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扒光了主流媒体的立意和语料,我可算是把评论整明白了(上)。


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

后台回复“暑期训练营”,赢免费批改

后台回复“半程班”,提前预定名额

后台回复“实务批改”,暑期实务弯道超车



评论之难,难在立意不好找,文笔练不好。


一篇好的评论,立意和文笔绝对占了80%以上,可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找到一个亮眼的立意,写出一篇金句频出的评论,那可真是要了命了。



虽然说评论需要多练,但是缺乏方法论和内容积累的练习只能是原地踏步。


因此,为了帮助大家学会立意,播播特意翻了人民日报评论、澎湃新闻评论、中青评论、光明论、吐槽青年博士、新京报评论等主流媒体评论,挑选出了最近各大主流媒体都在关注的3个专题共10个事件,不仅教大家【主流媒体的立意秘诀】,更是帮大家整理好了百搭语料!还不赶快学起来!


内容目录


专题一:社会焦点

📚网红直播食用大白鲨

📚餐馆无许可证售卖凉菜被罚5000元

📚“二舅”视频惹争议

📚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


专题二:社会暴力

📚酒吧拖拽事件/女子被掐晕/雨衣男入室强暴

📚唐山打人事件

📚余秀华曝被家暴


专题三:隐私保护

📚WPS锁死用户文档

📚超星学习通被曝用户数据泄露

📚智能音箱拍摄隐私视频



专题一:社会焦点


01

网红直播食用大白鲨


可应用话题:直播乱象、低俗/猎奇视频、问题追责


事件概述:

7月12日,网红“提子"在自己的吃播视频中将一条体型硕大的鲨鱼运到乡下,并以水煮和烧烤的方式对其进行烹饪。尽管视频左上角已经标注了“人工养殖可食用”的字样,但多名专业人士和科普博主都认为涉事视频中的鲨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白鲨,由此引发了争议。



播播点拨:

围绕这一事件,大家可以想到哪些角度呢?在对主流媒体的评论角度进行梳理后,播播发现了以下两个主要的立意角度:


⭐由事件本身拓展至“变味吃播”,关注重点放在互联网乱象、流量恶性竞争、猎奇心理等方面;

⭐关注事件本身,关注食用大白鲨背后的黑色产业链问题,重点放在彻查和追责方面;


当然,大家也可以围绕野生动物保护、主播无知与底线、受众心理等角度展开。


语料积累:


💡一些网红机构和博主把“色、丑、怪、假、俗、赌”当成“流量密码”,用猎奇的情节吸引眼球,用浮夸的演技挑拨情绪,试图在争议中赚取流量、在质疑中装满钱包,结果是损害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污染了网络空间的环境生态。


💡纷纷扰扰的乱象,折射出不少网络直播、短视频行业从业者面临的相似困境。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暴露出创意的短缺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对于感官刺激的一味迎合,背后是同行间激烈的竞争厮杀和吸粉变现的巨大压力。


人民日报评论:《网红博主烹食大白鲨,“变味吃播”何时休?》


这段表述在评述互联网乱象、恶性竞争、猎奇文化等方面简直是通用有木有!但是大家在应用的时候也要注意,除了从传播者竞争环境的角度去讲,也可以补充受众的角度、平台监管的角度等。


💡从质疑到澄清再到反转,这起网红吃鲨鱼事件,真可谓一波三折,濒危的大白鲨居然成为了烧烤食材,无疑是一个充满荒诞的悲剧。


💡这些频频发生的“祸从口入”事件,对于吃播博主们是一种警醒,同时也暴露出相关平台在内容审核上的漏洞。


澎湃新闻评论:《网红直播烹饪大白鲨,背后是否有黑色产业链?》


💡猎奇美食博主纯粹就是博眼球。不常见的动物本身就带有猎奇性质,再加之博主刻意展现的“野兽”吃法,更把“猎奇”元素拉满。网友们看的已经不是美食,看的就是“不寻常”,凑的就是“热闹”。


新京报评论:《网红用大白鲨做美食,该让她尝尝法律的味道》


💡这起事件的性质也从网络空间的“口水仗”,变成了严肃的法律问题。事网红在视频中烹饪的鲨鱼是从哪里买的?卖鱼的人是从哪里进货的?进的货是境内捕捞还是境外进口?有没有相关批文?对有关部门而言,只要一层层捋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难查清。


中青评论:《烧烤“大白鲨”?无所顾忌的“吃播”迟早翻车》


用一系列问句来进行追责,不仅可以减轻论证压力,同时也可以强化感情,增强论述力的作用,宝子们快学起来!


