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卷十(5)
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二句承上起下。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俱即一切法之用,如摩尼珠,体非青、黄、赤、白,故能随缘现色,此蹑空藏,为不空藏之由。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仍非滞有之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此下即十界。非但即于四圣,而且即于六凡;染净俱该,圣凡平等,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故二十五圣依之而修,各各皆证圆通,即证入如来藏心也。一切法相,皆同空藏,惟改非为即而已,此即世间法矣。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此即缘觉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此即声闻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此即菩萨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即如来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上二句承上起下。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并蹑上科,空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之由。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乃蹑前二藏。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体用双彰,寂照不二,正显圆融中道,双遮双照。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
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已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 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已露,犹未具彰也。 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则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尚未极显也。 迨依迷悟心,对辨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初极显圆融竟。
来源:佛教网 | 佛学文集 | 大经大论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