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出凝血功能
精彩推荐: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2020 年版)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2020 年版)
急诊“发热待查伴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路径与分析(附3例PPT)
文献阅读:血小板计数可预测HIV阴性涂阳肺结核住院患者的院内死亡
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1(附PDF)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很常见,如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等。
凝血功能障碍会加重病情,出现肺损伤、肾损伤、消化道出血等等,从而延长住院时间。
凝血的过程很复杂,涉及到血小板、血管内皮、组织因子、凝血因子等。
血管内皮受损后,血小板开始聚集并形变,形成血小板血栓;同时血管内皮会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酶VII,从而激活凝血酶,凝血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加固血小板血栓,形成真正的血栓。
血栓的形成同时受到抗凝血酶、活化蛋白C和纤溶酶的反向调节。
在凝血功能当中,血小板的地位很重要,血小板减少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当血小板计数<10*10^9/l,自发性颅内出血成为并发症之一;当血小板<50*10^9/l时候,不建议侵袭性操作;血小板在(50-100)*10^9/l,不主张进行重要脏器的操作。
但当其他凝血功能正常的时候,单纯血小板降低出血风险较小,一般手术可放宽至血小板50*10^9/l,肿瘤病人可放宽至血小板10*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放宽至5*10^9/l。
尿毒症患者,由于红细胞也减少,患者血液流动时候血小板更加靠近血管中心,从而减少了血小板和血管壁接触的比例,从而引起出血风险增加。
凝血功能障碍中,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是最常用的两个指标。
PT反应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涉及到的凝血因子是:II、V、VII和X因子,只有当凝血因子低于50%的时候,PT才会延长。APTT相对更加敏感,反应内源性明显途径,涉及到的凝血因子有:II、V、VIII、IX、XI、XII和纤维蛋白。
如果输注血浆,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纠正,说明凝血因子数量减少,而凝血功能无法纠正,说明体内可能含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狼疮性抗凝物。
纤溶系统方面,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的产物,D-二聚体仅仅来源于已经形成的血栓上的纤维蛋白。
FDP受到肝功能的影响,如果肝功能降低,FDP清除下降,FDP也会升高;D-二聚体阴性可帮助排除血栓栓塞性疾病。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中,血小板减少症比较常见,原因有:
药物性(肝素、低分子肝素、氢氯噻嗪)、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早中期血小板<50*10^9/l可观察,<30*10^9/l应当纠正;孕晚期30-50*10^9/l,也应当纠正;对于孕妇来讲,丙种球蛋白和激素是安全的)、输血后紫癜、血流感染。
凝血功能异常种类很多,如抗凝过量、VK不足、药物中毒、肝衰竭等。
凝血因子II、VII、IX、X在合成中需要VK(脂溶性维生素),而VK在体内储量有限,其缺乏的特征为PT延长。
VK的临床补充可肌肉注射(出血风险较大时慎重),可静脉滴注,但静脉用药需要注意缓慢滴注。
华法林可拮抗VK,从而导致PT延长,目前多使用INR来监测华法林用量(维持INR2-3)。华法林过量时候可输注血浆、补充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