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看重"成绩,长大了才有好成绩。
“负责任”的家长常常弄巧成拙。
有一位妈妈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写作业陪着,孩子读书陪着……孩子动作慢了要提醒,动作不规范了要提醒,坐歪了要提醒,跑神了要提醒;读书声音小了要提醒,声音大了要提醒,读的没有感情了要提醒,读的心不在焉了要提醒……
然后,孩子就变的"非同一般":
脾气暴躁。妈妈提醒孩子的方式逐渐升级,从和颜悦色提醒到声音提高八度发脾气提醒,实在着急生气了还忍不住动手打人。在这样的不断负面强化中,孩子失去了自我觉察能力,更没有发展出自我管理能力。在读书写作业时,妈妈才是"主人",他像个奴隶一样被指使过来,指使过去。这个现象,心理学上有个解释叫"动机置换",就是说,本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参与的太多了,学习就变成了家长的事,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就像吃饭,人饿了都知道吃饭,但是如果有人拿着一杆枪逼着"必须吃",而且得吃多少,速度不能快,也不能慢,还不能发出声音,不能……想必再饿也吃不下去一口了,或者吃下去也难消化,他已经完全被恐惧控制了。这个孩子是相反的情况,他通过发脾气宣泄自己的难过,但是他可能也说不清怎么了,于是,家长对孩子的管制可能就进一步升级了(一位妈妈说:李老师,我很害怕,有时候打起孩子来根本停不住手……),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很难与人相处。他总是小心翼翼,防御心理很强,一方面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友好,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常常觉得很委屈,"他们怎么都不喜欢我?""我想有个好朋友"。(这样的情况持续久了,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再主动寻求与人交流的机会,逐渐"喜欢"独处,且沉默寡言。有些孩子喜欢独处可能有先天遗传的性格原因,但是,更多不合群的孩子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发展出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上听讲不专注,常常分心。孩子很难专注于一点,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常常左顾右盼,老师之外的任何人和事都更能引起他的注意。
写作业成了每天回家后母子二人的噩梦。孩子逐渐变得磨磨蹭蹭,写作业像蜗牛爬,半天也没见写几个字,妈妈着急上火也无济于事,各种绝招使尽,也没效果,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写作业到十一点以后……大人孩子都精疲力尽。
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仅仅理解为向孩子灌输空洞的说教,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尤其是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
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觉方式,以及对事物做出的反应,无不以他早年形成的人格特质为基础。
从长远来看,所谓的智力,应该是客观地处理人和事的能力,儿童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心理,才能客观地看到实物的本来面目。
孩子年幼的时候,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孩子与学习的"关系"怎样?在学习时的感受如何?他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内心平静愉悦,还是焦虑不安,压力满满……这些是除了智力因素外,影响孩子成绩的重要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同学之间分数相差三五分,甚至一二十分都很正常,并不是孩子不懂不会,也不是孩子智力有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学习品质的差异造成的,这就又要回到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上来了!
一个好奇、专注、有毅力、有担当的孩子,学习成绩想不好都难。看看那些中考、中考取得理想成绩的孩子就知道了,他们大多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善良有爱心,也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他们常常是“该玩就玩,而且玩得尽兴;该学就学,而且学的卓有成效。
补充一点,不看重成绩指的是不唯分数论,不是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本文旨在阐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儿童的教育,健康的人格塑造才是重点。
作者介绍
李小改
一位教师!
一位心理咨询师!
一位母亲!
二十六年教学实践,个案咨询十年,擅长成人婚恋、家庭及亲子关系咨询;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中小学生学习障碍及考前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咨询,陪伴很多家庭共同走过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点击以下文字,转到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