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修亮|孩子很努力成绩却平淡的真实原因

2016-10-14 作者:姜修亮 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

高考(中考)是选拔性考试,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根据高校的要求结合高中的学习标准把学生给区分开,选拔一批,淘汰一批。所以,高考试题尤其是全国卷一定得有明显的区分度。这个区分度不是一味靠出难题、偏题、怪题来实现。恰恰相反,而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来实现。这个考察,是专家学者通过出题考学生的软肋,考学生的思维弱点和素养不足来实现高考的重要功能。

简单的说,高考一定是考大家不会的,不懂的,不明白的,似是而非的,侥幸过关的问题。谁的缺失越多,不足越多,那跳入试题(思维)陷阱的机会就越多,分数自然高不了。其中,高考(中考)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要具备认真、细心等优秀品质,大量的试题训练的落脚点除了一点点的知识,重点在后者。如果孩子不具备或者不足,那课本背的再熟练,试题做的再多也没用,甚至成绩还下滑。


很多孩子在平时的训练中,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仅仅是把试题做完,做完就没有下文了。也不批改,也不纠正,也不反思,更不问老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学习。因为做试题的重要功能是查找不足,如果不参照答案查找出问题,那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这里面就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我用一段话来解释:如果老师布置了100道题,你只做了30道,那学生是漠视了老师的要求;如果学生做完了100道试题,那学生视老师的要求为命令;如果学生做了120道题,那学生才是真正为自己学习。如果做完了再批阅、反思那就更好了。如果做不到这些基本的学习环节,那就是无效学习,就是低品质的勤奋者。这样的学生很多时候也很勤奋,表现在填写学案,抄课文等,看起来很勤奋,实际上没有多大效果。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把重难点问题放到课堂的黄金时间来解决,绝不会让学生自学或者课后挑灯自学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聚精会神的抓紧课堂时间打好这场硬仗。


在上课时,教师会不断的提供讲解的信息或者提出问题或者进行引导。面对容量大和形式多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越来越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认为是听力后者是理解力。通俗点就是听懂老师讲的话,能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如果感觉跟不上,能力不较弱,也得抓住这个机会逐渐培养起来,实现从弱到强的跨越。

教师在上课时就像信号发射台一样会不断的发出信息,学生的脑袋就像是接收器。教师发出同样的信息,这对每个同学都是公平的,但是学生脑袋(这个接收器)的状态确实不同。有的同学对信息的接受及时、准确、完整,有的同学对于信息接收的滞后、缺失、误解;有的同学的接收器还处于休眠状态,没打开,更谈不上什么接受信号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这个话题与学生的注意力、心里因素等有关系(暂不详解)。


最核心的还得做好笔记。这是衡量学生上课质量好不好的核心指标之一。做好笔记属于动手的环节,但是,这个外显的环节需要学生首先要动心、动脑才会实现。而这“动心、动脑、动手”的协调发力是需要早期培养和后期良好坚持和训练的。每次高考(中考)后,媒体也好网络也好炒作《状元笔记》兜售价格不菲。很多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买回去像宝贝一样供养者。殊不知,状元的不同在于记录笔记的过程,而不在于吃别人剩下的。很多家长迷信《状元笔记》等所谓的“高档复习资料”妄图做到原题和相似的题目,这种想法是极端低下和搞笑的。

课堂笔记,是课后复习最重要的复习资料。里面有问题、有作业、有疑难、有思考、有困惑。简单的说:上课记好笔记,课后落实笔记。那这笔记怎么记?有什么方法吗?一句话:不会的就记,不懂得就记,感觉有意义的就记。就是这件事就够学生忙活的了,当然这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核心工作。因为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不断发布信息,这个信息量足以让学生吃饱喝足,考上任何大学。绝对不需要挑灯夜读,后期加班,或者自己给自己添堵式的买恩多的学习资料,做海量试题。


如果学生一节课上完后很轻松,那未必是一节好课。信息量那么大,学生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一节课45分钟,笔头根本停不下来(尤其是高中)。如果学生一节课很轻松,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快快乐乐的上完一节课,那肯定是思维含量不足的,效果不大。因为,学习的过程不都是那么轻松愉悦的。

平时的老师课堂授课都是一刀切的进行讲解,不是个性化的答疑。对于面上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很多学生的个性化的问题仍然遗留下来了。没有成绩增长趋势和改观。这就需要课后学生勤跑办公室,多和老师交流,多问问题。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没有翻天覆地的成绩。否则就会一潭死水的混到毕业。



