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4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心自光明 僧伽吒经法门 2023-01-27

请读者以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原著为准。PPT与原著不符之处,请遵照原著!
感恩慧海老师编辑制作PPT以及讲义,感恩大德师兄们整理文字视频等资料。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本内容发布已经取得慧海老师同意。主讲人慧海老师,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多年医生及科研经历,深入研修“楞严独步”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结合生理学制作简要PPT。



楞严经讲义PPT版第14讲




7.6B.如来藏的特征:一切俱非,一切俱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佛陀在前面说四科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又说妙明真心因为一念无明生出了三细六粗,显相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迁流不息的有为相。到此,佛陀将要开示如来藏的具体特征了。

大家都很好奇,妙明真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1.【一切俱非】:空如来藏,什么都不是。

佛陀非常详细的列出了具体内容:

非七大:非地水火风空见识;

非十八界:非六尘、非六根、非六识;

七大和十八界是染法,空如来藏不是染法。

非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非十二因缘;

非四谛:非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和四谛是二乘人的净法,空如来藏也非净法。

非六度: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空如来藏也非菩萨法。非如来果地法:非如来十号,非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空如来藏非如来果地法。

空如来藏,妙明真心之体,法身,清净本然,不立一法,什么都没有,本自寂灭,不动道场,离一切相。《心经》、《金刚经》有类似的描述。

2.【一切俱即】:不空如来藏,什么都是。

是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

是十八界:是六尘、是六根、是六识;

七大和十八界是染法,不空如来藏是染法。

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是十二因缘;

是四谛:非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和四谛是二乘人的净法,不空如来藏是净法。

是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空如来藏是菩萨法。是如来果地法:是如来十号,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不空如来藏是如来果地法。

不空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随缘显相,包括了染法、二乘的净法、菩萨法、如来果地法,都能够随缘普现,是报身、化身。显相出来的就是不空如来藏,在佛果地便能光明遍照十方。在《心经》里面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把五蕴说出来了,其他都是一样的。

空如来藏一切俱非,不空如来藏一切俱即。妙明真心本具两个特征,一个是不变,所以一切俱非,是法身;一个是随缘,所以一切俱即,是报身、化身。

3.【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真心远离“是”或“不是”,什么都是,什么又都不是。莲花生大士在《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里开示,法、报、化三身圆融于一心,

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大安法师的公众号有篇文章,开示上品中生者要达到的境界:听到第一义不害怕、不惊动。如果从来没有听闻过中道佛法,第一次听说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用第六识去思维,你肯定不会相信,甚至会很害怕。《金刚经》是般若部经典,主要是讲法身理体【一切俱非】,也就是空如来藏。仅听到【一切俱非】,绝大多数人就会非常害怕。须菩提说,“后五百世,如果有人听说这部经,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就是种了无量的善根”。空如来藏都不敢信,不空如来藏就更不敢信了。现在学习《楞严经》,又冒出【一心三藏】,真心本具空如来藏之理体、不空如来藏之显相和妙用,合起来叫“空不空如来藏”,也就是本觉真心具足体、相、用,叫中道第一义谛。很多人就更不敢信了。

不明白中道,临终想得到上品中生或上品上生,是不可能的。

大家注意,九品往生标准并不是佛陀制定的,佛陀只是对往生时的各种显相进行分类描述,这些往生显相取决于修行者因地心(八识见分)的状态,包括对佛法理论的解悟和实际的修行成果。阿弥陀佛于修行者临终时加持该修行者,并不会临时提升其往生品位。所以藕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取决于信愿,品位高低取决于持名之深浅”。佛力决定能否往生,自力决定往生的具体品位。

上品中生、上品上生,还是下品下生,都是佛力加持下修行者因地心的显相。佛是发现者、描述者,不是决定者、主宰者。一切都是自心的显相,佛陀只是善巧方便地把这些显相归类描述,安立假名,叫做上品中生、上品上生、上品下生、下品中生等等,其实都是指我们因地心在临终往生时显相出来的状态。你的因地心达到了什么状态,就会有什么品位的显相。

比如说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你缺乏深信,对中道的教义懵懂无知,但是又怕落三恶道,所以也努力念佛,就会到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在极乐世界由自心化现出一个巨大的莲花苞,莲花苞打不开,不能随意变化大小。这个莲花苞不是阿弥陀佛要把你关禁闭,绝对不是这样。阿弥陀佛如此慈悲,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早点见到他。禁闭是自己关自己,完全是修行者自己因地心的显相。

