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 | 张晓岚:画家黄月的中西艺术交流之路

张晓岚 新三届 2019-01-05

         老编的话:新三届学子,人中龙凤荟萃,皆为一时之选;南金东箭聚集,各领几分风骚。40年过去了,他们中立德者有之,立言者有之,立功者更有之,可谓不拘少长、贤能辈出。本号特辟“菁英”栏目,刊发记录新三届精英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简介

张晓岚


张晓岚,北京十九中1968届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在武汉汉南农场二分场二队劳动,1970年进武汉东西湖棉纺厂当工人,1978年3月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电气自动化系学习。毕业后历任助教、讲师、高级工程师。著有《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管理》,合编《北大老宿舍纪事——中关园》。

    

原题

画 家 黄 月



和黄月先生第一次见面是2014年9月29日,我们同机前往纽约参加在纽约杰曼敦市举行的中国艺术展,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斯蒂文.洛克菲勒先生是这次画展的组织者之一。


这次展览是我的同事董曙光邀请我参加的。那天在机场,我和曙光等几位坐在一起候机,曙光悄悄指了指远处的两位对我说:“那是参加本次画展的一位画家黄月和他儿子。”


我扭头打量了一下,黄月个子不高,圆脸,微胖。随后曙光拉着我与黄月见面,感觉他看人时目光直视、锐利,显得自信。


杰曼敦市位于纽约市区北部约180公里,哈德逊河东岸,面积不大,但风景优美,特别是秋季,哈德逊河畔漫山遍野都是红叶,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真是美不胜收。


从市名Germantown可以知道,这里是德国移民的居住区。该市只有一家小宾馆,随后几天的画展中,大家同住一家小宾馆,互相之间就熟悉了。


黄月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和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胡玫等是同窗。黄月的儿子黄天毕业于加拿大,英语不错,也会画画儿,是黄月的经纪人兼翻译。


那天在宾馆餐厅边吃早餐边聊,聊到高兴处,黄月说:“画家喜欢画女人,因为女人是艺术。”我对着黄天努努嘴:“儿子在这呐。”黄月说:“没事,我们俩什么都聊。”黄天撇撇嘴,看样子,父子关系民主、和谐。


9月30日,我们一到展厅,就参加布展的工作,斯蒂文.洛克菲勒也在,他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不像五十多岁的人,显年轻,穿浅灰色西装,身材匀称,目光炯炯有神。大家要求和他照相,他都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干起活来特别认真,有时跪在地上钉钉子。黄月指着斯蒂文说:“这身份跪在地上干活,一点架子都没有,中国的大款架子可大多了。”


那几天画展期间,黄月和斯蒂文接触颇多,黄天英语好,和斯蒂文谈笑风生,更熟悉。黄月和洛克菲勒家族关系不错,2014年10月的中国艺术展结束后,接下来的11月洛克菲勒家族又在洛克菲勒家族的艺术馆为黄月专门主办了个人画展。


黄月、黄天与老洛克菲勒、斯蒂文.洛克菲勒在黄月画作前合影

 

那次艺术展期间,因为倒时差晚上睡不着,黄月、董曙光和我就坐在走廊沙发聊天,有时聊到一点多才睡。那一段时间曙光特别想让我和他一起搞国际文化交流,画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三个人的谈话就始终围绕画展这个主题。


黄月谈话十分内行,观点明确,说出的意见都经过深思熟虑,所以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时,他一般都坚持己见。贝聿铭的堂弟贝聿恺从纽约过来,有时也参加我们的讨论。我记得黄月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一是通过办画展,进行中西文化交流;二是多写画评,从画评入手,深入研究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他认为,写画评不仅能扩大画展的影响,还可以提高作者的艺术、美学鉴赏水平,我从他的谈话中受益匪浅。


本文作者张晓岚和女儿张必菲与斯蒂文.洛克菲勒在黄月画作前合影


在他的鼓励下,从纽约回国后,我写了一篇介绍纽约站中国艺术展的文章,摘录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上,记录于此,那次艺术展的情况我就不再赘述:

 

人与自然的画展

 

金秋十月,随同中国艺术国际行代表团前往纽约杰曼敦市参加纽约站中国艺术展。展厅坐落在哈德逊河畔,河畔两岸五彩斑斓的秋叶与展厅内中国传统艺术交相辉映,令人陶醉。

  

10月4日还举行了民族器乐和太极拳的展示,同样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从10月2日画展开幕到10月8日结束,为期7天,以画展内容为主题,中美来宾进行了多层次的艺术交流和探讨,中国著名画家黄月、张肇达、吴欢等人的画作受到中美两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著名画家黄月先生参加了此次画展活动,他创作的花鸟油画在国际艺术界独树一帜,受到广泛好评。近些年来,他又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中加入了西方油画的色彩,创作了大量色彩明快的当代水墨画,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这次参展的国画“花鸟荷花图”,其水墨画的笔法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中国传统画与西方油画互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著名画家张肇达的水墨作品继承了前辈、古人对水墨精神的理解,在“墨海中立定精神”,但求直抒胸臆,不拘成法,将个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发挥到极致。他创作的十八罗汉图这次在纽约展出,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魅力,而且讲述了中国古代十八罗汉的故事,引起中外观众浓厚的兴趣。