02

餐馆无许可证售卖凉菜被罚5000元


可应用话题:制度与人情、执法合理性与合法性


事件概述:

7月下旬,安徽合肥、池州等地多家餐馆因未取得冷食类食品经营资质售卖凉菜被处罚。


据某餐馆的行政处罚文书显示,餐馆所拥有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许可项目没有冷食类食品制售,因此属于违法行为,售价为15元的“拍黄瓜”经营要被除以5000元罚款。


播播点拨:

关于这一事件,大部分的评论都围绕法度与人情、朴素认知与制度规定等角度展开,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对很多事件进行评论时候常用的角度,大家可以多积累一下这方面的语料;


除此之外,南方周末在评论中引用了国外的相关管理规定作为论据,这种论证方式大家也可以借鉴,即用具有参考性的案例作为解决方法提出。


语料积累:


💡这宗个案仍颠覆了不少网友对处罚的朴素认知一是违法所得仅15元,但处罚高达5000元,超过违法所得的333倍,是否过了?二是鉴于案发后积极配合并整改,叠加未造成严重后果和初次违法这三项从轻情节,才从轻处罚5000元。如果没有从轻正常执罚,岂非更高?三是出售拍黄瓜的店家比比皆是,未办理从事冷食类食品经营的现象也较普遍。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强调行政处罚中的“合理性”,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所谓“过与罚”,并不仅仅指发生了某件违法行为,就应机械套用法条“一刀切”地执罚,而是要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来决定是否给予处罚,以及在确应处罚的情况下,当给予何种类、何幅度的处罚。


新京报评论:《餐馆“拍黄瓜”被罚5000元,到底冤不冤》


💡但合法性并非行政处罚唯一要义,合理性也同样需要被遵循。行政合理性原则是与行政合法性原则并列的基本原则,又是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一项限制性补充,它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同时也要讲理。


💡动辄拿起罚款武器指向当事人,从执法的角度来说,或许没有问题,但从处理行政执法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关系来看,就显得太过机械、教条和缺乏灵活性了。尤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给予民生经济以基本的关怀,也是执法为民的应有之义。执法的目的并非是罚款,而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和民众利益。


澎湃新闻评论:《无许可证卖凉拌黄瓜,有举报就必罚5000元吗?》


💡从消费者的朴素认知来看,餐厅不能做最简单的凉菜是非常不合理的。不过,社会舆论往往是情绪化的,没出事就是“管得宽”,出了事可能又觉得监管部门失职。


💡安全与自由,是一个永远的两难。


南方周末:《“拍黄瓜”被罚五千已是手下留情?两种监管思路利弊谈》


03

“二舅”视频惹争议


可应用话题:人生态度、舆论撕裂、共识与异识、互联网内容传播、媒介呈现


事件概述:

日前,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全网刷屏。在全长11分钟的视频中, Up主@衣戈猜想以平缓的语调、富有文学性的旁白和真实的画面,讲述了在农村生活的二舅的前半生。视频发布后,围绕视频真实性、二舅等内容的讨论层出不穷。



播播点拨:

关于“二舅”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太多太多了,有从视频走红的原因出发,谈互联网内容生产的问题;也有从二舅的人生经历出发,谈当下的人生态度;有从二舅面临的不公遭遇出发,追溯背后的社会结构问题;也有从由视频引发的舆论场出发,讨论舆论撕裂、社会观点的一致与不一致问题......


其实从这些立意方式出发,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寻找立意的角度:围绕事件本身出发,追究原因与解决方案;围绕事件包含的价值观出发对观点和态度做评判;围绕事件引发的讨论出发,对舆论观点做归纳、整理和评论......