佛法的中道了义,就是佛陀在《楞严经》开示的【一乘寂灭场地】,也就是《法华经》讲的【一佛乘】。

本觉真心,体相用圆融于一心,体就是真如本体,相就是各种显相,用就是随缘起各种妙用,寂照不二,不落空有两边。《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各种边论。此处跟大家来解释一下,《心经》讲“诸法空相”,《楞严经》和《法华经》讲“诸法实相”,名词不同,都是中道了义,怎么理解?《心经》的“诸法空相”:诸法,就是森罗万象的宇宙现象, 即不空如来藏,是本觉真心随缘显相;空相,是本觉真心的法身理体,空如来藏, 也就是宇宙万象之共同的本源。“诸法空相”四个字合在一起,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妙明真心的体、相、用,就是中道第一义。

《心经》、《金刚经》都是般若部的经典,在佛陀五时教法当中是第四说法时“般若时”说的,此时众生根基已经适合开启般若智慧,也就是空智,或者叫一切智】,所以佛陀此时的教法,主要开示“法身真常”,一切无常的现象背后,其本质都是圆满、本自寂灭的本觉真体。到了第五时“法华涅槃时”,《楞严经》《法华经》《大涅槃经》《无量义经》等经典,就要开示【一切种智】,包括一切智(般若智或空智)和道种智(方便智),这才是真正的【萨婆若海】。

【PPT 第 31 页】

8.佛陀严肃指出:不能以第六识的妄想心入佛知见(第一次提及)

接下来佛陀开始对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做总结陈词。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是《楞严经》第一次提到【佛知见】,后面还会提到六、七次。

三界内的迷惑众生和二乘修行者,怎么可以用第六识妄想心、用世间的语言来推测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入佛的知见呢?

“所知心”即第六识的妄想心,其特点是分别计度、遍计所执、生灭不停。佛所证得的中道了义,不是通过第六识的思维、推理、分析所能了知的,只能用始觉智去观照本觉的理体,方能契入,也就是“反闻闻自性”。《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只有在深度的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才能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

般若波罗蜜,就是用八识见分的智光,去照破包裹在真如本体外面的五蕴。照破色蕴,可以证得初果到二果;照破受蕴想蕴,可以证得相似阿罗汉四果的果位;照破了行蕴识蕴,就达到初住位菩萨的果位,证得了一分法身,亲见佛性,有一百个意生身,同时到一百个世界去拜佛,有无量的神通妙力。

如果用第六识,根本就照不破五蕴,世间禅定皆是以第六识的独头意识修行,称为“定中独头”,是想蕴。只有用般若的光明之力才能把五蕴照空。

《心经》一共只有二百多字,三处说【般若波罗蜜】:

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此时修行者还是凡夫,以因地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实修【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后,修行者就成菩萨了;

二:“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修行者证到“菩提萨埵”后,还要继续依【般若波罗蜜】,才能够得到究竟涅槃;

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皆是由实修【般若波罗蜜】而证得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大家可以把《心经》看作是佛法的精髓和摘要,也是《楞严经》的摘要。《楞严经》整部经典,就是开示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般若波罗蜜】,如何从实践上操作【般若波罗蜜】(文殊菩萨推荐观世音菩萨修行的耳根圆通),通过修行【般若波罗蜜】后能证得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上的一系列具体果位,直至成佛。

佛陀此处说到了【佛知见】。《法华经》也说【佛知见】,“诸佛世尊唯因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开众生佛知见、示众生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令众生入佛知见”。

佛陀来娑婆世界,只是为了告诉众生佛知见,那到底什么是佛知见?

圆瑛法师的注解非常清晰明了,一看就懂。我们要深切感恩这位老前辈。

【佛知见】就是六根当中不生不灭的根性。“知”,就是第六识的知觉,“见”,就是眼根能见的视觉,“知见”,用这两种感觉来代表六种感官的完整生理功能,也就是我们能见、能闻、能尝、能嗅、能触、能知这六种功能。佛陀摘录其中两个,设立了一个假名“知见”。【佛知见】,就是指佛的视觉、佛的听觉、佛的味觉、佛的嗅觉、佛的触觉、佛的知觉。佛知见就是指佛果地圆满的、无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任运而有的感觉功能。

