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偶思7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点击上方~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加入微信公众号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公众号主人简介】(点击左侧链接“公众号主人简介”即可浏览)
作者:姜修亮
上个世纪70年的中国代充满争议和传奇,对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
宏观世界史告诉我们: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长期处于通货紧缩局面日益严重,给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造成了很不乐观的冲击。由于制度的阻碍,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的“良策”遭遇瓶颈。经济学家凯文斯的主流主张遭遇到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冲击,沦为二流的地位。新兴学者否定国家干预,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旨狂热的批评凯恩斯主义。世界的经济形式像钟摆一样从极左滑向了极右。
尽管是极端化的措施,但是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国家的矛盾得到缓解,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国家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突破和进展。
此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方兴未艾。不同形式的南南合作推动和维护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权改善。这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加速萌芽和形成。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版图重新调整,第三世界的分子心怀己见分家的分家,合并和合并,变心的变心。
这个历史时期,我们的苏联老大哥开始实施集约化政策,同样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着力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借石油危机大捞一把的苏联,忽视了重视科技的重要性,此次获益掩盖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弊端。市场社会主义的理念并没有在官方达成一致,甚至有鄙视之意。这种情况导致实实在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苏联的进步停滞了。
70年代的中国,毛泽东意识到“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大或小的开始调整政策。在毛的支持下,周恩来领导了批判极左思潮和切实落实党的经济政策,还有后来大家熟知的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当时,落实《农业发展六条》,面向世界研究金融,研究银行的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要清晰的认识到文革虽然影响巨大,但是中国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走出国门,去接纳世界(甚至是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老百姓的餐桌上就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必须搞上去,阶级斗争已不是我们需要的鸡血了。改革开放才是这个古老国家的新长征,新希望。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怎么办?走出去,引进来。在今天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政策,只不过我们今天已经从以”引进来“为主转为”走出去“为主了。
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看,苏联改革的衰败,不仅消弱了改革进取的动力,还导致后遗症越来越严重。同时西方的价值观渗透,西化,分化的思潮又让一部分不坚定者走到了改革的对立面。这为以后的亡党亡国买下了伏笔。
而中国则相反。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让老百姓尝到了经济衰退的恶果。疼定思痛。国人需要一轮新的开始,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时髦话了,过上好日子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引领我们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纵观世界风云,70年代给予世人的有衰落和停滞,有解放和复兴。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自负走向改革,从束缚走向解放,从保守走向与时俱进,那失去的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康,失去的将是历史的记忆。
【加入微信公众号:zerenheshiming 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点击下列标题链接,阅读推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