这也启发大家,在对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可以多转换一下思考的角度,多想几个立意点,通过这种训练来锻炼自己归纳提出观点的能力。


语料积累:


💡有人在生活中寻找记忆里的“二舅”,也有人在评论区消费“二舅”。有人起底“二舅”,质疑视频里的“二舅”并不存在,是创作者编织的谎言;有人质疑视频效果,认为别人的“二舅”治不好我们的精神内耗;有人说视频创作者在博人眼球。


💡媒介的聚光灯不是太阳,照不亮“二舅”的整体,只能照亮局部......那些未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甚至是臆想的空间。人们凭借自身生活经验,给媒介的聚光灯加上自我的滤镜,投射在“二舅”的形象上,或共鸣、或质疑,滤镜颜色的变化塑造了不同的“二舅”。


💡与其评论、围观“二舅”,不若关注“二舅”背后的社会问题。在视频中,我们能够看到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农村医疗问题、残疾人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二舅”的时代,也拷问着社会。


💡“二舅”没有办法治愈我们,是因为社会中的顽疾无法通过一次媒介事件来抹掉。“二舅”的人生不应当成为一次全民感动,而应当让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认知更加清醒。


新京报评论:《“二舅”的人生不应只是一次全民感动》


这篇评论无论是所选取的角度还是用句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有精力的宝子们可以把全文好好看一下~


💡这是很多普通中国人的缩影。生命中所有的变动,都与这个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动态的,也是鲜活的。与时间的浩浩荡荡相比,在这漫长的一生之中,他们虽然渺小,却也充满着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生命的一种本能。


💡那些看似粗粝、乏善可陈的细节,那些并不宏大的具体生活场景,展现出的是一种并不张扬的生命力。这种绵延的、温暾的生命力,给予二舅以一种质朴的、却又坚韧的力量,应对着来自生活的磨砺。


新京报评论:《“二舅”刷屏,不张扬的生命也很有力量》


这篇评论的用语相对比较诗意化,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文风有针对性的学习(关于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联的表述可以积累一下哦)。


💡机会和平台的缺乏往往消磨掉了年轻人心中的诗意。当我们独自面对城市生活中的那些如潮涌的困惑,我们或许早已忘了当初来到这里的冲动。不是在内卷中竞争那一点稀缺的社会资源,便是在躺平中摆烂。生活一天一天总变得朦胧,阳光一分一分总变得陌生,城市里来来往往的忙碌,总变得空洞。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平凡的,生活中总是带着未能圆满的遗憾和瞬间消逝的精彩。


澎湃新闻评论:《命运如刀,二舅如歌》


💡在内容市场上,不乏讲述苦难的视频,呈现乡村生活,比如做饭、木工、种地、绘画等的视频也有很多,但《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能脱颖而出,是因为这种非虚构的视频将目光对准了平凡人的闪光点,既接地气,亦有关怀。


💡有网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视频是对苦难的轻描淡写,对乡村生活的描摹也过于浪漫抒情。这种看法有其启发意义,提醒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乡村,而不是“掉入温柔乡里”,只看到乡村生活中柔软亲切的细节,而忽视了现实质地坚硬的那一部分。


中青评论:《“二舅”全网刷屏:与其精神内耗,不如用力生活》


对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呈现和点评也可以作为一种论据,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全面。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喜欢或者不喜欢二舅的视频都不是问题。但是,理性探讨的前提应该是凝聚共识、相互理解,而不是各说各的、鸡同鸭讲。当争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时,难以避免的结果就是走向极化,形成撕裂和对立的态势。


💡如今,任何人物或话题在互联网上成为焦点后,都免不了被起哄、质疑和扒皮,鲜有“善终”的结局。结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这样的路径:人物或话题在互联网走红——“吃瓜群众”网络围观——各种反转开始出现——话题遭遇反噬——各方互撕甚至拉黑——社会撕裂加剧。


💡围观和发声是每个人的权利,但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罔顾基本的共情共识,把个人观点、道德审判、情绪发泄当作正义之声的偏执。任何讨论一旦走向极端,就很难看到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最终不仅提供不了有建设性价值的思考,还会造成毫无必要的紧张和对立。


澎湃新闻评论:《二舅认真地活了半生,不是为了撕裂舆论场》


路径的描述可以积累起来了~谁说不百搭我揍谁!


💡极其厌恶舆论场上因为“二舅”这个符号形成的撕裂和对立,让一个“私人故事”成为一个表现价值观优越感、争夺阐释权的“斗争符号”。


💡这个故事版本中,二舅本就是一个被人叙述、被人拍摄、被人添加旁白的沉默者。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具体的二舅,但当成为视频故事的人物、并产生刷屏传播后,就成了一个有着意义结构的“艺术原型”:有着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是某种“具体的一般”,既有深刻的个性,又反映了某种“深层的社会结构”。


💡就像哲学家们说的,人类的悲欢很多时候并不相通,多数时候看法并不一样。“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如何一起生存,形成一种‘健康的不同意’”。


💡就像尼采在《道德谱系学》中所说:“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是会完整得多。”


吐槽青年博士:《对二舅不能只允许一种阐释,尊重异识》


这两篇评论中关于舆论的撕裂、共识和异识的阐释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大家积累下来真的可以做万能句子使用啊!


