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用例文,学习说明——统编五上《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教学叙事

江苏彭峰 彭文峰会 2024-03-18

 

在上习作课前,我带着同学们学习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这两个部分,主要是同学们自读自悟,自己分享。因为在《太阳》《松鼠》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写说明文,完成了两个片段。因此,他们对这两个部分内容,其实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

习作课一开始,我们回顾了习作四学习的“列提纲”的方法,并且出示了两个提纲样例,进而明确:“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构思整篇文章。”我提醒同学们,这次习作,要继续学习列好提纲。我们老师,也在写文章前列提纲呢。

同学们进行审题后,我问:“说明性文章并不是把事物的特点罗列出来就可以了,还要注意什么呢?”

同学们找到了这三个关键点:“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

 

教材提供了两篇例文,我引导同学们对例文进行两轮学习。

第一轮学习,目的在于把握例文写了哪些内容。

同学们自主学习:默读两篇,边读边思考你了解了什么?我出示第一篇例文,请大家说说:“《鲸》主要写的是什么事物?写了哪些方面?”

我们结合例文,一段段地交流写了什么内容。等每个段落主要内容清楚之后,我出示文章脉络结构图,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篇例文,写了哪些方面呢?同学们一边说,我相机出示:风向袋的作用、风向袋制作方法、风向袋的使用方法。

我必须请同学们明白:《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分别介绍了一种动物、一种事物的制作过程,都是说明文,但是选材角度不同。

这第一轮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轮学习,目的在于读懂编者的批注,从而感受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原文第一自然段如下: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编者批注如是:“近四十吨重”“约十八米长”,用词非常准确。

同学们要清楚的,这个批注透露出两条信息:列数字,让读者具体感受到鲸的庞大;“近”“约”体现了说明性文章的用词准确。

“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学们还找到了几处。

对这一处进行详细指导后,请同学们自己去读批注,思考说明方法的好处。

 

 

同学们朗读这句名言:“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

明白一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要同学们明确自己的习作题目,拟好自己的提纲。

我出示一张表格,表格提供了选材的方向,也可以选择表格中没有列举的事物。大家看着这张表格,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同学们分享,我进行纠正和引导。陈恺睿说自己想写《山海经》,我知道他对此很感兴趣。为了让大家明白可以写哪些,我请他走上讲台,然后请大家向他提问。大家对他提问了很多,我也问,他被问得笑着不知说什么好。哈哈,其实,这是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缘故。我们商量后,觉得《山海经》的介绍,可以介绍书的外形、为什么喜欢《山海经》、阅读《山海经》的乐趣、《山海经》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等等。

这一采访,暴露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对事物感兴趣,但不太清楚写哪些方面。整个采访过程,气氛非常好,同时也给大家一种启示。

接着,我请大家拟好自己的提纲。五分钟后,我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提纲,陈安琪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提纲,大家认为他们的提纲,已经对所要介绍的事物有了较好的把握。大家再分别修改,我巡视指导。

因为完成本篇习作,需要查阅资料,我就请大家双休日完成。

 

      

统编五上、六上第3-4单元教学叙事汇总
感悟围绕中心,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统编六上《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叙事|彭峰
学用“举例子”介绍竹子——统编五上《16太阳》教学叙事
感知文艺性说明文——统编五上《松鼠》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学写文艺性说明文片段——统编五上《松鼠》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学字词、练朗读,促感知——统编二上《八角楼上》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朗读与感悟人物品质相融——统编二上《八角楼上》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修建如此伟大工程,让人惊叹——统编四上《蟋蟀的住宅》教学叙事|彭峰
细读功夫——统编三上《10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叙事|彭峰
观察并写出事物的变化——统编四上《习作3写观察日记》教学叙事|彭峰
统编1-6年级上册1-8单元课文朗读录音|彭文峰会原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