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些2022新传新概念,考场上谁会偷笑我不说🤔
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
2024新传考研群 754845758
后台回复“暑期训练营”,赢免费批改
后台回复“半程班”,提前预定名额
后台回复“实务批改”,暑期实务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论述批改”,锻炼答题意识与技巧
在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每一个新传er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这反映在我们的考试中就是一些对新概念、新观点、新词汇的考察。分析过真题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几乎每年的考场上都会出现一些“新词”: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的话,很容易就会“傻脸”,不仅拿不到分数,还会非常影响心态。
当然,人美心善的播播是绝不会让大家陷入这种尴尬状态,因此,播播搜集了今年学界/业界出现的一些新概念、新观点、新词汇,帮助大家更好地积累。还不快拿小本本记下来~
1
桥接社群/群体
概念:桥接社群指拥有多元文化背景、有能力和意愿内化超过一种文化,并依照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形成不同规模的实体或虚拟社群的人。
之所以用“社群”而非“人群”,在于强调这一群体内部所具有的某种文化凝聚力,以及意义借助群体内协商得以形成的机制。
使用场景:跨文化传播
例句:在平台链化的社交媒体中,桥接群体广泛存在,在全球化势态之下,这类群体将会愈发壮大,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舆论领袖。
参考文献:
田浩,常江.桥接社群与跨文化传播:基于对西游记故事海外接受实践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1):38-52+127.
2
平台链化
概念:指的是平台链的形成,用来强调平台与平台间信息的流动和关联。
使用场景:舆论场、平台社会、平台媒体
例句:
1.中国舆论场的媒介空间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平台链化的特征。
2.舆论的生成体现着平台链化的过程,即舆论通过多平台之间的产品链化、供应链化和价值链化最终形成跨越媒介平台、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多重内涵的舆论声音,在这样的媒介空间中,舆论场之间的互动非常复杂。
参考文献:
人民论坛网:《当前,中国舆论场呈现哪些新特点、新变量?》
3
新媒介素养
概念:2005 年,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性:21 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作为重要谈论议题,并详细定义新媒介素养概念:“新媒介素养是由使用者的数字素养与听、视觉等等互相结构而成的一套体系化的能力与技巧,包含对于视、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此种力量的辨别与驾驭能力,也包括对于数字媒介的掌控与转换的能力,对其内容能够进行熟练的再加工与普遍性传播能力。
新媒介素养不仅强调其社会性, 更强调公众面对新媒介时的运用能力。
使用场景:媒介素养、数字媒介、媒介使用
例句:作为“舶来品”,新媒介素养研究有内在的生发动力和演变脉络,又因与当代中国转型变革历程的深度互嵌而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2):116-119.
4
三次售卖
概念:“三次售卖”最早来源于欧美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目前国内传媒经济学多将其用于探讨传媒产品经营。“三次售卖”理论指将产业运营划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卖内容”。即通过优质产品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使用户产生消费欲望,这一阶段以建立目标受众消费群为核心,形成注意力经济。
第二阶段“卖受众”。即用优质的内容招徕高质量、大规模的目标受众群,以此吸引企业植入广告,赚取广告商收益,这一阶段以出售消费者群体的时间(或注意力)为核心,形成影响力经济。
第三阶段“卖品牌”。即挖掘品牌的市场价值,利用品牌开发衍生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出售无形资产,这一阶段以品牌的多业态延伸为核心,形成回头经济。
使用场景:传媒经营、品牌建设/营销、产品运营
例句:从最终目标来看,“三次售卖”理论与冰雪旅游品牌塑造的指向均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建立形成产品营销链、扩大产品影响力以及增强产品稳定性。
5
效果广告
概念:效果广告(Performance-based Advertising) 是数字时代为塑造品牌、推销产品或提供服务,并达到可确定的传播效果或销售转化效果,以付费的方式通过数字平台等向生活者传播有沟通力内容的广告活动。
效果广告具有三个典型特点:
一是过程的可追溯性,包括广告主、媒体方、生活者等任何主体在效果广告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会形成数据积累,并且可被追溯;
二是结果的可衡量性,效果广告投放的所有结果最终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被量化呈现和进一步分析;
三是目标的经济性,效果广告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以更少的广告成本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传播和转化。
使用场景:广告营销、传播效果
例句:据《QuestMobile2020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洞察》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广告占比已达89.2%,效果广告占比突破65%(19年仅为49.6%),新的媒介竞争格局已形成。
参考文献:
陈刚,高腾飞.效果广告的概念及其研究面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5):33-42.