04

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


可应用话题:民族主义、爱国热情、追责与问责


语料积累:


💡长期以来,国人对任何与日本军国主义沾边的事情,都极其敏感,因为这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是对抗日先烈的亵渎,也是对国民尊严的羞辱。在南京玄奘寺祈福,原本无可厚非,但祈福的前提是寄托个体美好心愿,而不是在民族的伤口上插刀。


💡虽然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看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当下的处境,以及未来前进的方向。对于任何形式的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对于任何替军国主义“招魂”的行为,我们都必须保持警惕和“零容忍”,也必须对相关责任人从严查处。


中青评论:《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谁在给军国主义“招魂”?》


💡侵华日军犯下了怎样的暴行,南京曾遭受了怎样的苦难,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晓的事,它是历史常识,更是民族记忆。它事关最深切的民族情感,容不得半点亵渎。也正因此,这件事情显然不是“予以纠正”,就可以画上句号的。


澎湃新闻评论:《“南京寺庙供奉日本战犯”刺痛国人,必须一查到底》



专题二:暴力事件


01

酒吧拖拽事件/女子被掐晕/雨衣男入室强暴


可应用话题:社会暴力与亲密关系、受害者有罪论、妇女保护


事件概述:

事件一:日前,郑州“男子卫生间隔间拖拽女生”事件引舆论广泛关注。网传29秒的监控视频显示,7月16日晚11时40分许,一名年轻女子挣脱一名手臂有文身的男子后,从卫生间隔间跑了出来。白衣男子紧跟其后,拽掉女子外衣后,又抓着她的头发拖进隔间内。


事件二:日前,有网民发视频称龙泉驿万达广场内一女子被掐死。商场工作人员称,双方系情侣吵架,掐死人是谣传。警方称,这名女子事后报警称被朋友掐晕,目前正在调查中。


事件三:山东莱阳,雨衣男蹲守在前期住所楼道,在其回家时将其强行拖拽进室内并实施强暴。


播播点拨:

这三个事件本质上有相似点:女性、疑似亲密关系、暴力行为评论的论点除了可以借鉴传统的暴力行为之外,也可以围绕亲密关系与犯罪、女性保护等问题展开。


当然,大家也可以围绕该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的内容展开,如媒体报道的用词、对于事件本身的披露等。


语料积累:


💡画面中女子的奋力挣扎和男子无视周围人的暴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也给观看者带来情感冲击。


💡从之前发生的唐山打人案也好,到最近发生的“雨衣男”暴力拖拽母女事件,再到此次“男子卫生间隔间拖拽女生”事件,这些社会事件一次次凝聚着社会对反暴力的共识。不为施暴者找任何“可以动手、动手又如何”的借口,也应该成为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舆论合力形成的道德谴责,虽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以传递社会对暴力零容忍的态度。


新京报评论:《男子酒吧卫生间拖拽女生,对施暴者必须零容忍》


💡亲密关系绝对不是暴力的遮羞布,这是社会常识,也是公众应有的行为底线


💡如此言论,不仅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也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用自己的偏见给一个群体贴上标签,将过错归因于受害者。如果不纠正这种认知谬误,难免会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也不利于在全社会弘扬正气。


新京报评论:《餐馆“拍黄瓜”被罚5000元,到底冤不冤》


💡情侣吵架”和把女性掐至晕厥,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事。如此定性的话,似乎有点“大事化小”,劝围观者退散的意味,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联想......这很耐人寻味,事件如何定性,似乎不在“行为”而在“关系”。如果是情侣,就可以适用另一套“法律标准”么?


