茂接到秦武王的命令之后,仅仅在回书中写道:“吾王可忘息壤之盟乎”,秦武王听后羞愧难当,命令大力士乌获孟贲统军五万,增援甘茂,终于打开了通往洛阳的大门。史书上都说,这是“人言可畏”的典型案例。
但笔者从科学角度看,可将甘茂瞎扯为古代的流体力学大师,在无法改变运动速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当地声速,找到了预防“社会激波”的手段,通过科学的应用,成功地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同理,“七年之痒”是什么,无非就产生和消解矛盾这两个速度的不匹配导致的激波间断。要解决七年之痒,一是通过成长减少矛盾产生速度,二是通过增加修养增加矛盾消解速度,懂点科学咱就好办事了。
脱体激波、如来神掌、激波反射和马赫盘
+
附体激波与脱体激波
扯远了,又扯远了,回归正题。马赫盘是什么回事?还得再铺垫一下。
其实前面的两段有个矛盾,第一段说干扰下形成马赫锥,即如下图所示:
图 斜激波
而在活塞的描述中,在一维空间内,被压缩气体在活塞之前形成一个激波;在三维空间内,由于被压缩气体向两侧移动,激波将向两侧延伸。但越靠外侧,波后气体的压强越小,激波强度越弱,所以激波运动的速度也变小,故形成两侧逐渐向后倾斜的激波,即弓形脱体激波。
图 弓形脱体激波
在普法战争期间发现,大炮射击速度高时能听到两声响,而速度低时仅能听到一声。同时发现,法国军队新式高速子弹射击时产生火山状云。比利时弹道学家Meslen将后者解释为子弹之前的弓形激波,Ernst Mach对此十分惊奇,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这种解释的正确性。
图 子弹前弓形激波
就像周星驰的如来神掌,就是一个弓形激波。
图 如来神掌弓形激波
两段说的激波,一个是附体的,一个是脱体的,到底哪个正确?两个都正确,马赫锥代表了无穷远处的行为,而在物体局部,则既可以形成附体激波,也可以形成脱体激波。
当物体的尖顶角不很大时,物体对气体的压缩作用较小,如果激波运动速度小于物体的运动速度,激波会附在物体的前端,形成附体激波。
当物体的尖顶角增大时,物体对气体的压缩作用变强,激波强度与激波运动速度随之增大,它起初表现为β角的增大,大到一定程度,当激波中间部分的运动速度超过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激波会跑到物体的前面,形成脱体激波。
具体可看下图,附体激波只能存在于彩色区域。当偏转角δ与Ma数匹配时,形成附体激波,当偏转角δ太大,或同一个偏转角,但Ma数较小时,都无法找到对应的激波角β,此时只能存在脱体激波。
图 二维斜激波角度与偏转角关系图
激波反射
气体从过膨胀喷管(出口压力小于环境压力)中喷出时,被环境压力压缩,形成一道斜激波。如下图所示,I区气流经过AC和BC两道斜激波,气流内折角度δ进入II区和III区。如果M2和M3仍大于声速,气流相交于C点。以AC激波为例,为认识清晰,可假设上下完全对称,考虑对称性,它相当于以偏转角δ冲到壁面,于是会再产生一道激波CD。如下图所示。
图 激波反射示意图
马赫反射和马赫盘
如果气流的偏转角δ较大,或者来流马赫数M1较小,那么气流通过激波AC和BC后,M2和M3进一步降低,如果在“二维斜激波角度与偏转角图”的彩色区域中找不到激波角时,将在相交点C之前形成脱体激波,即马赫反射,如下图所示。
激波达到AN和BN’,之后变为NR和NQ两道激波,NR与中心面垂直,由于激波经过NR和NQ汇合,两侧速度不等,会形成NT交会面这个速度滑移面。同时由于NQ和NR均为曲线激波,因此经过这两个面后气体参数不同,波后将会形成有旋流场,也就是马赫盘后面会看到的拖尾的形状。
图 激波马赫反射及马赫盘的形成
图 火箭发动机点火后形成的马赫盘
第二、三道马赫盘
这也是下图中的第一道红色弓形激波,即第一道马赫盘。气流经过NQ斜激波后经过压缩,压强大于大气压,在边界与大气相遇时,形成膨胀波QS,压力降低,此时气体与外界压力和流向相同,但上下气流间又不同了。在S点,气流分别向上下流动,会形成一道真空,为避免此道真空产生,气流会产生膨胀波SC,压力继续降低。并再次重复喷管出口的故事,形成第二道马赫盘。
图 过膨胀喷管及其马赫盘
当喷管为欠膨胀,即出口压力大于环境大气压时,相当于少了上图的A~Q部分,气流经过膨胀和压缩波后,仍会形成马赫盘。
图 欠膨胀喷管及其马赫盘
按温度画出马赫盘图见下所示,红色表示高温更高。
图 马赫盘附近流场温度
随着流速的降低,以及空气阻尼,马赫盘将逐渐消散,如下图所示。
图 马赫盘的消散
最后,再来欣赏一道马赫盘生成的盛宴吧。
视频 马赫盘形成过程(https://mp.weixin.qq.com/s/pDNRDTPVXBHVuRKClrradw)
这就是火箭发射的斑斓(1)---马赫盘。它除了吐出一圈圈魅蓝外,还会一波一波地撕扯着你的衣服,抖动着你的皮肤,震撼着你,让你感受到地动山摇,你一定会拜服在这种伟力之下!
人,一辈子,一定要去看一次火箭发射!
往期文章:
软文《航天是高科技吗?》
《中国民营火箭分析》
《 二向箔与降维攻击---FH成功的技术逻辑链及对我们后续工作的启示(3)》
《 惟情怀和信仰不灭,祝祖国明日更强---记FH首飞(2)》
《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Falcon重型首飞有感(1)》
《 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Falcon9回收箭体复飞成功》
技术贴
《美国航天动力格局变化剖析-从AR-1发动机落选“火神”一级主动力竞标引起的思考》
《GNC---火箭怎么飞到目的地(4)---算法描述(猎鹰9火箭是怎么返回地面的)》
《隐形的幽灵---发动机混合比是怎么和火箭总体联系的(下)》
《隐形的幽灵---发动机混合比是怎么和火箭总体联系的(上)》
《不搞事,就不是musk---Falcon二子级回收方案构想》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3.3)---一切皆为数组3(结构体和元胞数组的底层实现)》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3)---一切皆为数组2(MATLAB的底层实现)》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2)---help的see also与六度空间理论》
《Akin's Laws of Spacecraft Design(5)》
追求本源,化繁为简
《Akin's Laws of Spacecraft Design(4)》
个人要修炼,组织要缓冲
《Akin's Laws of Spacecraft Design(3)》
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Akin's Laws of Spacecraft Design(2)》
正确的设计需要付出无限的努力
《Akin's Laws of Spacecraft Design(1)》
没有数据的分析只是一种观点,而非工程
微信扫一扫
关注“理念世界的影子”
版权声明:本文是"洞穴之外"作者原创文章,欢迎转载,须署名并注明来自“理念世界的影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