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经导读》 |
编者按: 三月的桐柏山,山花盛开。在春光明媚的龙潭湖边,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印度佛教思想史》继续上课。这是学习资料与课堂录音,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兴起与佛陀的一生。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常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上学期《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第三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人间佛陀的一生 请查看文章: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一、乔达摩佛陀的诞生 二、佛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禅观修持 三、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四、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正见”呢?佛教所说的“正见”,又分“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世间正见”是建立在有善恶、贤圣的观念基础上;“出世间正见”是建立与“四圣谛、十二缘起”相应的观察、分别、抉择的能力上。 一、佛教世间正见 佛教的契经中,一般“世间正见”的内容,例如:《杂阿含经》785经(大正2,203a23~26)说:“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由上面这段经文可知“世间正见”指的就是“知善恶、知业报、知前生后世、知凡圣”四类,解释如下: 1、正见有善有恶:从自己内心来说,心净是善,不净是恶;从行为来说,利他为善,损他为恶。 2、正见有业有报:只要我们的身、口、意造了业,必然感招果报。造了善业得善报,造了恶业得恶报。业有种种不同,但未受报前,业不会失去坏掉的。所以佛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3、正见有前生,有后世:由于前生的业力而招感今生,又由今生的业力影响到来世。众生从无始以来,随着善恶业力,常在五趣——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中流转轮回,生生不已。前生的业债末受完报,今生又造了无数的业,真的是“前业未清,后业又来”。 4、正见有凡夫,有圣人:凡夫因无明而造业受报,在生死中相续流转不已,而圣人破无明,断烦恼,从生死中解脱。对于凡与圣的差异,我们要深信不移,要“见贤思齐”。
二、世间正见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生存在世间,依国法和家规生活就好,至于死后,自己是否轮回或堕落在恶道,与现在的自己无关了,何必学习佛教的世间正见呢?” 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是把人生分裂断开,以为人生只有今生,没来世,生命不再相续,这属于“断灭见”。 为什么说“佛教世间正见”对一切有情众生生命意义具有重要性呢?请看《杂阿含经》788(大正2,204c)说: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 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由此而知,佛教“世间正见”的重要性。
三、佛教出世间正见 佛教出世正见是什么呢?什么叫出世?所谓“出世”,意思就是超过和胜出“世间凡夫”知见。或者是悟解真理的正见,或者是离烦恼的无漏正见,都叫“出世正见”。在出世间的说明上,著重于“胜义”──真实义的知见。 佛在佛教经典中,佛陀强调“正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例如:《杂阿含经》748经(大正2,198b7~8)说:“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 佛陀为阿难尊者说︰“缘起义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 人间佛陀一生说法,教导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如果缺少“离苦、解脱”这一要素,则任何精进的修习,也许只是世间的相应法而已。在契经中,常有提示“正见”——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分别。作为佛教徒,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白地说:“正见必然与四圣谛相应的知见,才是转向苦边的出世正见。”由上可知,佛教出世正见是“四圣谛与缘起”。 五蕴:中译《杂阿含1307经·赤马天子经》说到五蕴就是世间。佛陀说:“今但以一寻之身,说於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 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 五欲: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这五官,所认知的世间和经验的世间,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住的物质世间,即佛教所认为的器世间。在南传《增支部·顺世论者经》中说:有两个顺世婆罗门来见佛陀,他们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很有兴趣。他们问佛陀:“什么是世间?” 佛陀回答道:“婆罗门!在圣者的戒律中,五欲就叫做世间。是哪五项呢?由眼认知的、渴望的、诱人的、快乐的、可爱的、被激情所缚的形态;由耳认知的...声音;由鼻认知的...香;由舌认知的...味;由身认知的、渴望的、诱人的、快乐的、可爱的、被激情所缚的触;就是这五项。”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 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http:/dhamma. neibucon/ 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 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 index7htm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相关其它阅读: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正月初六】恭迎定光如来圣诞——燃千佛慧灯,令正法久住,照亮诸众生,趋向大菩提
5、【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7、【腊八节】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问答
忆佛念佛:
清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