💡这个逻辑是荒唐的。伤害一个路人,都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但伤害伴侣,却可能被降格处理。这么一推导,女朋友/男朋友的法律人格,是低于一个“人”的。那一场恋爱的成本未免也太高了,还要付出失去部分人身权利的代价。


💡但正因为存在难点,每一起涉及亲密关系的案件才更应该被严肃对待,尤其是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更应该以法律为准绳,从行为性质本身作出认定。


光明论:《“情侣”身份不是人身伤害的挡箭牌》


💡无数个案说明,很多针对女性的暴力都是起始于婚恋与家庭之中,男方以婚恋纠纷为借口的纠缠、骚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惩戒,很可能进一步升级为严重的违法犯罪。


光明论:《蹲守楼道拖拽母女入屋施暴,必须严惩不贷》


💡事实上,在之前不少个案中,男方以婚恋纠纷为借口,反复纠缠、骚扰,乃至升级为持械入室、强奸、杀人,矛盾一步步升级的重要原因在于,起初烈度较小的暴力、骚扰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惩罚,给了歹徒行凶、施暴的胆量。所以,对于针对女性的暴力违法,从一开始就绝不能姑息。


💡女性,从生理上说,是弱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力侵害,往往难以自我保护,所以更需要用严格的法律来搭建女性的安全感,让潜在的施暴者知道一时的暴力得逞,必然招致法律的严惩,而不是以“感情纠纷”“清官难断家务事”来高举轻打。


澎湃新闻评论:《“雨衣男”被拘,请用严刑重罚打捞女性安全感》


02

唐山打人事件


可应用话题:社会暴力、地方强权、女性保护、网络暴力、舆论失焦


播播点拨:

从事件本身出发,大家可以思考的点有:地头蛇为何如此嚣张?背后是否有“勾结”?相关部门是否需要问责?事件处理的推进如何?牵扯出来的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又当如何?


从事件引发的舆论出发,我们一方面可以讨论舆论的力量与非理性:首先,舆论的关注和发声使得事件受到了关注,并推动了相关部门更快的采取措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仍然有一些“受害者有害论”的荒谬言论甚嚣尘上。不仅如此,我们也要注意到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中存在的舆论失焦的现象和与之相关的网络暴力,如在此次事件中对烧烤店老板、对围观群众的暴力等。


此外,我们也可以脱离出事件本身,对公众的愤怒、情绪等进行分析,不仅如此,从女性保护的角度进行评论以及“此次事件是否应当聚焦于女性”等也是值得写的角度~


语料积累:


💡愤怒就愤怒,是一种“目睹罪恶后感同身受义愤填膺”的正义本能,一种瞬时的道德激情......是的,愤怒往往是瞬时、未经深思熟虑的,正因为未经深思,当我们冷静下来后,还是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避免那种廉价且悖离道义、走向正义反面的愤怒。


💡某个舆论爆炸性个案,绝非偶然,必然是无数个问题在生态化中蓄积而成,如慢性炎症化脓成瘤。可想而知,嫌犯的那种嚣张,公然调戏的霸道,群殴的毫无忌惮,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是多少日常之恶积累出来的,是多少“没有新闻价值”的罪恶叠加起来的。无数没有引起新闻关注的恶,治理生态的恶化,恶人无法无天无所顾忌,于是以“大新闻”的方式现形。


💡这种愤怒是人之为人感同身受之怒,是社会的道德肌体被侵害后集体防卫之怒,是生而为人的纯净道德感官没有被厚黑的处世哲学所泯灭、心存悲悯之怒。


💡场景、起因和暴力,显然都是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就是对女性的犯罪。女性更感同身受,日常受骚扰霸凌的记忆被唤起,这不是人之常情吗?回避这种群体的受害身份想象,想用宏大的概念掩盖性别问题,甚至将愤怒之刃反指向不安的女性身上,丑化“女权”,迁怒维护女性权益的人,转移焦点偷换议题,非常猥琐。


💡愤怒不能脱焦失焦,须围绕着让事实水落石出、让作恶者得到严惩、让真相层层剥笋剔肉见骨去愤怒,用“不窥全貌不挖到底绝不罢休”的愤怒牙齿,去揭开一起恶劣群殴案背后的地方生态:这些人渣是怎么滋生出来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治理,谁在纵容,谁助长了它们的无法无天,一个都不放过。


吐槽青年博士:《唐山打人案,我们需要怎样的愤怒》


是让人想全文摘抄的评论55555~


💡此时此刻,对打人案件本身的调查无疑仍是当务之急,明确受害人的伤情,不仅能回应公众日益强烈的担忧,也能让警方和检方更方便地开展工作,直取要害,让犯罪嫌疑人付出代价。而在本案之外,对非法拘禁、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线索的调查,则能以案带案,织起一张天罗地网,确保作恶多端的犯罪嫌疑人受到应得惩罚,防止他们使出“断尾求生”的伎俩。