众生本具圆满无缺的【佛知见】,每个人的【佛知见】并不比佛陀少一分一厘。但众生在因地,【佛知见】被色受想行识五蕴包裹埋没,就成为了【如来密因】。本来我们各种感觉功能都是无量的、圆满的,毫无限制的,一旦迷惑造业, 投胎进入到人类的肉体当中,就形成了眼睛只能看可见光,耳朵只能听 20—2 万Hz 的声音,鼻子嗅的也不如小狗,舌头的味觉功能也非常有限,触觉、知觉都很有限,从圆满的无量觉,变成了狭隘的有量觉,更悲催的是,误认这些有量的见闻觉知为真实存在的轮回。

我们按照《法华经》的开示来分解《楞严经》里【佛知见】的内容:

1. 开佛知见

佛陀在开始时,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如来密因】,也就是众生的“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的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八识见分,以此开显“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2.示佛知见

佛陀给阿难等人开示“十番显见”时,完整地开示因地心的十种特征,此处不再赘述,请自行阅读前文。“十番显见”即是示佛知见,告诉我们佛知见的十个特征。

3.悟佛知见

接下来,佛陀汇通万法,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现象都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实修耳根圆通的时候,随着反闻闻自性功夫的深入,自然会豁然贯通,圆悟真心,知道自己本来是佛,深信“圣凡无二路”,虽然现在是个薄地凡夫,只要修反闻闻自性,从凡夫位,历经五十五位菩提路,直到成佛, 毫无疑问了。不需要佛陀或者上师给你灌顶,给你授记,说某某人会成佛,这些根本不需要,你自己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会于未来成佛,这就是悟佛知见。

具体悟什么呢?第一,要悟到空如来藏,一切无常的、生灭的现象背后,其共同的本质就是本觉之体;第二,要悟到不空如来藏,本觉能够随缘显相、随缘起各种妙用。圆悟本觉真心不变随缘,法、报、化三身圆融于一心,体、相、用一心具足。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4.入佛知见

圆悟佛知见后,要悟后起圆修,实修实证【佛知见】,从什么地方开始起修?佛陀先是展示了六根的特性,密示娑婆世界众生应该选择耳根修行,耳根与其他根的修行速度差异是“日劫相倍”。然后令二十五位成功者从各自的角度展示实修的过程,文殊菩萨明确推荐耳根圆通,通过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如来的果地妙觉。这就是入佛知见。

大家看出来没有,《楞严经》如此详细地开示了佛知见,整部经完全讲佛陀来世间的那个“大事因缘”,所以它是《法华经》的基础,而《法华经》并未详细开示佛知见。如果大家不学习《楞严经》,不把基础打扎实,《法华经》是很难真正学明白的,最多凑个热闹,还真以为自己得到了无量的福报。

接下来佛陀打了一个比方,再次开示中道的义理,用现代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圆悟了中道的佛法理论,明白每个人本具【佛知见】,实践上还要开发出【佛知见】的无穷妙用,才能成佛,否则仍只是因地凡夫。关于这一点,印光大师严厉批评那些口头禅修行者,佛教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三界的见惑、思惑,界外的尘沙、无明,全部没破,佛法的实际利益一点没得到。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音乐专业的人,一听就能明白佛陀的意思。同样是一把价值五百万美元的小提琴放在这里,琴虽本具发出妙音的功能,你不会拉,琴就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而一位世界极的小提琴家,他拉出小提琴声音就非常的美妙。“琴”喻凡夫,“瑟”喻外道,“箜篌”喻声闻,“琵琶”喻缘觉。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这四类人, 虽然都本具佛知见(喻妙音),但不会开发,就得不到各种妙用。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宝觉真心,每个人都是圆满的。佛陀再次强调【不一不异】的中道。很多外道和附佛外道经常说,“我们是一体的,所以也会回到一体中去”。此处佛陀开示得很清楚,每个人都有完全相同的圆满的宝觉,也就是如来的大圆觉海,所以是“不异”;并非所有人共有一个,准确地说,每个人都有大圆觉海,所以又是“不一”。对于那些深受外道影响的人,纠正错误认知的方法很简单,每天背诵宝觉真心,各各圆满】一百遍,七天后肯定见效。

佛陀完全开发出了佛知见本具的妙用。《华严经》讲的“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是同样道理,风平浪静时,任何在海面上的东西都能显相出倒影来。当我们的心禅定力很深时,就可以随缘遍照十法界,就像海水能够映照出万象一样,能够发挥无穷的妙用。但是众生刚一举心动念,分别执着就起来了,历经三细六粗, 最终业系苦相就出来了。佛知见人人都有,如何去开发妙用呢?

