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艺小楼》丁酉篇(20)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漫然成篇意亦深
----读杨逸明《落 叶》
应制诗难有精品,这是人们公认的常识。但也有例外。比如祖咏的那首《终南望余雪》,是在考场写出来的,虽然只有20个字,但却脍炙人口、流传极广。临时拿到试题即漫然成篇,写出佳作,这在创作的艺术中称之为“入化”的功夫。所谓入化,是指平时内心早有蕴藉储藏,酝酿已久,适因外物感触即发。作品的创作,看似于不经意之间匆促完成,实则早有囤积与思考。当应试的题目正好撞上时,便有超常的发挥而光彩夺目。当然,这种“入化”的范例,也大多只存在于高手之间。那缘由,自然是需要头脑训练有素和技巧熟练有余始可提供“入化”的必要条件。上海资深诗人杨逸明丁酉岁在小楼的一次同题诗《落叶》的竞写活动中作品脱颖而出,就属于这种“入化”的情形。其诗是一首七绝,诗曰:
相伴秋风舞步轻,夕阳涂抹更含情。
细听飘落金黄叶,都有微微叹息声。
这首作品笔者曾经在活动荣邀点评中有过较为详细的评析,这里再简要地说一说。
落叶诗,最早见之成篇的是南北朝人萧综。诗中有“悲落叶,落叶悲。人生譬如此,零落不可持”之句,而落叶悲秋的心绪,也就成了后来落叶诗词的基本调。像隋末孔绍安的“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唐代司空曙的“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都借落叶抒发客旅愁绪。只有明代的徐渭,咏出“荣枯不敢违天意,摇落偏当寄客衣”这样的句子,算是有了豁达一点的胸襟。
杨逸明的这首作品,也还是略带一点忧伤的笔调,但却是一扫历代的“悲秋”客旅愁绪。那么,作者的忧伤又从何而来?原来,作者在咏物的寄托中,融入了时代的精神和现实生活的特色。这一点,必得展开来说。
从诗的首联来看,诗人写的是乐景。作者下笔便有贴切而生动的形象描写,舞步轻,见飘落之形,夕阳涂抹,方有红于二月花的颜色。一形体,一颜色,精简的笔墨已将落叶的形貌准确勾勒渲染。而“相伴”则见乐观心态,“含情”则寓活泼精神,在诗人的笔下,落叶富有诗意,落叶全无颓废迹象。作者之所以在这里把落叶描绘成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是把落叶当成顺应自然别无牵挂的安逸归宿,所以坦然,轻松,全无凋零飘落的愁绪。这种乐观的形态描写,是前无古人的。
虽然心态乐观,胸怀豁达,但毕竟是生命走向尽头的一次转换,在离开自己生存多年的母体之际,应该会有些许茫然所失乃至留下某些遗憾的思绪浮现出来。果然,三四句笔锋一转,出现一个逼近现实的特写镜头,将人们的视线带进表象的内里深处。剥去乐观活泼的外表,落叶也有少许惆怅。尽管也会有落地化为泥土的崇高胸怀,但毕竟是鲜活生命及高位风光的终结,如果不是时序的推逼,还不一定愿意从高处飘落下来。也许是感觉到遗憾,也许是寻觅出不足,于是便有或多或少的抱怨或惭愧,这“微微叹息声”也就成了落叶最经典的生存样式。
显然,作者把落叶与老年人退休的生活现实联系到一起,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落叶更多的人文情怀。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赋予、添加,如果没有艺术手段,便有生硬、主观、任意贴标签或抹脂粉的弊病。本诗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着眼于落叶干枯而身轻、被风一吹会发出瑟瑟响动声音这一情节,给予合理的想象,理解为“微微叹息声”,这便是“象已有之,意可添加”的艺术处理方式,好比酿酒出味,在米浆中放点添加剂,出来的味道便不一样。诗人,就是善于调剂味道的酿酒大师。须是精于立象、妙于寓意,方有好诗。
此外,此诗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也有亮点。绝句,最讲究气脉的通畅,起承转合,须是有伏笔、可勾搭、巧衔接、能入轨方见作手。此作首句“舞步轻”之“舞”字为伏笔,舞为轻巧之转动,动则有声,但声音低微,结句的“微微…声”便衔接上了。首二句重笔勾勒形貌,但转结的用力点不在形貌而在声音,这是另起炉灶。这时容易脱节,作者在第三句用“飘落”二字扣住首句,用“金黄”二字扣住次句,这就勾搭上了。整个作品,舞步、涂抹、飘落、叹息都围绕落叶特有的形貌、体征而立象寓意,描绘与议论均贴切合辙,是为入轨。这些,倘非高手,便难得有此轻车熟路的了。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