中青评论:《是谁就逮谁,对唐山打人案“一查到底”》


💡这一耐人寻味的现象,深刻反映出了网络舆论的“两极性”。常年在网上“冲浪”的人,对此类现象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许多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中,都上演过相仿的戏码——前一天还被网友“捧到天上”的公众人物,第二天就可能因为一句发言,被千万只脚“踩到土里”。新闻当事人因为铺天盖地的网暴轻生逝世,然而事发之后,人人都在谴责网暴,为数众多的加害者就像从来不曾存在一般。


在这些案例中,网络舆论不仅相当“善变”,还显得十分“健忘”。对此,有人将这种听风就是雨、非此即彼、动辄走向极端的思维方式形容为“二极管”。然而,仔细分析起来,网络舆论之所以频频出现“反转”,却未必是因为网民善变。很多时候,在舆论“反转”前后集中发声的并非同一批人,舆论的变化与其说是网民观点变了,不如说是一种观点的势头压过了另一种,使得另一方不敢发声,形成了“沉默的螺旋”。


中青评论:《唐山烧烤店老板娘遭网暴,为何总有人失焦跑偏?》


💡无论如何,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善不能向恶妥协。如果说安全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底线,那么人们在遭到侵害时,行使防卫权利就是底线中的底线。向一切暴力侵害行为作斗争,必须充分保障人们的这种权利,让受害者不再孤立无援。对于直接掌握法律公器的执法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第一时间揪出惩办恶势力。


中青评论:《查清唐山打人事件,决不向恶势力妥协》


💡我想说,互联网上的视角离奇多样,而且它们会得到各种情绪和基础态度的呼应,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而且往往能带出一定的节奏。但是上述对比根本经不起推敲。


💡现在舆论要求重判陈继志等人的呼声极高,对他们的从重判决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为了平民愤而突破法律规定的框架,反而倒更像是处理此案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都愤怒于唐山那天夜里发生的恶性打人事件,痛恨社会上存在的任何黑恶势力,支持对那些势力“保护伞”的追查,但我们同时要清楚,确实有一些力量试图利用、劫持我们的正义感,我们保持清醒和对信息的识别力至关重要。


胡锡进观察:《"唐山打人案,说一句部分网友不爱听的话"》


03

余秀华曝被家暴


可应用话题:公众人物、隐私边界、家暴、网络围观、猎奇心理、奇观


事件概述:

日前,诗人余秀华在微博发文称自己遭小14岁的伴侣杨某家暴,后来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称,她害怕杨某天亮来找她,并声称“我要出去躲躲,不出去的话会被打死。”



播播点拨:

当我们需要对一个热点事件进行评论时,不妨采用“对比立意”法,也就是通过拿该事件与其他类似事件进行对比,发现其特殊性,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立意的角度。


以余秀华被家暴一事为例,相较于普通的家暴事件,这件事情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当事人是公众人物、当事人通过直播自述的方式进行披露。从这两点出发,我们既可以从“公众人物”入手,讨论公众人物的隐私边界、影响力、网友对公众人物隐私的窥私欲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从“直播自述”的方式出发,讨论是否存在博眼球、围观、表演等因素在(当然,对这些的讨论都无法忽略家暴的事实)。


更近一步的,我们也可以讨论媒介问题,如传播形式对于个体边界感的影响、传播工具的易得性对于维权的影响等问题。


语料积累:


💡一个书写爱情的诗人,没有拥有令人艳羡的爱情,这并不可笑,也不是供人闲聊的谈资。必须得说明的是,任何一场不被看好的爱情,或者不被祝福的婚姻,从来都不是家暴的理由,更不是遭遇家暴后被冷嘲热讽的原因。


💡无论是余秀华义无反顾地奔向曾经相爱的男友,还是自述被家暴的遭遇,都应该得到正视。每个人都拥有享受爱情、婚姻的权利,同样拥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不被家暴的权利。


💡家暴并不是一个私人话题,对当事人的嘲讽更不是一种私人情绪,尤其是当其出现在公共讨论的空间时,无疑将对当事人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种嘲讽与看热闹的心态,不仅仅是对余秀华的伤害,更是对家暴的纵容。


💡每一个勇敢追求爱的人,都应该被尊重;每一次家暴的行为,都需要被严肃制止。余秀华疑似被家暴风波中,跳出个体悲剧遭遇,关注保障被家暴者的群体权益,或许才是更高的价值所在,而不应该用冷嘲热讽遮蔽了事件的本质。