纽约站画展在美国开国先贤、独立宣言起草和签署者之一罗伯特.利文斯顿的老宅举行。利文斯顿老宅坐落在纽约州美丽的哈德逊河畔,哈德逊河是美国的母亲河,哈德逊河畔是美国历史开始的地方,是美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艺术国际行选择这里举行第一站的展出,这更加深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意义。


深秋的哈德逊河畔,丘陵叠嶂,红叶满山。傍晚,坐在老宅前远望,夕阳的余晖从云缝中钻出,映照在满山红叶之上,火红的一片,真不知是夕阳染红了群山,还是红叶映红了夕阳,如坐画中。河畔景色之美与利文斯顿老宅中展出的中国传统画作之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具体地诠释了本次艺术展“人与自然”的主题。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引用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表达了人对诗意化、艺术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张世英先生说:“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追求”。


我们向西方主流社会展示东方艺术的魅力,不也正是在展示着东方人对“诗意地栖居”和“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吗?人类对于诗意栖居和审美境界的追求是共同的,通过艺术展,必将增进东西方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中国艺术走出去,不仅是向西方展示东方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我想,中国艺术国际行活动的意义正在于此。

 

艺术展结束回国后,我和黄月成了朋友,经常在一起聊画。看画展、读美术史、读有关艺术的文章和著作成了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我策划、联系,2015年6月北大培文公司在北大图书馆举办了黄月个人画展,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参加画展开幕式,北京大学美学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为画展写了前言《无言的花鸟世界》。画展期间,北大美学中心还主办了黄月花鸟油画研讨会,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美学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等哲学、美学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对黄月的花鸟油画给予很高的评价。


油画《半池诗境》 

 

随着参加一系列有关黄月的画展、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我对黄月花鸟油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黄月自幼喜爱油画,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后也是学习油画,中年后,开始画彩色水墨画,在中国传统水墨基础上独辟蹊径,是中国当代既画西方油画又画彩色水墨画的少数几名知名画家之一。


“黄月花鸟油画”不像传统的西方油画那样,表现自然静物状态下的花和鸟,而是以花鸟为画面的主体元素,把人的精神、思想和情绪寄托于花鸟之中,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形式绘画语言,表达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在西方传统油画的表现技法、内容和观念之外,创造出了一种别具一格、具有全新视觉感受的油画新体裁。


黄月在油画中画的每一只翠鸟都有不同的神情,或热情,或惊异,或专注……活灵活现。在油画《半池诗境》中,黄月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花鸟画都融进了他的花鸟油画中,以西方丰富的色彩语言展现道家的哲学境界,画面充满了明代大家文征明诗句“别有池塘一种幽”所赋予的空灵感,而我看到这幅画时则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特别喜欢挂在他工作室正中的那幅油画《吟风》,下半部分是巨大的山石,气势磅礴;上半部分是滚动的云彩,风云变幻;中间一只翠鸟让人感到如此弱小。


然而,弱小的翠鸟在回眸间,用洞察风云变幻的眼神,不惧一切的气势表现了一种大无畏的强大精神,令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谈到这幅画表现的强大与弱小的强烈反差时,黄月笑着说:“岚兄越来越有见地了。”我知道是溢美之词,仍感荣幸,在画作评论方面,黄月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近几年,黄月作画之余一直在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他希望通过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2015年4月我曾陪同他前往纽约,与斯蒂文.洛克菲勒商谈在纽约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可能性。我想,由他来做这项工作是非常合适的,他中西画兼通,有广泛的东西方文化人脉关系,以民间交流起步,一定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新三届菁英

张益唐:横空出世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

宁铂:从少年班神童到云海法师

刘鹤的30年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宋卫平:不要叫我"开发商"

风投教父熊晓鸽忆恩师:22年与22分钟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许小年:知识分子不要总想着当国师

喻国明:宁愿喝一杯毒酒,

也不愿喝一杯温吞水

方莺:具有特殊使命感的资深投资家

阎焱:北大才子37岁激流勇退

于慈江:回望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郭建梅:中国首位公益律师的苦与乐

林双林: 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陶海粟:山西厅官杜创业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杨滨:准确踩到历史的“点”上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陶海粟:奇人邓英淘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高华,历史守夜人

莫砺锋:我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邱兴隆:他先后与96名死刑犯同监共囚

张亚勤:从少年班"神童”到微软全球副总裁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唐翼明,在台湾传播传统文化十八年

纪敦睦:一位本应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一个班级走出三型飞机总设计师

统帅部点赞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国产航母副总师孙光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王伯庆:高考开启了我的学历征战之路

郭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钟健夫:1980年代的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北大教授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复旦数学77级:在新世界门前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古灵精怪的音乐奇才谭盾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