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与世间诤】文斗武斗明暗斗,欲诤见诤与无诤
特别恭录,点击聆听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 请点击链接阅读 |
莫与世间共诤,离欲无诤三昧
——与师友共勉
翻开人类历史
是斗争血泪史
众生因欲缘欲
以贪欲为根本
父母子女共诤
兄弟姐妹共诤
国王大臣共诤
梵志居士共诤
商人政客共诤
因斗争共相憎
种种器仗加害
拳杖石掷刀斫
斗时死伤恐怖
苦痛忧惧瞋恼
人类血流成河
白骨成山成海
欲诤见诤过患
佛陀教诫弟子
我不与世间诤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
是离欲阿罗汉
释行愿
2018.8.21
缘起
今日读《中阿含经·因品苦阴经》卷第二十五,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贪欲系着因缘故,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以见欲系着故,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为什么我要读这部经与师友们分享?因为近来有可疑不良西方外媒体与自媒体等策划推动,专发佛门负面消息,造成微信、微薄、朋友圈等诸师友站队,互相攻击,互相伤害。从微信使用后,有人充分利用网络,阴谋策划进行种种斗争,以此吸引眼球,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自2015年少林寺永信事件开始,到2016年11月“批印事件”,2017年的辱佛事件,2018年学诚法师事件等,一场场网络“文斗、武斗、明斗、暗斗、内斗、外斗”不停地在群里蔓延。为此,我写了几篇文章,希望学佛修行的真佛弟子依佛教诫,熄诤自净其心,莫以世间诤。
点击链接,查看文章:
娑婆堪忍的世界,有情众生斗争性坚固。翻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斗争史,人类血流成河,白骨成山成海。
一、众生因欲缘欲,欲诤互相残害
为什么有情众生喜好斗争呢?佛陀在《因品苦阴经》中教导弟子:“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这是说,天下的斗争,不论文斗、武斗、明争、暗斗,种种斗争,以佛眼所见,就是“欲诤”与“见诤”。因为“贪欲系着”,就会有利益之争,这就是欲诤;因“见欲系着”,就会有意识形态之争,这就是“见诤”。地球上人类历史的无数斗争与战乱,原因就是“欲诤与见诤”。
那么,什么是欲诤呢?为权、为名、为利、为色而争,是名“欲诤”。用世俗人的话来说:“天下熙熙攘攘,为名为利而来。”就是每个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希求而有的斗争。包括国和国之间、人和人之间、种族和种族之间的种种斗争,甚至因为“欲诤”,引发不同的战争伤及无辜。《杂阿含》546经中,有梵志问摩诃迦旃延言:“何因、何缘,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共诤?”摩诃迦旃延尊者答梵志言:“贪欲系着因缘故,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
佛经将“五欲”归纳为色、声、香、味、触。“色欲”是眼睛希望看见美丽的颜色;“声欲”是耳朵希望听到悦耳动听的音声;“香欲”是鼻子希望闻到芬芳的气味;“味欲”是舌头希望品尝可口的美味;“触欲”是身体希望接触舒适可人的境。另外,在佛经中的“五欲”也指财、色、名、食、睡。“财欲”是对金钱财富的希求;“色欲”是对男女情感的希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关于灭除五欲之法,请参考链接文章:【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二、佛门僧伽内斗,声闻大乘见诤
由于见解的不同,世俗社会的各家各派彼此言论之诤。佛教与其它教派争;佛教声闻乘与大乘之诤;部派时代声闻与声闻相诤;南传、汉传、藏传之诤;大乘佛教各宗之诤;大乘佛弟子之间的“入世与出世之争”等等,这些都属于“见诤”。正如《杂阿含》546经中,梵志复问: “何因、何缘,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摩诃迦旃延答言: “以见欲系着故,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以笔者出家二十八年的亲身感受:佛门出家僧伽,从南传上座部禅修者,大乘汉传祖师禅法修习者,弥陀净土念佛人。不论是森林派的隐修者,还是人间城市的凡夫僧尼,每逢见诤,或以“护教名义”的见诤,不起烦恼则已,一旦烦恼生起,斗争之坚固,不但面目可憎,更令人恐怖!
笔者思考:同为佛弟子,为何不以佛陀的“法与律”自省自律自清,以“七灭诤法”熄诤呢?为何不以慈心护念自己道业,护念彼此的道情?若互相包涵,互相成全,不是更符合佛陀“缘起中道”的智慧吗?大家又何必瞋恼不已而互相讥嘲、打击、追杀、残害、下毒、投诉?彼此结下瞋恨恼怒之恶缘!
点击查看:你诤对错了吗?【佛门熄诤病,七灭是良药】
三、除我见离欲诤,修习无诤三昧
佛陀教导佛弟子:放下“欲诤”之外,还须放下“见诤”。有情众生的“欲诤”是为满足自己的贪欲,造作种种恶业,令自己与他人痛苦。如何放下“五欲”,请参考链接文章:【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蕴之苦与灭苦之法
如果我们真的深刻了解生命痛苦的原因,愿意实践佛陀的教导,放下“见诤”的话。那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生命的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俱生的六根本烦恼。而“见诤”,是以“我见”为核心的恶见,其根深蒂固。
什么是恶见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
1、身见,也叫“萨迦耶见”,执着于有个“我”存在。
2、边见,有两种:一种是断见,一种是常见。最根本的“常见”是身见,还认为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我永恒不灭。“断见”就是认为死了就没了。
3、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作用、事实。
4、见取见,这里的“取”是指一种坚定的执着,是一种邪见,是对一些错误的见解坚定地执着,认为它就是对的,就是“见取见”。
5、戒禁取见,执着于错误的戒律和规定。
佛弟子应以佛陀为榜样,修习“无诤三昧”。《金刚经》中“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无诤是佛教徒修行中的重要事项之一,不只部派佛教于此有详细的阐述,到大乘佛教时有进一步的发挥。“无诤三昧”便是大乘佛典中所常见的修行方法之一。
A.无诤: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诤有三种:(1)烦恼诤:烦恼为诤论之根本。(2)蕴诤:五蕴为诤论之根本。(3)斗诤: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相违。佛弟子通过修行,使三种诤论,止息不起,称“无诤”。又《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七说:“和合方便,共为一事,名为无诤。”无诤三昧,指随顺空理,无违无诤之三昧。佛弟子应离诸邪乱、摄心不散。因为“欲诤和见诤”都是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的产物。“欲诤”是物质、情感等切身利益的冲突;“见诤”是因为各自执着自己的观点而发生的冲突,这些都是人类最大的烦恼与痛苦。
B.三昧:指禅定境界。修行者的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又称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就是说离诸邪乱、摄心不散,故称定;远离昏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此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二、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证悟的必须阶段。
四、总结
在娑婆堪忍而无常、苦、无我的世间,佛弟子当舍弃“欲诤与见诤”,认真修习佛陀教导的无诤三昧,令自己清净自在,令佛教僧伽大众和合一味。正如佛陀在《杂阿含经》37 中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最后,谨以此文,供养诸佛菩萨,供养诸师友。祈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众生安乐,趋向解脱!
释行愿 合十 2018.8.21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清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