很多高中的孩子还在努力着,但是他们上过初中。在各个学段我们都会发现,班级中入学时学习成绩好的,毕业的时候一般都好;入学时成绩差的学生,毕业时大多还是那样。为啥后进生的转化那么难?如果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没啥变化,那学校和老师,以及教育的功能在哪?虽然这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作为成绩也是教育的应有之意。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而只是细枝末节的修补。那根本性的变化是什么?告诉大家: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可科学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在政治学科中,大家都知道做题需要找关键词。这没错,但是这不完整。还需要概括句意或者段意,这才是完整的认识过程。很多同学只懂找关键词就完事了,而忽视了对背景材料的整体把握。这就是思维的缺失。这是其一。这其二,很多学生竟然根据关键词能推理出句子。这就是严重的思维问题。比如,根据“水”“电”“煤”能推理出这是“资源”(专业术语),但是根据“水”“电”“煤”绝对不能推理出“优化资源配置”这个句子。那什么能推理出?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才能推理出“优化资源配置”。等等这些类似的逻辑训练和培养的缺失,是导致目前国人独立思考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


还有,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出现了你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审读一段文字,不少学生不从头开始阅读,而是从中间开始。我问他为什么不从头开始,他说,一开始的信息文字没用。我接着问:你怎么知道没用?学生:回答不出来了,是自己觉得如此。显然,学生犯了任性、主观唯心的错误。这是哲学教育的缺失。对于做题而言,信息没审读之前,谁也不知道哪则信息有用,哪则信息没用。我们需要抱着探索的姿态对待。而学生却不是。他们一上来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自己放到框架里,就没救了。这是探索精神不足和唯心主义表现。很可怕!


学习平面化也是导致学习成就不高原因。啥叫平面化?举个例子:很多勤奋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记录教师讲解的信息,然后把这些内容放到早晚自习或者回家消化。这会直接导致人为的就把学习战线拉长了。其实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学习立体化。在做好笔记的同时,需要有“海绵意识”实现瞬间记忆,不要计较瞬间能记忆多少。可能开始有些吃力,但是总归得经历由弱到强的过程。即使忘记了也无所谓,至少有助于课堂学习的凝心聚力,便于课后复习。

绝对不要搞题海战术,这是最愚笨的做法。其实无论高考还是中考从来都不是官方要求的重中之重,之所以抄到今天这般热闹,原因不在鳌述。我们就聊聊高考(中考)的应对。高考(中考)考得是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绝对不全是考浩如烟海的知识。任何一科的的一张试卷不可能考遍四本厚厚课本的知识量。那考哪些?这得看任课教师的造诣。说到这里,很多教师会说:没有知识,哪来的能力?!举个例子:以前驾考很宽松的时候很多人没学科目一,学都不学,考都不考仍然能安全便捷的把车开好。反过来,如果只学科目一,一天车不上,能开车吗?跟大家透露个秘密:把历年的高考真题做透了、做烂了,应对高考(中考)足以。千万别听信各种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说说记忆和理解。目前的教育现状侧重于学生的记忆,生吞活剥的把知识装进脑子里。其实,侧重点在于理解。而理解这个环节几乎是通过训练大量试题实现的。这个做法把课本上最经典的解读扔掉了。做的题在多,也无法全面解释课本上的经典解读(例题)。这是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做法。知道该怎么办了吧?重新翻开课本,从书的名字,使用说明,单元体系开始,逐字逐词研读,你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还有就是学生把对问题的生活化。零碎化的认识当成是课本专业化的解读。这也是很忌讳的。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货币的职能》一课中有“支付手段”这个专业术语。很多同学把课本的“支付”和生活中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划等号。其实专业的解读:支付职能的特点是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大家看,生活化的认识与专业解读正好反着。原因就在于抛弃课本没有很好的阅读理解。

如何才能从成绩落后到优秀生,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课堂学习与考试要求相一致。这样在孩子品质训练上多了上课的时间,在内容训练上也多了一倍。期待你的探索和研究。


【加入微信公众号:zerenheshiming 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点击下列标题链接,阅读推荐作品】

公众号主人简介

姜修亮:我与法国学者的一席谈

姜修亮:在文化激荡中激浊扬清

姜修亮:我的二胎时代

姜修亮:孩子成绩不好,该怎么办?

姜修亮:不必在意,洒脱一些

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诚信与生存

二两牛肉

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有理想你就年轻

姜修亮|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一)

姜修亮|聊聊林丹 李宗伟 谌龙之间的“三国演义”

姜修亮|人生几何,得准备几个拿得出手的故事

姜修亮|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深度)

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用尿取火对新教育的启发

姜修亮|不做背着很多书的驴子

姜修亮|给篡改者一条生路 给法治该有的空间

姜修亮|在义利两难中选择條荡心灵的尘埃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诚信缺失的诱因是人性的束缚和压制

姜修亮|再也不能这样教,再也不能这样学 (深度)

[家庭教育]谁是特级教师的女儿自杀背后的推手|姜修亮

姜修亮时评:对于“断臂乞丐”岂能拆穿了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