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这个天天挂在热搜上的必考专题谁还没准备|媒介伦理
回顾一下2022年1月到8月的热点事件,有太多“热搜”都和媒介伦理挂钩了,比如以下这些:
//
刘学州被网暴自杀案(网络暴力、隐私泄漏)
打赏骑手女子遭网暴后自杀 (网络暴力、隐私泄漏)
东航MU5735航班坠机事故(灾难新闻伦理)
长沙自建房倒塌事件(灾难新闻伦理)
天津返大连学生流调信息泄露 (网络暴力、隐私泄漏)
王冰冰“塌房”(网络暴力、隐私泄漏)
“北大学神”韦东奕辟谣(假新闻)
元宇宙性侵(技术伦理)
奥迪小满广告抄袭(洗稿)
……
具体热点分析,戳以下链接:
也可以关注播播的热点速递栏目哦:
鳄雀鳝、重庆大火、中国女排、贾平凹之女......|热点速递18
去年的相关考题也很多,比如:
新闻道德失范表现和原因(名词解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34,2022)
谈谈对反转新闻的认识(简答题,华东师范大学,848,2022)
新闻媒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 (材料题,黑龙江大学 334,2022)
新闻寻租及其表现形式 (简答题,烟台大学,440,2022)
新闻道德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简答题,重庆工商大学 440,2022)
论述新闻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治理措施。(论述题,烟台大学,440, 2022)
……
频现的媒介伦理热点事件加上本来就是老牌考点,媒介伦理这个专题,咱们一定得拿下!
在今天的推送中,播播为爱宝们带来了媒介伦理专题的系统梳理,爱宝们可以按需补充到自己的专题笔记中哦~
GAI NIAN
一、概 念 厘 清
媒介伦理指传媒从业者以及新媒体用户在采集、发布、使用信息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和。
国内外学界对“媒介伦理”概念并无统一定论,系统的媒介伦理研究最早来自西方,英文包括但不限于media ethics,journalism ethics 以及 communication ethics,由于“media”是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的核心概念,新闻(journalism)和沟通(communication)是媒介伦理的重要分支,所以国外多用 meida ethics 指代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伦理问题,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使用媒介进行的一切传播活动。
国内学者对于该名称的界定不一,如新闻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和传媒伦理等。
BIAO XIAN
二、媒介伦理问题的表现
媒介伦理的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大致分为新闻伦理问题和技术伦理问题:
1.新闻伦理问题
有偿新闻:指正面报道中滥用报道权,以夸大性虚假报道换取经济利益,以企业宣传,个人宣传等为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广告。
新闻敲诈:假借批评报道敲诈报道对象以获取经济利益,异化舆论监督职能。其特点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发生了钱物或者服务的交易,手段是舆论监督,结果是舆论监督的中止或改变。
媒介寻租:指新闻媒体以社会赋予的公共权力——话语权为资本,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表现为为寻租者策划和制造新闻,帮助寻租者打击竞争对手,出卖媒介舆论监督权利等。
媒介失语:是对话语权的主动或被动的放弃。如对一些有传播价值甚至重大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熟视无睹,或对某些被批评的一方指施以训斥,而不给对方以申辩的机会。
媒介歧视: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有意无意对报道客体给予的不公正、不真实的主观评价,而这种主观评价总是给报道客体或第三方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歧视上。
媒介暴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暴力内容,是“媒介化的暴力”;另一方面也指大众传媒作为实施者所施加的暴力行为,是“暴力化的媒介”。如暴力内容过多,时间过长;暴力内容“娱乐化”,暴力失度等。
媒介审判: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其后果可能会影响司法独立,违背法制精神,降低媒体公信力。
媒介逼视:指媒介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报道的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也造成了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使新闻媒体社会角色造成错位。包括媒介自发形成逼视和个体利用媒介进行逼视两种。
假新闻:新闻媒体报道的,无权威消息来源的,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新闻,是媒体或记者凭空捏造的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新闻娱乐化:是将新闻以娱乐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成为较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其目的是以娱乐追求轰动效应。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新闻软化,也即“硬新闻软着陆”。
2.技术伦理问题
算法黑箱: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所依赖的算法系统中输入数据与输出结果之间存在着无法洞悉的“隐 层”,即所谓“黑箱”,它在事实上遮蔽了数据处理和交易决策的运行过程。同时还包含认知上的“算法黑箱”,即指社会公众由于自身算法素养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理解算法驱动智慧决策并革新行政决策体制的应用逻辑。
信息茧房: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隐私泄漏:当下隐私泄漏更多在互联中发生。学者赵明华认为,网络隐私权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发布恶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网络言论。
洗稿:所谓“洗稿”即通过语言重组、改变表达方式,在短时间内将他人原创的稿件改头换面变成一份“新稿件”。这是一种对著作权的侵犯行为。
YUAN YIN
三、伦理问题频现的原因
1.传播主体多样化
数字技术对公众的赋权,催生了大量的“非专业传播者”,使得原先对训练有素的专业从业者所确立的新闻伦理规范难以发挥作用。
新闻伦理关系中的主体变成了“乌合之众”,“非专业传播者”对媒介规范和伦理的认识水平远难比肩专业从业者。传统大众时代的伦理规范受到挑战。这样的大众为主体的社交媒体还原了人际交流模式,将信息的传播嵌入关系网络,实现了“次生口语文化”(second orality),强调具体的情景、移情、参与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等,因此信息的客观性也受到明显的影响。
