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去掉头衔和荣誉你的言行还受待见吗
每每听名家报告,开篇之语大多是主持人对主讲做简介:什么这个头衔那个荣誉的,以引起听众对主讲和主题的兴趣,以期待良好的首印效应。听众之所以能被调起胃口是因其内心也对荣誉、头衔之向往。即使没直接作用,也可以在酒场上吹牛使用。以听过某人的讲座为荣,以认识(其实就是合个影,握个手)来抬高自己。试想,某专家若不介绍自己拥有哪些职务和荣誉,只管去讲观点,讲真理,开启民智,引领潮流,那下面的听众还有多少能买账,还想继续听下去?听众也好观众也好来听报告到底图什么?图名气声誉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无?还是图探索世界追求真理?从之可见,人们的内心到底靠什么来支撑,靠什么来过活?靠虚无?我想做报告的专家如果不把这些头衔、荣誉一股脑的倒给大家,心里也是没底的。如果不倒出去,还那么硬朗的和大家互动交流,才不是装腔作势之辈,才不是跑江湖的。如果是这样,我给他点赞。如果做不到,台上讲的起劲,下面呼应的高兴,这算不算在互相欺骗,麻木不仁?
前几日,日本学者获得诺奖的报道,不知会不会触动阅者的神经。当人家的科研人员在奋进有为的时候,我们还在为能否买得起房子担惊受怕。我们奋斗的是名利,人家奋斗的是真理。这个差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示。
中国是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国度。即使当和尚尼姑也得论资排辈,评评职称,是哪级哪级。各个行业的高处不是专业技术岗,都是综合管理岗。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希望多一些客观,少一些主观。不可以以一己之利,损大家之所得。现实中的生活困苦多源于此。在诺奖的报告中,有一篇说到得诺奖是不需要填表格,自吹自擂的。讲究的是学术的自由和被大众认可。
一篇文章,若不告诉你是莫言的作品。你看后还能肃然起敬,伸大拇指?如果你做到了客观公正的来评判这篇文章,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评价,这就是坚持公理,心存公正之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若知道该文是由莫言所写,看的都不看,一味点赞,全盘接受或否定。那你心中看重的不是莫言对文学艺术的魅力展示,而是一味顶礼膜拜权威人士。若持这种心态,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态,则该遭到公理的谴责。尽管我们的心理构建基于传统中卑躬屈膝因子影响较深,但也没有挣脱自己的被束缚的境地。建议你跳出来,做一颗坚持公理,追求真理的种子。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是在人人奴化的过程中不再进步或被阻止进步的,我们能否挣脱出“人治”的圈圈?去推重“法治”“公治”,这才是一条光明大道,走这条路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国人心中的不快才会被明灯释然。
在政治学中有许多不解的难题。比如,精英的理念很难在大众中推行,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如何划分。为什么无解?我想是因为治国理政者心中没有坚持“公理”,多数情况下只是遵从“私念”。比如,公事私办,私事公办。
关于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分轻重。经常听闻某些人在聊天时,说自己见过某高人贵人,以认识接触某人为荣,此举都是借别人抬高自己,就像写作中大篇幅引用名言名段。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面之缘。若某名人是你的同事,也许你不会提起;若不是,提也没用。因为你的“外交活动”只是逢场作戏,属于无效社交,你们不是一个圈子里的。怎么办?让自己变成自己的贵人,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背景。你若花开,蝴蝶自来。这种注重内在提升的品质,不仅个人得具备,整个社会也应该迅速形成风气。只有内心提升,才不会崇洋,只有自己强大,才不会媚外。像朝鲜、菲律宾那样只说几句硬话,骂骂奥巴马是妓女的后代,顶多算是过过嘴瘾,出出气。而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会因此而提升。算是国际外交上演的一幕小丑之剧。
踏踏实实做事,做公事,为公理;老老实实做人,做公民,为公众。这才是个体成才之根本,国家有望之起始。倘若大家整日沉迷于获取职位、荣誉之中,则害人害己。此念想一旦生根发芽,则会殃及周围人。请君慎重!
在公理、真理、规律面前,人人都是渺小不足道的。做人做事都需按规律办事。若想撇开规律,把自己的私念、私欲凌驾到规律之上。就像吃鱼光想吃鱼肉不想挑刺,做生意只想挣钱不想赔钱,那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谁能在开讲之前抛弃荣誉、职位,把自己清空、归零,谁就能真正的引领和影响人们从无知走向有智,从愚昧走向科学,这才是希望的种子,有钱途的新事物。而现实中,很多受众却需要这种虚无的社会给予低下的“私念”做为一辈子享用的聚宝盆。那这个社会是不是需要一位导师,给民智以自此开启,给社会重建新秩序。
还有一种怪现象,很多媒体介绍某名人的时候,常以该人获得什么为重点,对其付出和奉献轻描淡写,这是导向的错误,是过失,得负社会责任的。混响了付出和所得关系,不可取。
你是不是还在垂涎于某职位和荣誉,还是醉心于自己的职位和称号。你没有在此基础上放下自己,为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起航。用不断追求真理替代对“权势”“私欲”的迷信和信仰。
【加入微信公众号:zerenheshiming 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点击下列标题链接,阅读推荐作品】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