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有那么多传奇,少年的成长需要时间去“悟”!

Mina 顶思 2021-11-12

作为一名导演,他一直想把这群孩子拍成传奇,最好能够捕捉、记录到他们成长之后有所成就——棒球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并真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后来发现,这个思路只是“一厢情愿”,孩子们的成长哪有那么多传奇。


   文、编| Mina


爱心棒球的孩子们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贫困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留守儿童。队员们每天在基地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下午则在基地训练。


除了这15名7-12岁的少年,基地的训练、生活等事宜都是由三个大人主要负责的:中国棒球届师爷张锦新,昔日中国棒球国家队第一棒孙岭峰,以及曾是清华大学棒球协会会长的志愿者郭忠健。


平日里,师爷像爷爷一样,带着孩子们训练,叫他们运动、做人的道理;孙岭峰像爸爸一样,支撑着基地的资金与运营,为棒球基地四处奔走;而郭忠健则更多扮演着“妈妈”的角色,照顾孩子们的起居,兼而有之处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与困惑。


三个大男人管着十五个少年,日常会遇到困境,但在关键时候化险为夷。


这是纪录片《棒!少年》的动人故事。导演许慧晶一开始是想以群像的拍摄方式记录这群困境少年的故事,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群体其实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秩序”,“孩子们的过往会让你揪心难过,但那都是他们的过去。”——随着拍摄的深入,许导遇到了创作瓶颈。


就在这时,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马虎出现了。  


1

来了个“匪气”的古惑仔男孩

马虎是郭忠健从宁夏接回来的,其实他并不是教练们的第一选择。郭教练一开始是想找8-10岁的小朋友,可原先约定的小朋友反悔了,独自驱车十几个小时的郭忠健不想白跑一趟,外加上马虎在其面前表演了好几个翻跟头,身体素质很好,浑身上下都是劲儿,这才把超龄的马虎带了回来。



可刚一带回来,这个孩子就把基地弄得“鸡飞狗跳”。一会儿跟棒球队的队长一言不合就开战,一会儿“骗”年龄小的队友倒立让人摔了个倒栽葱哇哇大哭,一会儿又跑到师爷那去告状,每次先惹事的都是他。


在马虎之前的世界中,“当老大”是他给自己的“社会角色”。在他的理解中,成为老大,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听他指挥,他也可以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还可以“保护”他们。在老家,马虎确实很是威风,簇拥着他的“小弟”不少,是个典型的“孩子王”。


“他属于古惑仔似的人物。”导演许慧晶这样评价他。



然而,这位“古惑仔”在新环境中并不适应,当老大的梦想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


马虎的性格是野兽派,遇到新环境的时候会“示威”,不服管教,特立独行,挑战权威。加入球队之初,他迅速“瞄准”了棒球队的队长大宝,两个人谁也不服谁,火花四溅。冲突激烈的时候,就会用武力来一较高下。



打完架之后,马虎还会去师爷那里告状,“避重就轻”地强调自己的不得已。可师爷和郭教练并不偏袒,而是选择就事论事,这让马虎有点惆怅。


于是,他又开始展示自己的翻跟头来吸引别人注意,可除了年龄小的孩子被他暂时的吸引,其余的队友们还是一丝不苟地进行训练,马虎没了市场。


每次他企图挑战规则的时候,队友们都会大声呵斥,没有人站到他这一边。因为他总是调皮捣蛋,其他孩子也不愿意和他为伍。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跟他住一个宿舍。



马虎曾经思考过自己为什么在基地当不了老大,他对导演说:“这个社会太大了。”


的确,基地是一个规则社会,马虎原先的“处事哲学”在这里行不通。


从原来家乡的“老大”到现在的“破鼓众人捶”,巨大的落差让马虎好不适应。虽然他白天还是时不时表现不忿,而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的宿舍潮湿冰冷,马虎会在床铺上系一条安全带,抱着玩偶大白才能入睡。这头“小野兽”,白天呲着自己的獠牙,夜里独自舔着伤口。



