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化参与制度建设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

古村之友汤敏 古村之友 2019-12-02

社会化参与制度建设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我对当前乡村建设的几点担忧和建议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形成了一片高涨的拥护,充分说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与英明。辩证法讲“事物的两面性和矛盾统一”,把事物的正面和反面有效统一起来,不但不是相互消减,反倒是相互加持。我国有个寓言故事“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座上客”,意思是提前告知预警是一个令人烦的事,尽管他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损失。我把这些年在乡村的跨界观察和实践中,感知到的现象和问题,以及提出这套不成熟的社会化参与机制的建设,抛砖引玉供更多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


担忧一:行政化太强、社会化太弱,导致千村一面、生命力不强,造成新乡村先天发育不良


乡村之美在于其自下而上呈现出的多样化魅力,以及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所形成的历史厚度,尽管以当前物质经济的评价标准处于劣势,需要输血,但一旦乡村身体康健复苏,其最大的吸引力依旧是自身焕发出自下而上的独特魅力。


但当前乡村就好比一个心脏功能出了问题的老人,一进入医院,原本用一剂中药康体即可,却把搭桥、支架等一系列手术都用上,确保高投入全保障。昨晚心脏手术发现老人脸上皱纹太多,还强行以美和时尚的名义将老人们都按某一种网红老人的模样,给全面拉皮了。医治病人又过度医疗,医疗乡村同样有过度的可能。


行政化与社会化是一对需要平衡的力量,行政化强调规模、速度、干预,过度行政化是千村一面的主要原因,领导们会说“我们请了最好的专家,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办法,充分挖掘各地特色”,一个专家团队在面对一口气完成300个村的设计,这已经不是他主观上想“因地制宜就能因地制宜”,因为任何精英的个体智慧也无法与群众集体智慧相提并论,我想毛主席给我们指出的这个伟大发现是毋容置疑,要充分相信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集体智慧,这里蕴含了无穷的战斗力。


而社会化强调的是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在参与过程形成积极性,获得劳动成就的快乐,贡献智慧与责任,并以生命的长度来呵护和打磨这个毛坯,最终变成可以自生长,无愧祖宗、无愧土地、得以传世的心血之作。而当下的乡村建设,社会参与式设计几乎为零,这是可怕的,甚至是犯罪的,因为打一开初社会被隔离在外,他终不能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自豪和精神,那就终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家园,是一个残次品,是一个先天就缺乏社会参与设计的不良作品,这将是无法挽回的悲哀。


我相信大家看到那些还存在精神魅力的古村,这份魅力的来源正是他的社会化参与中形成的同心协力,形成的万众一心,形成的群策群力,这与花钱多少、用时多快无关,与多少颗心一起为他祝福、为他加持相关。


担忧二:公共资金资源浪费低效,给贫困群众形成不良印象甚至敌对情绪,造成干群无法同心协力


老百姓过日子的最大智慧是“勤俭持家、俭以养德”,腐败是政治问题,更具隐蔽性的浪费低效既是德行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一个贫困到每个农户的年收入不足3000-4000元,却要建设一处耗资300万的文化礼堂,并且一干就是数百个覆盖,如果这事是老百姓的儿子干的,不把这败家子的腿给打断就怪了。


这样的行为,老百姓良善过度一点,不闻不问不关心就已经很仁至义尽了,稍微正常点的,一定会揣测这里头有贪腐,有工程裙带,没有私利怎么会做这么缺心眼的事呢。这样的帮助恐怕不但不能改善干群关系,只能更加重干群的不信任,甚至敌对关系。


我说这样的话不代表贫穷的地方就不应该进行文化建设,而是该如何建设。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凝聚、文化自觉自豪,结果搞了浪费低效的文化建设,不但不能增强凝聚力,反倒增加社会矛盾。贫困地区的群众也可有自己高效而务实的文化自豪,一部家谱、一个村口大榕树下就可以让大家更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步提升,群众会自发提高他们的文化需要,这么着急干什么?


毫无疑问,以行政命令如此大规模不着调不切实际的干此类所谓惠民的文化设施,目的在于政绩炫耀,或者因为上面领导人的一句言论,变成马屁式胡搞,如果这样的行为最终成为了政绩、并加官进爵了,那真是倒行逆施。真心建议建立政策评估和责任机制,这些制定胡搞政策的官员,应根据造成损失的额度予以惩戒。


担忧三:软硬建设比例严重不均衡,文化社会等软性建设的不足,导致硬件建设质量差,增加后续运营的社会成本


硬建设包括修路、搭桥、搞建筑、搞园区这些相对容易看到,投资额度大,利润空间大,短期容易形成成绩的工作。软建设涉及文、教、社、民生、卫生等一大堆事情,千头万绪不太容易理出思路,耗时长也不易出现视觉上的变化。这个时候就不是关键看气质,而是关键看颜值了,所以硬建设与软建设严重不均衡有客观原因。