【PPT 第 32 页】

9.三个比喻揭示“真心本有,妄想本空”,经悟人指出,迷者认出即可

到此为止,富楼那还是没弄明白,为什么第一念无明没有原因?而阿难在听闻四科七大本如来藏后已经开悟,此时又听佛陀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又退转到因缘戏论法,认为菩提属于因缘法。

第一个比喻:演若达多怖头狂奔

接下来佛陀借助演若达多怖头狂奔的比喻,再次开示本觉真心的中道实相,以及第一念无明为什么没有原因。

室罗筏城的演若达多,非常爱美,每天早晨照镜子,很喜欢看镜子中的头,尤其是眉毛和眼睛清晰可见。某次镜子拿走后,他发现看不见自己的头面了,就非常恐怖,以为是魑魅(一种鬼怪)在作怪,把他的头弄没了,于是非常害怕, 到处狂奔去找头。狂奔了很久以后,突然停了下来,狂性顿歇后,摸了一下自己的头,发现头还在,从未遗失。

头比喻众生本具的妙明真心,狂奔比喻根本无明,无状狂奔比喻根本无明是没有原因的,狂心比喻众生的妄想心。狂心歇还是不歇,头都在这,比喻妙明真心一直都在,如果妄想心歇下来,真心自然就会显露。其实真心是被妄想心覆盖了,就是愚痴到极点的人,乃至地狱里的众生,真心都从未失去过。

【汝但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物理世界、生命世界、业因果报,这三种显相的妄境相续不断。如果不随三种妄境逐境流转,三种能缘之心断掉,八识里三种相续的种子,就无法起现行,从而彻断根本无明。

【不随】,就是修首楞严大定的下手处,随就是攀缘,不随就是不攀缘妄境,而是反照真如本体,现行就不再熏习种子。实修耳根圆通时,大家听到了颂钵的声音,声音有快慢、有高低音、有悠扬的或激昂的,这是颂钵声音的六种相,你不要去分别这六种相,而是安住于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能闻之心,这就是“反闻闻自性”。观世音菩萨修行耳根圆通的第一句话是【初于闻中】,意思是把注意力安住在能闻的闻性上,而不是放在颂钵的声音上,这种功夫就是【不随】。圆瑛法师说,随着反闻的日久岁深,自然就有到家的消息。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三缘断尽,三因不再生起,根本无明(狂性)自然也就没有了,妄想心熄灭的时候,就是真心显露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把“妄想”误解为只是第六识的妄想,妄想指的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妄想,色阴是坚固妄想,受阴是虚名妄想,想阴是融通妄想,行阴是幽隐妄想,识阴是颠倒妄想。这五种妄想都灭了,就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就是云开雾散,水落石出,本觉真心解脱了缠缚。所谓缠缚,就是我们的五阴把真心缠缚住了,真心的光明不能显发出来。

【歇即菩提】,也可以看作是修楞严大定的核心,歇就是不随的意思。在扬州的高明寺的照壁上,赫然刻着“歇即菩提”这四个字。

菩提是众生人人本具的,本然天成,我们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周遍法界的、具足光明的,并不是众生历劫勤苦修正而得来的。某些注解《楞严经》的人,到这里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认为理上明白就满足了,知道菩提本具, 所以就无修无证了。这是典型的“执理废事”。

佛陀后面还会讲到,【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此习要因,修所断得】。众生虽本具菩提,但因地心中有无始以来积累的妄习,要靠实修才能断掉。

圆瑛法师对【歇】字的注解非常妙。歇字通大、通小。

1.小【歇】:耳根圆通破五阴后的境界,断三界的见思惑,伏住无明,证初住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为初发心菩提。

大宝法王在开示《心经》时说菩提心非常难发。因为只有破五阴以后才是真正发了菩提心。如果我们坐在这里,眼睛一闭,双手合十,用第六识说两句话,

“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觉悟我要成佛,成佛以后再来度众生”。从根本上来讲,这还不是发菩提心,菩提心必须是初住位的菩萨才能发得出来。因为菩提心是不生不灭的心,在众生位被五阴缠缚了。初住位的菩萨叫初发心住,这才是初步发了菩提心。

