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由程砚秋的《梅妃》说到一夫多妻制

李克非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宫怨及其它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脂和泪污红绡。

长门竟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诗人、剧作家罗瘿公于三十年代初,为“程派”创始人,著名京剧青衣程砚秋编写了新戏《梅妃》,这四句耐人寻味的唱词,尽管时过半个世纪,它却仍然饶有兴味地萦回在许多听众的脑际。


程砚秋之《梅妃》


 据史籍记载,梅妃姓江,名采萍,福建莆田人,婉丽能文。唐代开元初年,玄宗李隆基命太监高力士使闽越,选归,大见宠幸。采萍喜梅花,明皇因名之为“梅妃”。迨贵妃杨玉环入宫,采萍失宠,逼迁上阳宫,然玄宗对采萍仍念念不忘;适逢蛮夷遣使进贡南海珍珠,乃命太监封斛以赐,采萍不受,答谢以诗,词旨凄婉。玄宗命乐府乐师谱入管弦,名之曰《一斛珠》,至今传唱不歇。这就是曲牌《一斛珠》的由来。


 当然,杨贵妃入宫后,正在“云鬢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时刻。一旦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其内心的抑郁苦闷是不言而喻的。


梅兰芳之《贵妃醉酒》


 江采萍由得宠而失宠,说明她在后宫佳丽三千中,还算是个幸运儿。君不见唐诗云: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岂不知豆蔻年华被选入宫禁,却终生未接近过龙颜恩宠的妇女,还大有人在呢!“深宫二十年”,岂止二十年!《阿房宫赋》里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人吗?那应该算是最大的不幸者。


 著名剧作家曹禺真不愧是大手笔,这位“能为无米炊”的“巧妇”竟然在他的近作话剧《王昭君》里创造了一个六十多岁的汉宫老妃子孙美人的舞台艺术形象。美人虽美,美人老矣!


 谚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诚然,孙美人的悲剧是催人泪下的。


 一夫多妻制是数千年来封建制度的遗留,它埋葬了成千上万妙龄少女的青春!它包括惨遭吕后削去四肢称为“人彘”的汉高祖宠妃戚夫人和被狠毒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搡入御井的珍妃他他拉氏,以及比她们的遭遇更凄惨的妇女。


梅兰芳、萧长华之《女起解》


 当年,京剧名丑萧长华、慈瑞泉扮演《女起解》中的老解差崇公道,对苏三的念白里有一段面向观众的插科打诨说:“哎呀,奉劝各位有钱的阔佬啊,千万可别讨小纳妾,否则像沈彦林这样的可真有性命之忧啊!”


 其实,无论是多妻制,或是变相的多妻制(另置外室,金屋藏娇)都是不足为法的。


(《京华感旧录》)


- 历史推荐 -


由清华大学工字厅忆俞平伯、俞粟庐、俞振飞

劝告京剧演员:可别再走歪道了

谈《奇双会》:梅兰芳先生的表演为什么很难学?

谭鑫培:“儿孙没有我的嗓音,怎能传承我的声腔?”

说票友:“当然是有钱,而且是有闲的人们才有可能”

刘振修:我为什么把昆曲翻译成简谱?

京剧中“男扮女”的问题:“女子扮旦,得先把自然的动作整个去掉”

谈京剧编导:“有的导演,甚至对京剧根本不熟悉,却硬来执导京剧”

“把子许”许寿昌回忆录:“好演员还得有好把子,那才能演好戏!”

梅边小记:“我谈梅兰芳先生琐事不过是花边新闻而已”

戏界多盲从:从《问樵闹府》的踢鞋到《四郎探母》的嘎调

舞台趣闻:老生最忌掉胡子,薛平贵上下长毛

忆梅兰芳:“任何不美的事物到他手里就使人感到美”

谈《战太平》:“某伶能动《战太平》,则其功力亦必不弱”

今之所谓“评剧家”:“中国的戏,与文艺美术相去甚远”

徐訏:“梅兰芳去世后,京剧的寿命从此结束了”

《四郎探母》引出的话题:老一套思维方式已不合时宜

沈从文:京戏龙套不是傻站就是翻斤斗,多不经济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