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一个人睡觉
辅导对象:11岁男孩 小学五年级学生
家长主诉:
胆子特别小,不敢一个人睡觉,必须有家长(多是妈妈陪伴)陪着才行。在学校表现很退缩,学习被动,同学关系疏离,没有什么玩伴,常常一个人玩耍,有什么事不敢跟老师说。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很心疼,有时候又很恼火,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孩子。
来访者自述:
小可(化名)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胆小。半夜在家里上卫生间,要穿过客厅,他就那么害怕,每次都得鼓足勇气,弄出点响声才敢跑着上卫生间,然后再跑着回卧室;如果半夜醒了,发现自己是一个人,就会一直睡不着,睁着眼睛到天亮,那时候,心里有很多可怕的想法在脑子里乱窜,浑身冒汗。很多时候不敢一个人上楼,凡是类似于楼梯这样封闭的空间,一个人都会很害怕;也不敢游泳,害怕会滑倒一个什么未知的地方……
小可说,在学校常常被同学欺负,自己从来不还手,难受了就使劲忍者。觉得学习很无聊,上学很无聊,在家里很害怕……
在浅催眠状态下,小可看到了一个“鬼”,浑身缠着白色卫生纸,披头撒发,两只眼睛是空的,没有眼珠子,流着鲜红的血。——来访者看到的意象很生动地再现了他的恐惧,经过对话治疗,第一次结束后,恐惧情绪就缓解很多。
辅导小胡的同时,也和他父亲有过一对一辅导。小可的爷爷很严厉,小可的爸爸上大二的时候主动退学,开始自己创业,因为他不想依赖家里(父亲有自己的企业)。因为事业不顺利,小可的爸爸压力很大,又不想跟爱人诉说,不想增加家里人的心理负担,有时候特别不好,很容易发火,曾经很多次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摔东西,有时候是手机,有时候竟然连电视机也砸了……事后又很后悔。
夫妻两个经常为孩子争吵,因为要日夜照顾两个孩子,小可的妈妈很憔悴。
经过二十次的咨询,小可的老师反应,小可在学校像换了一个人,学习很主动,也活波开朗了。小可的妈妈说儿子变化特别大,不仅自己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能细心照顾弟弟。经过协商,已经达到了之前胡咨询目标,咨询关系结束。
这个案例中,小可在年幼的时候曾经有过和母亲长时间分离的经历,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创伤性事件。其他儿童青少年辅导的案例也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过度依赖的孩子,经过询问,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出生后的一两年内与妈妈分开过,有的是因为生病住院,有的是父母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其他人抚养……
小可的父母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争吵,场面很激烈,父亲会摔东西,母亲的声音会很高,这些都是孩子恐惧的来源……孩子的人格成长,打底子在小时候,长大后,发现的问题就是“症状”了。
为什么,家长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呢?试想,孩子是在父母共同建造的家庭中长大,也可以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在那样的家庭氛围中滋生,并且一天天更加突出。父母是问题的制造者,如果父母自己不改变,即使经过心理辅导,症状缓解了,孩子一直生活在那样的“空气”里,一样会反弹(小可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咨询中断过,后来家长发现问题更严重了,才又开始进行心理咨询)。
小可最终的转变,与他爸爸妈妈的努力分不开。经过家庭系统调整,家庭回归了和谐,爱得以流动,孩子慢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加上一对一辅导,才有了最终好的结果。
儿童青少年咨询中,发现家长有很多误区:
1、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偷懒,不知道用功。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相反的,每个孩子最初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渴望自己拥有优异的成绩。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一年级小朋友就知道了,他们清澈的眼神,专注的神情常常让人感动。
2、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话多,小动作多,是孩子不愿意控制自己,只要他努力努力,主动控制一下,就不会那样了。事实是这样的:这样的孩子,其年幼时,必定曾经有过被严厉看管的经历,有的是妈妈追求完美,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不能接受一个真实的孩子,不能接受一个跟自己理想中的孩子不一样的孩子;有的是其他养育者过分严厉,眼里揉不进沙子,孩子一点点过错都会被看见。孩子失去了自己去探索体验的机会,代之的常常是被打扰、被否定……会产生焦虑情绪,也会诚惶诚恐,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3、孩子玩手机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事实是:孩子很无聊,现实里并没有什么他感兴趣,或者更能吸引他的事情可做;与父母关系不好,回到家里没法跟父母沟通,也不想跟他们说话,很无聊,只能通过手机聊天软件说跟同学朋友说说话,疏散一下心中块垒;在游戏中找到存在感,赢了游戏会有人崇拜,感觉很有成就感;网路上的交友更安全,不会有现实生活里的很多麻烦……
4、孩子说了,做不到,就是不守信用,一个没有诚信,爱撒谎的人长大了很可怕。家长会自动化反应地把眼前发生的事,联想到遥远的未来,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是会变化的。
5、为了孩子更好,绝对不能轻易夸奖,那还不上天了。传统的父母很吝啬对孩子的肯定,顶多说一句:还不错么,紧接着就会加一句:你看看那谁谁比你强多了!岂不知这样的表达对孩子一生影响有多大,很多成年人都活在这样的阴影里,自己无论多么优秀,也得不到自己的肯定(那个苛刻的父母形象已经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时不时会跳出来批评提醒自己:你不够好,你还需努力!
6、孩子有问题,需要接受心理辅导的人是孩子。年幼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才上一二年级已经厌学了,这样的情况,如果只有孩子接受心理咨询,父母不愿意改变,咨询效果不会好;年纪大点的孩子,有更多的自省能力,与自我修通的能力,家长对他的影响相对会小一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一对一+家庭系统调整。
7、我们夫妻关系不好,已经没法改变,只要孩子好就行。特别是家里有男孩的,妈妈因为感情上的匮乏,很容易跟儿子走的很近,儿子就更难跟妈妈分离了。有种说法:儿子情人化,听起来很刺耳,本质上就是这样,妈妈本应该在男人那里得到的滋养,只能靠亲子关系获得,孩子无意识之中会配合妈妈,满足妈妈的需求,表现出跟妈妈关系特别好……个案中常常发现,已经上小学的孩子还跟妈妈同床共眠,晚上还得摸着妈妈的某个地方才能入睡。
8、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事都不用他管。其实,生活中的习惯是会带到学习中的。一个孩子说:我不想写作业,太累!问了他父母,得知这个孩子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其他什么也不做,他爸爸说:“自己那脚还不想洗呢,还说干别的!”所以,连袜子内裤都是妈妈给洗的,而他已经是初中生了。
9、孩子学习不好,什么都完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开始的越早越好,而且并不是发现问题了才需要专业辅导。家长把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更多寄希望于辅导班,是本末倒置的,如果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然后再有的放矢地报辅导班,孩子的学习可能会“事半功倍”。事实是很多孩子上辅导班是混时间,没多少效果,想呀:在学校还不想学习呢,辅导班会有多大改变,无非是家长花钱安心了,孩子上课不用在家里听父母唠叨了(第一手资料,完全真实)。如果孩子确实成绩不好,并不一定这一辈子就完了,那是家长自己的投射,父母这样的焦虑情绪无疑是刺向孩子的利刃……
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李小改
一位教师!
一位心理咨询师!
一位母亲!
二十六年教学实践,个案咨询十年,擅长成人婚恋、家庭及亲子关系咨询;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中小学生学习障碍及考前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咨询,陪伴很多家庭共同走过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点击以下文字,转到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