2.大【歇】:从凡夫位起修,反闻自性,历经五十五位菩提路,四十二品无明彻底断除,即“圆断无明”,证妙觉位,也就是佛果,这是究竟的菩提心。

对于修首楞严大定的方法,《楞严经》有七处开示,我们总结一下。名称虽然不同,意思则完全一样。此处称为【不随】。后面佛陀偈颂有句话“不取无非幻”、“入流成正觉”,称为【不取】、【入流】。到实修的时候,佛陀讲一个比喻,往一瓶清水里面投沙子并且搅动,水变得浑浊,静置一段时间,不要做任何额外之事,沙土就会沉下来,称为【沙土自沉】。文殊菩萨点评时,“旋汝倒闻机”,旋和入流是一个意思。佛陀开示六根的形成过程时,“汝但不循,动静诸相”,称为【不循】。佛陀曾经开示捏目而成第二月,也就是八识见分,若要见到真月,把捏目之手放开即可,称为【不捏】。

【不随】、【不取】、【沙土自沉】、【入流】、【不循】、【不捏】、【歇】,这些换着花样的语言描述,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妄心歇下来,把狂性歇下来,背尘合觉,远离六尘诸相,合向本觉。

修习首楞严定,点破之后,修行变得极其简单,只剩一个字:歇!

【PPT 第33 页】

第二个比喻:觉醒者说梦中事

佛陀举的第二个比喻,就是觉醒的人说梦中的事情,纵然心里清楚明白,却无法取梦中之物给他人看。我们梦中吃冰激凌,醒来以后,虽然心是清清明明的, 却无法把梦中的冰淇淋拿出来给别人看。佛陀就是觉醒者,已经彻底破掉了无明长夜的大梦,证得了无上的菩提,梦中的事就是我们在众生位的无明妄想。佛已经从无明大梦中醒来了,获得了一切种智,非常的圆满智慧,具足了五眼,尤其是佛眼。佛陀也没有办法把梦中的第一个无明拿给富楼那看。

梦中的东西,也就是妄想,是没有自性的,当体即空,所以【妄本无因】,无明并非真实存在。如果无明真实存在,谁也无法成就佛果,即便成就佛果仍会退转,因为还有可能再次遇到无明。 

第三个比喻:穷人衣内宝珠

这个比喻,不仅出现在《楞严经》,也出现在《法华经》。

佛陀比喻说有一个穷人,在衣服里面藏有一颗如意宝珠,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叫【不自觉知】,表示真心本有,但不能自觉。此人到处去乞讨维生,虽然很贫穷,但是宝珠一直在他衣服里面,不曾遗失。他流浪到某个地方,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指出他的衣服里面有一颗很值钱的宝珠,能让你想做什么都能达到, 叫【所愿从心,得大饶富】,能得到的富贵、财富是非常大的。穷人此时才明白,神珠不是从外得到的,是本来就有的。“穷人”比喻凡夫和二乘人;“衣服”表示我们的本末无明,即世界、众生、业果这三种相续,这三缘的分别,其实就是狂性无明,也就是前面演若达多的狂性无明;“如意宝珠”比喻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虽被色、受、想、行、识五阴重重覆盖,但从未遗失过。虽然没有遗失,凡夫和二乘人却不能开发真心的无穷妙用。“穷露他方”,是指凡夫滞留在三界的轮回,二乘人则滞留在化城,化城就是《法华经·化城喻品》里说的幻化之城,并未到达究竟的宝所。虽然穷人感觉自己很贫穷,宝珠也没有失掉,却没有开发出任何妙用,现在佛陀给我们开示佛知见,我们如果跟随佛陀的步伐,去顿悟佛知见,顿悟本心,悟后起修,就能发起周遍法界的妙用。此时才知道神珠不是从外得到的,叫“真本有,妄本空”。实修耳根圆通,把虚妄的五蕴破掉,本觉真心自然就显露出来了,此时才发现,既未失去,也未得到,【归无所得】。

关于【得大饶富】,我们举例说明更容易理解。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解六结、破五阴、越三空、超五浊,获得了二殊胜,一是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二是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之心,能够发起周遍法界的神通妙用:三十二化身、十四种无畏、四种无作妙力,其中包括能显示八万四千首、八万四千手、八万四千目。而流浪汉则很可怜,背着一个破草席,穿的很差,托着一个钵,拄着一根木头拐棍, 胡子拉茬的,到处去乞讨、去流浪。观世音菩萨和流浪汉,本觉真心无二无别,同等圆满,而妙用的开发却完全不同。流浪汉需要依赖别人的布施才能维生,观世音菩萨却可以尽虚空法界的去布施别人,同时帮助不同法界的众生灭苦。

我们就是六道里面的流浪汉,那我们的妙明真心开发了什么呢?开发了贪、嗔、痴,开发了无明和各种烦恼,天道、人道、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和阿修罗道,六道都是我们开发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却开发出了尽虚空遍法界的神通妙用。同样一个东西,开发方向不同,开发力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这里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禅净双修的思想?

