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院后厂,300米跑出“细胞治疗”产医融合新范式

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东门进院直走百余米,有一栋四层小楼,这是上海市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中心,也是一座达到中试规模的“细胞工厂”。两年来,这里已为近千名肿瘤晚期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

这家企业性质的技术创新中心由十院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突破了企业与公立医院创办合资公司的制度障碍,探索出一套医企合作新范式——诊断、治疗、研发、制药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加速融合。

▲位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的中试规模“细胞工厂”,将工厂的细胞制备与医院的临床研究融为一体。(均上海医药集团供图)制图:李洁

细胞治疗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一条刚起步的新赛道,具有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迭代快、临床依赖度高、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特征,对临床研究和转化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构建与其匹配的科技创新新范式和产业发展新模式。

作为“双链融合”“产医融合”的先行者,十院与上海医药两年前开启“前院后工厂”的范式创新——前方接收病人,后方为病人量身定制“细胞药”,以最短流程、最快速度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

超前布局跨越“医企结合”制度障碍

细胞治疗是利用、改造人类免疫细胞,将之药物化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是“活药物”,用于治疗的细胞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冷链送到患者身边。十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郭献灵还记得给患者送“细胞药”的感受:“坐在飞机上,全程捧着保温箱,心里十分焦急。因为时间长一分,药物有效性就弱一点。”

不同于分子结构稳定的传统化学药物,“细胞药”有三个特点:一是个性化,二是“原料”来源于病人,三是“活药物”,经不起长途颠簸和长时间冷冻。因此,细胞治疗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极高,医院需要有很强的分子基因诊断能力和多组学配套能力。

“基于这些特点,不管是医院还是药企都希望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为推动企业研发需求与医疗机构临床资源的有效对接,上海率先探索‘前院后工厂’的新模式。”市科委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曹宏明说。

然而,从事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企业怎么能建在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里呢?为疏通制度障碍,2019年6月,市政府召开工作会议,商讨医药龙头企业与优质医疗资源融合创新事宜,明确上海要面向高端未来医学,尽可能为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扫清障碍,并提出由医院出场地和临床资源,企业出资金和设备,共建医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方案。

不久后,上海医药开始在十院内兴建“细胞工厂”。2021年,上海市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标志着“前院后工厂”模式在沪落地。建成后的“细胞工厂”与十院肿瘤科之间的直线距离仅300米。

全新临床研究为患者定制新药

“细胞治疗药物和传统化学药物有很大不同。”十院肿瘤科主任、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常务副主任许青解释说,免疫细胞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之后,经培养、基因修饰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一系列临床治疗措施都是个性化的,医生往往是问题的第一发现者和实际解决人,因此“细胞药”的研发渴求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下,IIT这一通常用于新药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类型被引入“细胞药”的研发。

作为一种由研究者(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发起的临床研究,IIT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获取临床研究数据。相较于新药注册临床研究动辄五六年的研究周期,IIT可以推动研究人员和药企为患者定制新药,而“前院后工厂”模式则为IIT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最佳土壤。

血液瘤是目前细胞治疗效果最好的应用领域,也是最拥挤的赛道,于是不少企业将目光聚焦到实体瘤上。近年来,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溶瘤病毒,成为治疗实体瘤细胞药物的“明星载体”。

许青在临床中发现,并不是所有实体瘤患者都对细胞治疗“敏感”,溶瘤病毒有着将患者的免疫微环境从“沙漠”变成“绿洲”的功效。他接诊的一位黑色素瘤患者就是在这种方法的治疗下,对免疫治疗从无效变为有效。

那么,溶瘤病毒调节免疫微环境的机理究竟如何?多少用药剂量合适?毒副作用怎样?为搞清这些问题,许青发起了一项名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IIT研究。不久前,该IIT项目通过国家药监局评估,进入一期临床研究,为后续“细胞药”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上海市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探索开展首次应用于人体的细胞治疗临床试验,鼓励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得益于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细胞工厂”,一人一方的“细胞药”研发和临床研究在十院跑出了“加速度”。据悉,上海市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两年来,已开展30多项IIT,每位肿瘤科医生手中都有好几个IIT正在进行中。