新京报评论:《控诉家暴的余秀华,不该被冷嘲热讽》


💡在涉及家暴这类原则性问题上,更是没有模糊处理的余地。动手了就是动手了,任何理由都无法为暴力行为开脱,包括以爱之名的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槠策所谓“把一个爱她的人逼着动手打人”的说辞,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在这种逻辑框架下,施暴者往往摆出无奈和委屈的姿态,通过不断诉说受害人的“过错”,人为制造其“有错在先”“应该被打”的幻象,从而为自己的暴力行为辩解。


💡“家暴就是家暴,还把理由说得这么清新脱俗。”在所谓的深情人设背后,本质上是令人窒息的暴力阴霾。如果余秀华被家暴的情况属实,那么不管多么充满“爱意”的辩解,都遮蔽不了施暴者触犯法律的事实。


💡关注余秀华疑似遭遇家暴事件,我们不能仅限于“吃瓜”。那些以爱之名的伤害,应当被依法严惩;那些“施暴有理”的谎言,应当被有力戳穿;那些陷于困顿、迷茫之中的受害者,也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


中青评论:《余秀华控诉伴侣家暴,舆论不只“吃瓜”》


💡被动也好,主动也好,余秀华和杨槠策的隐私,大部分都是他们主动透露出来的。网友日常碎片化的观看,发生热点事件时的集体围观,当事人与粉丝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双向即时互动,社交媒体改变了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播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重了人的展示欲望,如果这欲望当中掺杂了隐秘的利益诉求之后,会愈加有“万花筒”般的光怪陆离。


💡但无论怎样,这样一个被曝光于公众面前的婚姻,其悲剧性在逐渐淹没此前的浪漫色彩,当这个故事的戏剧冲突被使用完,回归平凡与平淡,或是唯一结局。


澎湃新闻评论:《余秀华被家暴,“直播”消灭爱情童话》



专题三:隐私保护


01

WPS锁死用户文档


可应用话题:隐私泄露、隐私边界、用户体验、知情同意、技术伦理


事件概述:

7月11日,“WPS被曝会删除用户本地文件”词条冲上微博热搜。根据媒体报道,一名网友称自己利用WPS写作编辑的一百多万字小说,被WPS以“文件含有违禁内容,禁止访问”的理由进行封锁,完全打不开。


语料积累:


💡此事的核心在于:WPS到底有没有权限,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有权限查看用户的文档内容?如果审核判定存在敏感词违规,是否有权自作主张上锁处理?我们存在手机、电脑里的文件,还安全吗?


💡像WPS这样活跃用户上亿的主流办公软件,在隐私保护和用户体验上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包括让用户开通云服务同步上传功能,要建立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如果缺少隐私边界,最终只会砸自己的招牌和口碑。


澎湃新闻评论:《WPS有没有偷看我们的文档?这必须讲清楚!》


💡即便如此,事件依然让人后怕,这意味着每位用户上传至云端的文档,都处在一种无时无刻的审查之中(而且还存在误判),一旦作出不利判决,用户连编辑的权利都失去了。


💡这次事件之所以招致汹汹舆论,大概也在于WPS“伤害”了某种文化传统,戳到了人们对文字的特殊情结......文字如同最后一道防线,它是人们委婉心曲、随心任性的点滴记录。但现如今人们却被告知,即便是最隐秘的角落,在软件系统的检测之下,人们将没有秘密。


光明网:《WPS锁死用户文档,戳到了什么》


02

超星学习通被曝用户数据泄露


可应用话题:数据泄露、数据安全、隐私、数据时代、数据贩卖


事件概述:

6月21日,话题#学习通数据库疑发生信息泄露#冲上微博热搜第一。相关爆料信息显示,大学生学习软件“超星学习通”疑似出现数据库泄露,被公开售卖的数据里包括学校/组织名、姓名、手机号、学号/工号、性别、邮箱、密码等个人隐私。泄露数据高达1亿7273万条,且在境外平台被公开售卖。


语料积累: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尤其是在学习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头部公司,既要不断提高用户信息保护能力,也要审慎控制自己向用户索取信息的“手”。


💡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着权力。对平台来说,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当然有助于为其运营和发展“赋能”。在这个数据推荐算法大行其道的时代,掌握相关个人信息,意味着广告的精准投放,意味着用户心理的精准揣度,更是平台抬高身价、用于营利的筹码。而用户在互联网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有可能被平台收集并使用。


💡说到底,保护用户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的最妥善的方法,就是不收集、不占有非必要的用户信息,以谦抑态度对待用户信息。