很多事情都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变化。同伴们的刻苦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2

一场“杀鸡儆猴”般的训练

慢慢地,马虎身上的野性渐渐有所收敛,参与训练也变得越来越顺利。但毕竟受训时间不长,与同伴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有些时候动作总是比别人慢半拍,精神也不像其他人那样长时间保持专注。在一次训练中,由于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马虎被师爷罚站,去场地另外一边反省。


“总让我跟着他们脚步走,他们凭什么不跟着我的脚步走呢?”马虎即生气又委屈。经常被当作典型在众人面前受罚,他非常不爽。“天天说我犯错,我以后就犯错,每天犯三次错,怎么地!”马虎狠狠地赌气。


场地的另一头,师爷在给其他小伙伴训话:“每个队员要把集体荣誉放在第一位,我们在生活上计较太多了,应该要把你们训练成一匹匹狼,敢打敢拼。”而此时的马虎则向记者申诉他的“不公平遭遇”——“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



3

“心事重重”的得力投手

与马虎不羁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片中另一位主人公——小双。


小双出生的时候爸爸去世,妈妈生下他和双胞胎哥哥之后就不知去向,家人多次想把哥俩送人,最后由于小双刚生下来太小,被人退了回来而只带走了哥哥,自己变成了那个剩下的,之后与二伯相依为命。



二伯送他到基地打棒球,为的是让他以后能够自食其力,有个挣钱的本领,不用再回村子里叫人瞧不起。小双也十分争气,在日常训练中表现稳定,已经成为了队中得力出色的投手。他不像同龄的孩子叽叽喳喳,在一堆孩子中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队里的其他小朋友评价他“总是不开心”。


小双话很少,但心思细腻,温温柔柔,低眉顺眼,性格敏感,但很坚韧。他可以忍着剧痛坚持练习,也会在输了比赛之后哭得撕心裂肺。与马虎认为的“机会多的是”相反,他相信“机会只有一次,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与马虎在被训话时流下“愤怒”的泪水不同,小双会在师爷说他过于温柔缺少闯劲儿的时候流眼泪,这可能是怪自己不争气的悔恨泪水,也可能是急于改变自己柔弱性格的焦急泪水。总之,小双在片子里的形象总是眼角挂泪。


小双是一个乖孩子,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沉稳、优秀可能是他的常态,师爷对他的要求自然是更高的,教练们也希望他可以尽早在更小的年龄阶段打出好成绩,这对于他的未来会有很好的帮助。不过,这也使得本来心思就比较细腻的小双感受到一丝压力,而不善言辞的他往往选择自己消化。


4

一次倔强的出走

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内敛的小双,在去年大年初六从基地一路偷跑回了河北老家,原因是他听说二伯得了胃癌,他不想再失去这唯一的亲人。


逃跑事件把孙岭峰气坏了,这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乎个人安危,还事关基地存亡。他立刻开车去接人,但小双不想回去。基地离小双家三百多公里,孙岭峰来回跑了七八趟。他给小双做工作,跟他刷墙、捞鱼——一起生活了两三年,他舍不得放弃。可小双就是不想回基地。


二伯责怪他好好的机会不珍惜,于是二人发生了矛盾,一向隐忍的小双突然大吼:“我就是不去!”



在小双心里,亲情比棒球重要得多。二伯让他去学棒球,他就去了;二伯身体不好,他自然要回来。“二伯,你不能丢下我不管。”这是小双对二伯说的话。后来,小双一度被确诊患上了抑郁症。


事后孙岭峰说,他能理解小双,这孩子从小没有家,他害怕失去亲人。 


5

野草的两种性格,如何“拔刺”?