6
沉浸传播
概念:沉浸传播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的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 ,“它是使一个人完全专注的、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
沉浸传播的具体时空形态:
1.从空间上看,沉浸媒介可以融入所有的空间。沉浸传播依托的是网络的环境化和环境的网络化,对媒介“空间”进行了重构,将媒介“空间”概念扩展到整体人类环境。
2.从时间上看,沉浸媒介的信息没有指定时间,传者和受者的行为都可以随时进行,如果不去删除,信息将永远在那里。
3.时间和空间不只是融合,而是变为彼此。
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沉浸传播不仅是以“人”为中心,“人”也是沉浸传播得以实现的原因,因为在沉浸传播中,“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介本身。
使用场景:传播效果、数字时代
例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媒介已由“第二媒介时代”向“第三媒介时代”迈进,传播也已慢慢进入沉浸传播的阶段。
参考文献:
李沁.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5,37(05):6-22.
7
舆商
概念:舆商,指的是个人及组织(企业、政府等)与社会舆论的博弈能力,其中包括巧妙应对媒体与公众提问、发表自身观点、优化企业与社会舆论关系的智慧与能力。
舆商主要分为两方面:
第一,个人与组织(企业、政府等)顺应当前爆炸式信息社会的特点,学会借力打力,巧妙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现实空间人们自发的口碑相传等信息传播媒介,放大其正面优势,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时,社会舆论充当的是引发个人与组织(企业、政府等)品牌“晕轮效应”的催化剂角色。
第二,个人或组织(企业、政府等)利用舆论,成功化解危机,甚至转危为机。舆论成为个人或组织(企业、政府等)进行危机管理的“安全阀”。
使用场景:舆论引导、宣传、危机公关
例句:可以说,舆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务智慧和公务艺术,已成为公务人员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必备的能力。
8
共情传播
概念: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
共情传播中的共情,更接近于情感共振、情感共鸣,即是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情绪。通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情感共鸣、共振,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或情绪,这就是共情传播。
共情传播的结果是形成情感共同体,也就是形成一种群体情感或群体情绪。
使用场景:情绪传播、情感传播
例句: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和国家的名片,成为共情传播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直入人心的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6):47-52.
9
次口语时代
概念:麦克卢汉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和电子媒介,分别对应口语时代、书写时代和电子时代;
沃尔特·翁在麦克卢汉三分法的影响下,将口语媒介分为原声口语媒介和次生口语媒介,他将“毫无文字或印刷术浸染的文化称为‘原生口语文化’”,并认为“支撑今天次生口语文化的是电话、广播、电视等电子设备,其生存和运转都仰赖文字和印刷术,”换言之,次生口语指的是电子时代。
使用场景:传播口语传播、口语文化、电子时代
例句:电子时代作为“次生口语时代”,创造了“以电影、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为主的虚拟的仿真公共会话载体”的“次生口语文化”。
参考文献:
朱清河,赵婧.信息的不确定性:媒介变迁与谣言演化的交互与内嵌[J].当代传播,2020(03):36-41.
10
VUCA
概念:VUCA是一个由美国陆战学院(U.S.Army War College)的社会科学家创作的首字母缩写,指的是这样一些现实属性:波动(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20世纪90年代,VUCA的概念被用来描述冷战结束后越发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棱两可和多边的世界。随后,VUCA被商界人士广泛用来描述动荡不定、混乱和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使用场景:风险社会、不确定性、商业管理
例句:"这个时代的确是这样,我们都处于乌卡(VUCA)时代
参考文献:
杜骏飞.“未托邦”:元宇宙与Web3的思想笔记[J].新闻大学,2022(06):19-34+119-120.