2.替代性媒体兴起
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一套伦理规范即能大致确立的伦理标准,已经不适合数字时代复杂的新闻伦理关系中的客体。
最典型的替代性媒体是社交媒体,它们传播了丰富繁杂的信息,并且在公众中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但是新闻伦理对它们并没有约束力。
除了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社交媒体还加剧了信息发布时效竞争,使得专业记者传播谣言、不准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可能性增加;它们也已经成为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平台,挑战着对新闻业至关重要的验证和事实核实过程。
3.媒介伦理开放性凸显
数字技术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上媒介伦理的开放性特征,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受众组成更加复杂。
他们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媒介伦理核心价值观——即伦理原则可能有所不同,对传播与媒介规范的理解也相异。一些传统的媒介伦理规范因此受到挑战,如客观、公正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解读。
4.媒介伦理问题的隐蔽性
数字时代带来网民数量的攀升,网络活跃个体的增加让网络数据爆炸式增长。在这样海量的数据空间中,很多媒介伦理问题都发生的十分隐蔽。
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和传播主体的隐匿性,使得有些网民试图摆脱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约束,强调“个人中心论”和道德多样性,进而形成道德相对主义的思潮,他们参与到网络暴力和媒介审判之中,让这种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伦理问题落实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隐蔽的伦理问题。
另一方面,数据庞杂也带来无数的风险漏洞,以隐私泄漏为例,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何时泄露、从哪里泄漏、又被谁使用。这都是媒介伦理问题隐蔽性的表现。
CUO SHI
四、媒介伦理问题的治理
1.观念重构:伦理拓展
面对数字时代新闻伦理关系中主体多元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应建立一个将媒介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考虑在内的媒介伦理。
国外有学者开始倡导建立“开放的媒介伦理”。开放的媒介伦理着眼于数字时代受众身份的转变,以一种尚不严密的逻辑试图解决非专业的社会大众成为传播主体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在实践方面,各类自媒体平台所制订的伦理规范,便是主体面向大众的规范,如社交平台不断更新其使用规则,如 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等平台,不断完善其规则,其中不乏用户使用的伦理规范。
2.素质培养:内外兼修
伴随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式微,建构具备数字素养和公民意识的媒体人职业道德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专门针对数字伦理和媒体职业道德开展的培训并不多见。这方面的培训还需强调对伦理议题的敏感性和统筹解决复杂事物的能力。
另外,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数字伦理教育活动也是全媒体时代职业道德培训的题中应有之义,如通过各种调研、科普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吸引包括平台型媒体、受众/用户等在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3.制度规范:基础延伸
互联网建构起全球性的虚拟社会 ,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正循着从狭隘到广泛的道路发展,全球交往必然要接替局部交往。
媒介伦理的视阈应从一域投向全球,促进多元文化沟通交流,从而建立全球性的媒介伦理规则。可以说,从全球视角出发解决数字时代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是有效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的最终选择。
此外,面对新闻业的“液态化”,应该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智库,聚焦传播与社会、科技发展现实,开展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型研究。强调问题意识,开放学科视野,探索不同领域概念和分析框架的共性及其应用,遵守科研伦理规范,进行友好协商对话,是开展跨学科合作、完成政策导向型研究的基本要求。
4.管理升级:多源共律
为了弥补法律强制性规范和伦理倡导性规范的不足,需要在信息环境中构建一种硬法与软法并举、法律与伦理兼具、强制性规范与鼓励性规范并包、国家与社会以及公民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共律的治理体系。
在该治理体系之下,以法律治理和行政规制为前提,要求互联网管理和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行业制度鼓励机构媒体、网络平台、软件开发者和其他传播者自愿遵守社会规范。特别是通过对违规者的行业处罚,引导各类传播平台和用户遵守适宜性和分布性伦理规范。在此过程中,努力保障公民道德上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以防止其受制于经济利益和效率的制衡。
参考文献
[1]陈昌凤,雅畅帕.颠覆与重构: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J].新闻记者,2021(08):39-47.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1.08.005.
[2]龙耘,吕山.AI时代媒介治理的伦理体系:内涵、特征及实践原则[J].现代出版,2021(04):32-38.
[3]李丹阳.媒介伦理基本论域的嬗变与应对[J].新闻传播,2021(02):16-17+20.
[4]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当代传播,2017(04):52-53+96.
[5]卢家银.数字化生存中的伦理失范、责任与应对[J].新闻与写作,2020(12):28-34.
本期专题内容就是这些~ 9月初启,爱宝们的考研之路也进入了紧张激烈的阶段,但还是要放松心情,专注学习,一步一进步,相信光永远在前方等你!
还有任何关于本期专题的问题,可以直接在评论区给播播留言哦~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今日开学,宜囤批改!九月大促正式启动
拥有叶生/十月同款大脑,考研初试是不是可以400+?
又又又变!华科大纲大变!其他学校可能也...
实务130+的经验和技巧,都在这里了!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