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山东各地级市GDP数据出炉:及格的青岛济南,受阻的烟台淄博潍坊济宁

林隐LY 山川网 2019-04-08


山川网:继续我们的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经过了前面四天的推送,我们已经完成了2018年各省GDP排名2018年各市GDP排名经济大省江苏分市GDP数据经济大省浙江分市GDP数据各篇的推送。


在时间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做到数据收集整理上的详实与丰富,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省各市2018年的经济表现。从大家给予的高关注度而言,也充分证明了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从该系列的推送初衷上,除了简单地介绍一下区域年度成绩之后,绝大多数篇幅,我们都用以挖掘和寻找问题。因为成绩永远是看过即止的过去时,而问题则是亟待解决的进行时。如果一心只为求表扬求鼓励,那我只能说你找错了地方,有大规模的各省市地方媒体长年为当地经济唱赞歌,喜欢听大可去看。这一点,希望大家明白。


由于广东省的分市GDP数据尚未完全公布,所以今天要进行整体和推送的是,全国经济第三大省,北方经济第一大省的,山东篇。



2018年山东各市GDP排名



开门见山地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好讲。这种不好讲,不同于部分经济弱势省份的全面衰败,无话可讲。山东经济体量不算小,全国排名也不算低,但是,山东各市的经济情况,长期处于一个“高度稳定”的状态。


这种高度稳定的状态,就是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太过中规中矩,今年和去年差不多,去年又和前年差不多。经济亮点这种事情,对于山东而言不是一件容易被发现的事情。


由于济南兼并莱芜的事情刚刚发生不久,所以在上面的2018年山东各市GDP数据总结表格中,我将济南(不含莱芜)和新济南(含莱芜)分别列出,以便于大家进行比对。


众所周知,2018年中国经济GDP整体增速为6.6%,我们就以此为及格线,逐一看看山东17个地级市(含莱芜)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表现如何。


年度经济成绩高于及格线的地级市有:青岛7.4%,济南7.4%,临沂7.3%,威海6.7%,德州6.7%,菏泽7.9%,日照7.3%,莱芜7.2%,合计8座城市;   


年度经济成绩低于及格线的地级市有:烟台6.4%,潍坊6.5%,淄博6.1%,济宁5.8%,东营4.5%,泰安5.7%,聊城5.4%,滨州1.5%,枣庄4.3%,合计9座城市。


作为一个团体而言,山东各地级市的年度经济成绩,就连及格者和不及格者也对半开,让你觉得这真真是把儒家的中庸守正的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我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及格者和不及格者,不能单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如果及格者多为大经济体量城市,不及格者多为小经济体量城市,那么最后的整体经济表现依旧差不了,因为权重因素摆在这里。反之,自然就会是整体表现不佳。


那么山东的情况呢?显然不属于前者。17个地级市中,除了前两位的青岛和济南保持了超过7%的增长之外,接下来第三位到第六位的烟台、潍坊、淄博、济宁增速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城市均是山东第二梯队的重量选手(烟台或可位列第一梯队),这些城市在2108年的经济增长全面失速,自然也就注定了山东全省在2018年的经济成绩上的不如人意。


在昨天我们推送的分省经济排名中我们就已经提到,山东全省6.4%的年度增长,表现应该用糟糕来形容。因为在年度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山东是唯一一个低于全国均值的省份。另一个和山东同样危险的省份,是“幸运”地刚刚踩上6.6%及格线的河北省。


但是河北的全国排名已经连续多年下滑,今年更是进一步下滑到了全国第9的位置。山东作为北方经济第一省,全国总量第三的省份,显然不应该也不能够和河北省去对标“谁更惨”,这并不光彩。


如果要说北方省份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整体糟糕,也同样说不过去。河南和陕西两省,在2018年分别取得了7.6%和8.3%的成绩,这放至全国范围也同样是不错的成绩。所以十分显然,山东的问题,在于其自身。


一直以来,包括山东、北京在内的所有中国北方地区,都不是城市群发展构建的成功范例。山东是至今都还未真正意义上找到城市群构建的入口,青烟威的半岛城市群不成功,济南都市圈更是才刚刚起步。至于所谓的京津冀都市圈,更是绝对意义上的一城独大,基本没有配合可言。


为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城市群,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高维度融合。融合需要的最基础前提是什么?是合作精神与契约精神。在城市群发展受阻的地区,应该深入反思,所在地区的合作精神和契约精神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不解决这个本质问题,城市群便始终难以形成,也就妄谈发展。



2017年山东各市GDP排名



在上面的2018年山东各市经济数据回顾完后,我又想到了2017年时,山东各市经济的发展情况,于是把去年的年度复盘系列山东篇中的资料,一并贴上供大家了解。


在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山东和江苏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都是长期走“泛均衡”发展路线,不充分将资源聚集于一城一地,而是分而治之,各自发展。


这一路线,在城镇化进程位于初段、中段的时候,都是有明显效果的。各区域农民就近进城城镇化,以较为平缓的方式,各自完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区扩大与经济增长。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由于各地分而治之,有限的资源被大范围的平均主义分配,造成各个城市均不突出。体量不突出,资金不突出,产业不突出,企业不突出,人才不突出,科创不突出,医疗教育各种资源均不突出。


在城镇化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城市的单打独斗式发展路径,逐渐被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抱团式发展路径所取代。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对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平均主义和均衡主义影响下的各自为阵式城市发展路径,更符合着力弥补短板,让全省各市都显得不太糟糕。但是因为没有强势的区域中心城市,不仅没有能力将省份创新和人才资源充分转化,还让所在省份无法进一步对省外资金产业形成吸引力,最终成为短板理论的错误使用“受害者”。