11
未托邦
概念:未托邦”(vucatopia)是指一种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游移的观念——它缘自数字未来的VUCA属性。
“未托邦”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以下趋势:数字社会形态的“流动部落化”;数字社会心理的“自反性沉迷”;数字社会政治的“未定义治理”。
“未托邦”是一种对数字未来的追问和解析,它要求人在面对技术主义时要始终保持人文的清醒。
使用场景:元宇宙、数字社会
参考文献:
杜骏飞.“未托邦”:元宇宙与Web3的思想笔记[J].新闻大学,2022(06):19-34+119-120.
12
技术意向性
概念:意向性一词最初由胡塞尔(Edmund Husserl)从哲学中移植过来并进一步解释。
唐·伊德(D.Ihde)首次将意向性的概念应用于技术与人工物之中,提出技术意向性(technological intentionality)的概念。技术意向性包括双重意义:一方面代表技术产生之初被赋予的使用性意义,一方面代表技术在被使用时的导向性意义。
技术意向性不仅继承了意向性的指引性与索引性,更显著的提升了导引性的功能。也就是说,人工技术物不仅传承了其开创者所赋予的意识与功能归属,并且通过技术人工物本身将这种“脚本”渗透入使用者的生产生活的技术认知与选择之中。
使用场景:技术与人、人机关系
参考文献:
1.苏慧丽.教育中技术意向性的异化与清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38(05):121-128.
2.张敬威,苏慧丽,谢明月.公共属性抑或资本属性:元宇宙教育的前提性批判[J].中国电化教育,2022(06):64-70.
13
虚拟数字人
概念:根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虚拟数字人指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
作为“人造物”,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中快速涌现是人的数字化及数字人进化的结果。
虚拟:a.虚拟数字人生存的虚拟空间是一个人造的数字化空间;b.虚拟数字人只能存在于虚拟世界中,能在多元数字界面、网络空间和数字空间中生活;c.虚拟数字人像自然人,但它没有人的心智;d.自然人与虚拟数字人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
数字:a.数据,虚拟数字人的生成基础是数据;b.数字技术,意指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音视频3D等技术;c.算法、算力驱动大数据并帮助虚拟数字人实现社会功能。
人:虚拟数字人都是以模仿自然人的行为特征,实现其功能为目标指向。
虚拟数字人的特征:虚拟数字人是人造物也是“人”,有社会性却没有自由意志。虚拟数字人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物,是“人造物”,虚拟数字人可以视为在元宇宙中实践并能实现自然人部分功能的数字人。
使用场景:元宇宙、数字人
例句:一个又一个虚拟数字人破圈而出,“他们”不仅兼顾了传统的偶像唱跳领域,还开拓了美妆、穿搭、直播等新赛道,商业价值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谢新水.虚拟数字人的进化历程及成长困境——以“双重宇宙”为场域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2(06):77-87+95.
14
第三文化人
概念:“第三文化人”(Third Culture Person/Individual简称TCP或TCI)由美国社会学家鲁斯·尤西姆提出,是指那些成长时期被父母送至另一个文化环境,或是双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第三文化人”的特殊性在于其成长过程是对不同文化情境的调和与融入。
“第三文化人”更多强调个体所具有的“双文化”(bicultural)与“共生文化”(co-cultural)的特征,即他们不是两种文化之中的“纯粹个体”,而是同时融入两种文化,是两种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文化人”具有更强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能力,包括多语言能力、文化适应性和社交敏感性。
使用场景:跨文化传播
例句:我们应关注“第三文化人”群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重视“自品牌”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重视“Z世代”在社交媒体中的巨大影响力,打造“全球中国”的形象。
参考文献:
史安斌,童桐.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的“第三文化人”:国际传播的一种协商视角[J].传媒观察,2022(08):5-12.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你还知道哪些新词儿,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交流哦~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词穷不会写怎么办?这有份独家好词清单...
今日开学,宜囤批改!九月大促正式启动
拥有叶生/十月同款大脑,考研初试是不是可以400+?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