佛陀来到娑婆世界,告诉我们本觉真心【一切俱即,一切俱非】,目的是什么?他不可能只来告诉我们真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弘法就结束了。

众生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佛陀告诉我们本觉真心是万能的,目的就是帮助众生明确趋利避害的方向。如果众生修三恶道的因和缘,就会得三恶道的显相;如果去修净业的因和缘,就会去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要把阿弥陀佛推荐给众生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相信阿弥陀佛这位他方佛,以及极乐世界这个他方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在众生没有破烦恼和无明之前,心还是有所住的,根本做不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烦恼和无明的程序控制下,众生的因地心需要一个住处,住到哪里?要么住在六道,继续轮回;要么住在化城的偏空涅槃;要么借助佛力住在极乐世界。众生在成佛之前,包括等觉菩萨在内, 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仍要导归极乐世界,因为从初住位菩萨到等觉菩萨,仍然住在无明里,也做不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从事上来讲,极乐世界是存在的;从理上来讲,极乐世界也是真心的显相,只不过极乐净土并不是众生因地心的显相,而是阿弥陀佛果地觉的显相,是阿弥陀佛清净本然的真心的显相,众生的因地心带有烦恼和无明,不能显相净土,只能显相娑婆世界的秽土,充满了八苦和无常。众生的因地心,要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在佛力加持下才能显相净土。这就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地方,充满烦恼和无明的因地心,却能凭借信愿持名,在佛力加持下,显相出由果地觉才能显相的清净、庄严、平等的世界。

因地心显相娑婆世界,果地觉显相极乐世界。

世间法总结成功者的经验,说“成功源于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修持佛法,这句话同样正确。选择什么样的修行法门,对于解脱极端重要。如果选择了成功率极低的方法,那么就算你再努力,继续轮回仍然是大概率事件,一旦轮回,再得人身的概率是极低的,遇到佛法的机会也很难估计。

如果选择了成功率高的法门,就算你不太努力,仍然有机会解脱轮回的束缚。所以选择确确实实比努力更重要。

龙树菩萨,即身证得欢喜地,仍然求生极乐世界。他把佛法修持的方法简单划分为两类:易行道,难行道。

以自力解脱,就像蚂蚁爬须弥山,难度极大,成功率很低,竖出三界,最少要破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属于难行道。

靠佛力解脱,难度小,成功率高,横出三界,无需破见惑、思惑,直接跳出三界,进入极乐世界,得到与佛一样的无量寿,而且能够快速成佛。是易行道。

在学佛之初,我特别喜欢《地藏经》。主要是地藏菩萨确实有巨大加持力,帮助我和父母亲解决了很多无法想象的问题。后来我才明白,如果选择自力,真的非常艰难,而且很可能效果甚微。对于我们群里很多找不到闻性的师兄,除了清晰地告诉他们找闻性的方法,我通常还会建议他们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原因自然是通过地藏菩萨的他力加持,消除修行障碍。

如果大家感兴趣,课后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地藏菩萨的话题,尤其是他力确实解决了大量不可思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自己根本解决不了。

由此咱们展开想象力,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而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以分别心来看,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肯定要比地藏菩萨要大很多。

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在修行当中,我们一直都在选择。一旦选错,你的努力有可能是白搭,甚至有可能出现越努力越糟糕的结局。后面佛陀讲到,因地众生选择修行之根,如果选错了,选了不圆通的根,很深的根,与圆通根相比, 速度是日劫相倍。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因地众生业力太重,主要表现就是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和四十二分无明。我们以为自己搞搞不倒单,行住坐卧全部用来努力,定要靠自力解脱,看上去自己已经使出了蛮荒之力、洪荒之力;在业力面前,可能微不足道,在佛菩萨的他力面前,可能更加微不足道。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3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2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1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0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9(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8(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7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05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4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3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2 (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01(视频加文字珍藏版)

中国首部以真人演绎的佛教电影《首楞严演义》第一部

圆瑛法师用整整半个世纪注解《楞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