如前面的论述,弱社会参与建设的作品的确是残次品,但也得理解革命般疾风骤雨的经济建设,可以容忍一定时期内的战略性牺牲(通俗性称法:炮灰),但不能接受一直做炮灰,做无谓的牺牲。新时期的乡村软建设基本找到了思路,乡村社会建设中最有效和关键的环节是,具有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新乡贤牵头队伍,和以村民理事会或乡贤理事会形成的组织保障。形成了新乡贤和理事会,乡村的社会化参与就找到了抓手,我们看到大量的文件、学术报告不厌其烦的提及社会参与,但社会参与不能只是思想引领,道德宣教,更要有组织保障,人才梯队,业务模式,这样的社会化参与才不只是一句空话,文人士大夫的一厢情愿。


有了新乡贤和村民理事会,诸多软的工作都有了抓手,乡村治理有了理性的参与机制,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等公共事业有了共建主体,村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契约意识都将随着理事会组织化、乡贤带头人而更加健全,一套乡村振兴的软性社会机制就建立起来。



如果把硬建设比成男子的角色,软建设比成女子的角色,任你将男子练成金刚不坏、铜墙铁壁,但这个女子身子一直很虚弱,我就不信这个女子能把这个男的娃怀得很好,要是虚弱得过分了,可能生不出来就流产了,更别说给他一个很好的先天以后自我创造。想起俗话,爹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要养好社会。


担忧四:与新时代先进思想、技术脱节,成为过时城市建设的乡村翻版,互联网思想、社会善治思想、现代公益思想的先进性作用未能被充分利用。


大量的乡村都处在三四线城市,从对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发展趋势的认知客观上会落后于一二线城市,这是客观的能力问题。但通常会听到地方有政府背景的城投、旅投等平台公司,会深入骨髓地认为并对外宣讲,我们拥有政府资源优势、可以很快整合资源、各种专家都可以很容易请到、拥有政府背书和公信力(此处应提醒他区分公信力和公权力)。可是殊不知一定时期强行政化有其制度优势,但行政化又是市场化、社会化繁荣的抑制力量,这就不是能力问题了,这是态度问题了。


每每听到这样的观念主导着祖国大地和人民的福祉,有很强的无奈感,多少行政优越感和过度行政化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上一轮的疼痛还在继续,新的疼痛又在更大规模的补进。


乡村振兴的历史意义和政治价值无需过多赘述,这是党和政府的高度智慧,但这不代表在落实过程中,社会化参与的缺失和过度行政化,会造成南辕北辙,甚至失败。我之所以花大篇幅去描述各种各样的过度行政化造成的社会化发育不良的现象,看起来全是悲观,其实不然,过度行政化的原因是孱弱的社会化,培育起社会化参与的机制和土壤,所呈现出的这些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很多问题和现象是很低级的,之所以低级错误的广泛存在,就不是智力和能力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因为很多错误农民自己干都不会犯。最后我重申的一个机制建议:建立起乡村的新乡贤与村民理事会制度,培育一套健康可发育的社会化参与制度,感谢大家。


文 / 古村之友汤敏




全国古村落保护志愿者组织


数万名古村志愿者

近千家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社会组织

两年孵化数百新乡贤创业项目

撬动上亿社会资产



点击这里进入新乡贤互助公益页面


古村之友,荣誉之师

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特别贡献奖

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金奖

北大安平公益传播奖

香港公益创新金奖

  中国文物基金会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团队奖

……

微信号:gucunzhiyou


推荐 阅读——


【新乡贤】系列文集

公益筹款平台 / 新乡贤工程指南 /  

如何解读“新乡贤”时代意义 /

 培育经验 / 互联网公益PNPP孵化项目集

新乡贤工程与乡村振兴(一)(二)(三)

公益基金


资助全国新乡贤


原创观点

心愿共同体 / 大慈为政,小慈为善 / 志愿者精神 / 

“公益+互联网” / 乡土文化复兴/

城市公共审美 / 家谱 / 古村创客 /

 地名 / 古村落保护 / 社会组织建设

由文明乡村、慈善乡村融合美丽乡村


关于古村之友

一个30岁的小伙如何带起十万古村大军 / 发展思想与指导纲领

古村之友:这是一份用“事”说话的自我介绍

案例馆 | 古村之友:互联网如何助力乡村复兴

社会组织策动下的全覆盖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模式探索—以古村之友为例


正在征集

新乡贤 / 名人故居活动基地

家族记忆 /  联合战队征集/ 志愿者活动基地  

学生志愿者活动基地 / 摄影师  /

深度合作村 /名人传记 



正在招聘

深圳市众志古村保护与发展基金会

副秘书长 / 项目经理




感谢以下基金会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