马虎与小双,就像水与火一样表现出两种极端的个性。大家都在说如果这两个人的性格融合一下就好了。而对于师爷、郭教练与孙岭峰来说,如何培养这批性格迥异的困境儿童,则需要一番琢磨。


“野孩子”需要规训,对于马虎,教练们一般情况下是严肃的。所以马虎没少挨骂挨打。而对于马虎日常的申诉,教练们也会先让他把所谓的“冤情”说出来,之后再将夸张的成分厘清,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不偏不袒。


教练们也不是一味的打压他。马虎刚来的时候,师爷就曾送给他一枚奥运会比赛用球作为他正式成为棒球人的纪念,也对马虎的爆发力、身体素质非常欣赏。马虎犯了错,师爷也从来不打他,而是耐心地跟他分析利弊,时不时地鼓励他尽快改掉身上的坏毛病,早日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


师爷与孙岭峰就马虎的教育问题有过多次讨论,两人都觉得基地训练已经让马虎慢慢地有了转变,但也强调要保护他身上的“锐劲儿”,“不能让这小子蔫了。”


“改造马虎的时候,我看着挺心疼的。”孙岭峰说,“他身上的刺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他不是有意的,他想好,但是他做不到。他这种纠结我能看见,但是我又不能在他面前展示出心疼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虎愈发融入了集体,在训练上也大有起色,受到了教练们的表扬。这对于之前一直“挨训”的马虎来说,迟来的肯定分量很重,他的表现开始越来越好。



影片上映期间,作为片中主人公之一的小双参与了宣传,并宣布他已经归队了。可见,小双从心理上与自己和解了,因为棒球依然是他的热爱。而在归队之后,他还在全队面前做了自我检查,还签了一份“未来不再发生此类事件”的承诺书。


小双以前是队里的主力投手,离开的一年身体没跟上,技术也落下了,只能跟下面的梯队练习。媒体采访问他着不着急,他头也不抬地说:“着啥急,不着急。” 师爷在一旁听罢吸了一口烟,道:“说的不是心里话。”小双羞涩地呵呵笑。



师爷与这帮少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对于孩子们内心深处各式各样的世界,他从不过多追问,只是默默带领他们成长,因为有些东西,要靠自己去悟。


6

哪有那么多传奇,教育孩子

不要心急

导演许慧晶曾经对外界表达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中,他一直想把这群孩子拍成传奇,最好能够捕捉、记录到他们成长之后有所成就,棒球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并真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后来发现他们只能在一旁“干着急”:马虎总想在比赛上打出优秀的一棒,但上场之后却总是发挥不佳;他们也希望通过一次次挑战可以让小双克服自己脆弱、敏感的性格,但又害怕太大的压力会把小双压垮。


师爷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小孩不能心急,否则会适得其反。”他还说,教育小朋友要一盯到底,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发生一些改变。师爷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他用着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师徒”文化,实践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以前做基层教练时,师爷除了找好苗子,还乐于帮学生安排好出路。对于爱心基地的孩子,师爷希望他们以后可以考大学。 “文凭起码是个敲门砖。”他对于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还是有设想的,目前国家受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高校运动队有十几个,如果孩子们经过棒球训练可以拿到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是可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能上大学,孩子们也可以多一条路。


在孙岭峰心中,这些孩子不是非打棒球、非从事棒球相关工作不可,他只希望孩子们能过得更好,就足够了。


孙岭峰与少年们在一起

(左一起:马虎、小双、孙岭峰、李海鑫、大宝)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棒!少年》,许慧晶(2020)

  2. 演讲:《棒!少年》,一席,许慧晶

*图片源自网络

往期精选

《你好,李焕英》背后的人性思考:“你的鼓励,是我的定心丸”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  “酌”酒论英雄,俞敏洪对话企业家老友


《万万没想到》:做VUCA时代的智识分子


见信如晤,这位剑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教授,送给了17岁外孙女怎样的人生礼物?


《人生第一次》在镜头之下,品味人生苦辣酸甜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 2020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2020 国际学校薪酬人才趋势报告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


专业发展

升学指导高阶证书培训


 iPGCE国际教师资格证课程


社群活动

2020第三届RAISE大会

● 2020第五届国际学校人力资源峰会

● 2021国际教育领导力峰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会员服务

SMILE学校会员计划


思选服务商会员计划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