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张晓岚,北京十九中68届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学习,著有《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管理》,合著《北大老宿舍纪事——中关园》。
原题:
爷爷的故事
作者 | 张晓岚
我的老家柏泉古镇位于武汉市东北,距武汉市中心不到20公里,现在属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解放前,这里是汉阳县湖中的一个小岛。元朝末年,张氏兄弟从江西南昌逃难到了湖北麻城,之后辗转来到汉阳,落脚于此,所以至今柏泉农场的张姓仍然占很大部分。
从我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爷爷的故事,并且把爷爷在抗日战争中给家乡孩子们上课时的照片拿给我们看,照片上“还我河山”几个大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童年的记忆中。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爷爷是一个耿直、清高、不慕荣利的爱国乡村教师,我心中对爷爷也一直保持着深深的敬意。
爷爷从小家境贫寒,因为聪明,族长资助他读书,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高等师范教育系,毕业后在武汉市担任中小学教员、教务主任、校长等职务。他禀性清高,向往桃花源式的生活,所以一生把九口之家安在老家乡下,独自带着我父亲在市内教书,每到寒暑假回乡一次。
每天晚饭后,学生和老师们都回家了,爷爷就会带父亲去散步,当看到警察殴打穷人时,当看到大玻璃窗内有钱人歌舞升平,穷人却在外面要饭时,父亲总是忿忿不平,惜弱怜贫,这时爷爷就告诫父亲:天下多有不平事,要好好读书,不进官场,做学问中人。父亲每每回忆那一段生活,都讲到爷爷对他的教诲影响了他的一生,以至于父亲在一生中的每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都选择了做学问,拒绝走入官场。
1938年9月,日寇占领武汉前夕,爷爷把上高中的父亲送上去鄂西的江轮后,就回到柏泉务农,同时教湾子里的孩子们读书,一家九口生活非常艰苦,以至于不得不把最小的孩子送给育婴堂。即便如此,武汉市的伪维持会派人让他担任教育局长,他照样拒绝。
当我的小叔叔饿得哭闹起来时,他说:“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为日本人做事、当汉奸,可以吃饱饭,一条在柏泉这个小岛上务农,不当汉奸,生活就会很艰苦。”小叔叔听了爷爷的话就不再哭闹了。一个知识分子,宁愿饿肚子,在乡间务农八年,也不当汉奸的故事,就这样在柏泉乡下传开了。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我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回到老家,许多老人还跑来看我,说石渠先生的孙子回来了,向我讲述爷爷当年的故事,我曾为此而感到骄傲。
抗日战争八年间,爷爷给孩子们上课,总是讲岳飞、屈原和文天祥的故事,教孩子们唱岳飞的《满江红》,让孩子们背诵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看到爷爷在当年那破旧的教室里上课的照片,看到照片上爷爷工工整整地书写的“还我河山”几个大字,就仿佛听到照片上的孩子们正在唱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爷爷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蛰居乡间八年,直到抗战结束,才重回武汉市内,继续他的教学生涯。我想,他的这种宁死不食日寇嗟来之食的精神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风骨和爱国情怀。
爷爷在我还没有出生前的1951年就含冤去世了。解放后,爷爷担任武汉市裕华小学的校长,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很喜欢并尊敬他对工作的责任心和清高的人品。然而因为他介绍到学校任教的一个叫张斌的教师在肃反运动中被捕关押,他受到牵连和严厉的审查。爷爷一生自律,从不与坏人为伍,受此冤屈,深感屈辱,自觉有口难辩,遂自杀身亡。爷爷去世两个多月后,那个叫张斌的教师被放了出来,说是重名逮错了,而我的爷爷石渠先生,一位爱国、正直、清高的乡村教师,却因为受到冤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真是人间一大悲剧。
更为悲剧的是,自那一年开始,直到1976年的文革结束,每当他的子孙们填写档案表时都要专门交代这个问题,交代了26年之久。每想到此,就不免怅然而涕下。
历史毕竟是人民写的,近几年武汉市东西湖区文史馆收录了爷爷张石渠的爱国故事,新建的柏泉茅庙集古色古香,门楼上茅庙集三个字是父亲张世英题写的,这一切让我们这些生者得到心灵的抚慰,愿爷爷石渠先生九泉有知能够安息。
抗战期间,爷爷在简陋的乡村教室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建的柏泉茅庙集古色古香,门楼上茅庙集三字是父亲张世英题写的
抗战期间,爷爷和学生们在乡间小学门前合影
张晓岚、陈其主编
编注:本文作者张晓岚为北大著名哲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之子。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刊发
部分图片编辑选自网络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更多阅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