光明论:《1.7亿条学生个人信息遭泄露?学习通要解释的还有很多》


💡按照“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涉事App的信息安全保障责任不容推脱。如果是内部人员有意给不法者打开“方便之门”,就应当依法追究违法主体的民事责任,严肃处置涉事App的“守门”失责问题。


💡根据以往用户信息泄露事件的报道,盗用、滥用用户个人信息,已然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规模较大的灰黑产业链。对信息贩卖者来说,售卖他人信息似乎成为一种成本低而收益高的“好生意”。一方面,这些分门别类,包含姓名、年龄、电话、身份证号等内容的信息颇具“商业价值”,能够成为某些商家“精准营销”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行动的隐蔽性,信息贩卖者更容易避开监管部门的打击,违法成本较低。


中青评论:《1.7亿条学生信息泄露?一句“理论上不会”说不过去》


03

智能音箱拍摄隐私视频


可应用话题:智能家电与隐私保护


事件概述:

7月1日,辽宁本溪的羊女士在民宿房间里玩智能音箱时发现,上方的摄像头拍到很多住客的隐私视频。羊女士表示,这个智能音箱有看护模式,捕捉到了六七段自己和朋友在房间内走动的视频,下面还有很多陌生人的隐私视频。


语料积累:


这可能就是信息时代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智能家电的广泛应用,确实给居家、酒店等生活场景带来了便捷,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一系列风险。


智能家电的隐私保护,当然不只是百度一家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相关法律部门、行业协会和消保机构一起来定规则、明边界。无论如何,新一代智能产品绝不能成为泄露隐私的新一代隐患。


澎湃新闻评论:《小度小度,你能保护我的隐私吗?》


播播点拨:

这三个事件都属于互联网时代下的隐私泄露事件,只不过性质有所不同:WPS对于用户文档的处理更倾向于我们常规意义上的隐私泄露事件,其背后反映的是商业利益推动下对于用户数据的“越轨使用”;


而超星学习通的用户数据泄露,则因为主体是“学生”,而超星学习通某种程度上又属于“垄断性的”“校方要求使用的”软件,因此在APP使用和数据授权方面用户更多地处于一种“被要求”“必须如此”的地位。这也启示我们在对隐私相关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要考虑到主体和侵权情况的特殊性。


至于智能音箱的隐私侵犯则更加隐蔽,更多地涉及到“权利让渡”“科技的双面性”等问题。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怎么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围绕一个事件也可以发散出很多不一样的观点,而这一过程恰恰能够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解决大家立意难的问题!


当然,如果能够好好积累语料,那你的评论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关于新闻评论,你还有需要播播哪些干货投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你主动我们就会有故事!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往期精彩推送⬇️

拥有叶生/十月同款大脑,考研初试是不是可以400+?

8月才开始认真准备考研,我还有戏吗?

组团去台湾吃山西刀削面?传播与地图的新耦合

说真的,我不想考了……

每年必考的媒介融合,用上案例才更能拿高分

82岁佩洛西与14亿中国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全面战争”

要我说,《浪姐3》、王心凌也救不了“她综艺”

官宣!18所院校明确首次招生,另37所也可能有捡漏机会

中新史重要事件大盘点!我看是谁还说背不下中新史?

承认吧,二舅怎么可能治得好你的精神内耗!

请你别踩背书雷区!这块“记忆面包”送给你

还不会读期刊论文?这份保姆级论文阅读教程请你必须收下!

大纲突变、首招生、参考书更新,暑期择校新指南~

导师们首度“公开”高分答题思路,这波看到的人赢麻了!

余秀华直播被家暴,社交媒体何以成为家事工具

又又又变!华科大纲大变!其他学校可能也...

不起眼的实务名解,去年竟然有三十所院校都考过?

一个关于传播学的超高频考点,速收藏!

复习备考的第N天,我好像被考研绑架了。

「新闻大学」最新特刊!彭兰、喻国明等给你划了一道“元宇宙”送分题!

爷青回!时隔6年发新歌!谁能不爱周杰伦?

13个热点专题,63篇精选论文,打包免费送!

从主流媒体上百篇新闻评论中,我挖出了这些语料“精华”

『盘点』今年新传周年事件清单!很有可能考

给你们整了172条新闻评论语料,十分建议收藏

实务130+的经验和技巧,都在这里了!

上半年7个学界热点,50篇精选论文,打包免费送!

万能新闻评论写作思维、高分句式!不会写的快来!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