“离医生最近”的药企抢占产业先机

“细胞工厂”的意义不仅在于破解“细胞药”的运输痛点。在推动细胞治疗技术创新、治疗方案落地与产医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它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肿瘤面积小于3平方厘米的鼻咽癌患者,每天注射一支溶瘤病毒类药物,剂量为……”这是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发布的“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中的内容。如今该共识已成为行业规范,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上百家医院中推广。

“是共识,更是一份可供对照操作的规范指南。”郭献灵说,这份共识囊括大量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管理及疗效评估等内容,“干货满满”的背后离不开“细胞工厂”的技术支撑。

上药集团生物治疗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华坚介绍,这座建在十院内的“细胞工厂”高四层,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建有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细胞制备室、质控实验室和病毒质粒制备室,可实现CAR-T、TIL等各类“细胞药”的全流程制作,将工厂的细胞制备与医院的临床研究融为一体。

多年前,华坚就认为发展细胞治疗产业一定要向优质医疗资源靠拢,一座“细胞工厂”的周边可能就会有一家“细胞医院”。成为“离医生最近”的药企后,上海医药利用“身位优势”,探索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品生产、工艺制备、人员培训流程,在下一代生物医药产业中占得先机。“我们的‘细胞工厂’能在8至10天完成‘细胞药’的全流程制备,目前还在探索将时间缩短至两天的标准化制备工艺。”华坚说。

全国100多家细胞治疗企业,约四成在上海。2024年,上海细胞治疗产业有望冲击百亿元规模。在这项颠覆性技术奔赴未来产业的路途中,提高临床研究与转化水平至关重要。不久前,在细胞治疗产业集聚的金山区,上海又宣布启动新的“前院后工厂”模式探索。这意味着该模式作为与细胞治疗产业发展规律高度契合的创新范式有望进一步复制、推广,从而引领这一波未来产业的发展。

来源:文汇报

E.N.D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交流,微信公众号“细胞基因疗法”团队建立了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微信交流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小编微信进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交流群。


往期文章推荐:

CDMO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

41亿!阿斯利康达成重磅合作

首针!第一个国产mRNA疫苗开打!

诺惟生物溶瘤腺病毒疗法IND获受理,用于多种实体瘤

干货!CAR-T细胞疗法「 图鉴 」

【收藏版】免疫治疗与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新一代眼科基因治疗产品完成首例临床给药

约71亿美元,一家CRO巨头将被收购

细胞基因疗法研发全景解读

国家卫健委发布:《体细胞临床研究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汇总|全球已上市46款基因治疗药物

舶望制药siRNA药物在国内申报临床,A轮融资超4亿

国内创新疫苗企业开发出首个正痘病毒广谱性mRNA疫苗

传奇生物:募资3.5亿美金

巨亏136亿,却晋升为“一哥”

华中首例!武汉协和专家“武装”T细胞,一针治疗红斑狼疮

8家中国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聚焦细胞与基因疗法

全球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现状

长寿科技成为下一个风口,基因疗法比小分子具有更大潜力

FDA局长:细胞与基因疗法应发展更快,CBER计划增添150~200人,聚焦CGT

国内首个!中盛溯源iPSC来源NK细胞药物获批临床

外泌体进入皮肤后的72小时,会有哪些变化?

细胞基因治疗CDMO市场全景

改善基于mRNA的CAR-T生产工艺,“在体CAR”是否是康庄大道?

CRISPR 股价上涨16.3%,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距美国上市咫尺之遥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创新药,新技术、好资产,从聚焦肿瘤到百花齐放

赛默飞等48家药企减员、砍管线、关工厂……

NK细胞疗法行业深度报告

全球基因治疗临床概览

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将得到规范,科技部发布《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我国首款自主创新CAR-T细胞治疗产品今年谋“出海”

霍德生物脑卒中iPSC细胞疗法IND获得受理,以独创mRNA+小分子重编程

驯鹿生物启动科创板IPO

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距美国上市咫尺之遥 ,exca -cel完成向FDA的BLA申请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IND、NDA、ANDA傻傻分不清

基因治疗在眼底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和展望

中央发布新政:支持发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精准医学等医学前沿技术

129万元/针的CAR-T疗法2022年数据披露

7家基因疗法企业,一年逆势融资超13亿美元:赛道细分将如何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