城市群战术,其实就是由区域中心城市充分构建城市群长板效应,筑巢引凤;而各城市群组成城市,则根据自身不同的优势劣势,共同完成城市群整体短板的一一弥补。相比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城市群打法,显然更符合当下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下一步发展路线。



年度最大亮点,显然就是济南莱芜合并



2018年山东全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济南莱芜合并。这点我们虽然在先前的《“吞并莱芜”后,济南面积扩大224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137万, GDP提升896亿元》中已经进行了专题介绍。但是,作为山东省过去一年城镇化进程中的最大事件,在年终整理时,我们还是得再次拎出来进行回顾。


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2019年1月9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申长友介绍了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按照2017年的数据,济南市GDP总量7201.96亿元,常住人口723.31万人。通过“吞并”莱芜这一方式,济南市GDP总量提升896.02亿元,人口总量增加137.58万人。叠加之后,新济南市GDP总量变为8097.98亿元,人口总量变为860.89万人。


在当时的文章推送时,我即按照如上数据推测,合并后的新济南市,全国城市排名可由原来的第23位跃升至第18位,仅次于郑州。这个排名,也和我们刚刚推送的全国城市GDP排名相吻合。当然了,至于官方层面对2018年济南GDP统计时选用包含莱芜还是不包含莱芜的数据,这个只是早晚的事情,我们心中有数即可。


但是,如果你足够细心就应该发展,在第一章节的2018年山东各市GDP数据中,即使是按照既有济南行政区划背景下,2018年济南市还是超越了烟台,成功晋级了全省第二的排名。


这里一方面自然是山东省已经下定决心,全力支持济南构建强省会目标所致;但与此同时,2018年烟台作为山东省内青岛之外第二重要的沿海城市,经济成绩不理想,增长失速,同样值得令人高度关注与警醒。


如果接下来的几年,伴随着山东构建强省会济南的同时,是既有经济强市的没落,这一升一降之间,显然并不是一件成功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顾此失彼,得一失一,等于是在浪费资源。



2008-2017年,山东各市全国排名变化



如果我们孤立的纵向看山东一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最终能够得到的结论一定就是:中规中矩,数年、十数年如一日,似乎从未发生过任何改变。


但是如果我们就拿“没有变化”作为2018年山东各市区域经济发展回顾的结尾,显然缺乏诚意,也很难让大家真正意义上体会到过去十年间,中国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何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呢?我们不妨横向来比。由于2018年数据尚为基础版,为了准确性,我们就横向对比2008年到2017年十年间中国主要城市的经济体量变化,与同时间段内山东地级市经济体量变化的对比。


2008-2017年十年间,中国城市GDP名义增速提升最多前十名城市,分别是:合肥333.47%,贵阳332.72%,襄阳298.43%,成都256.04%,长沙251.17%,菏泽243.90%,西安241.05%,武汉238.64%,徐州229.43%,南京210.33%。


大家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中西部省会省市,例如合肥、贵阳、成都、长沙、西安、武汉,在过去十年间经济增长的突飞猛进,这也和我们经常谈到过去五到十年间,是中西部强省会崛起的十年说法相吻合。


能够保持一定时间段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利好结果就是,城市的全国经济体量排名,会明显有所上升。还是以上面的10座城市为例,从2008年到2017年,这些城市的全国排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合肥提升24位,贵阳提升42位,襄阳提升33位,成都提升5位,长沙提升9位,菏泽提升21位,西安提升14位,武汉提升3位,徐州提升8位,南京提升5位。这里由于既有体量的不同,所以虽然10座城市在过去十年的增速都很出众,但是对应到排名的提升却是有所差别。


这里面我们也一眼看到,属于山东的地级市菏泽,在过去十年经济成绩出色,全国城市排名提升了21位,可喜可贺。但是,山东共有17个地级市(含莱芜),除了菏泽以外,其余的16个地级市,在过去十年间的经济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一来看:


2008-2017年,山东菏泽以外各市GDP名义增长率分别为(由高到底排列):日照,156.67%;泰安,156.44%;聊城,155.33%;青岛,150.33%;济南,138.68%;潍坊,134.32%;济宁,132.50%;德州,124.29%;临沂,121.91%;滨州,112.36%;烟台,112.08%;枣庄,110.45%;淄博,107.87%;莱芜,96.49%;威海,93.87%;东营,84.07%。


这么看,似乎好像还行。上面的十年增速前十名,平均增长率是200%~300%,那么山东的各地级市集中在100%~200%,似乎也能说得过去。这就好像虽然这些年山东经济增长一直不算快,但全国排名还一直都是第三位,也不算太糟糕对不对?别急,我再把以上各市过去十年间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变化列出来,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2008-2017年,山东菏泽以外各市GDP全国排名变化情况分别是(变化由小到大排名):泰安上升3位,青岛下降4位,烟台下降4位,济南下降5位,聊城下降5位,潍坊下降6位,济宁下降6位,临沂下降7位,淄博下降11位,德州下降11位,日照下降14位,威海下降18位,滨州下降19位,东营下降21位,枣庄下降29位,莱芜下降38位。


十年时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除了2个地级市(菏泽、泰山)全国GDP排名实现了上升外,其余15个地级市全部下降。像青岛、烟台、济南这样下降位数在5位之内的城市,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因为过去十年间中西部强省会成都、武汉、长沙等成崛起所致,可以体谅。


但是,十年全国排名下降二十多位,甚至三十多位的城市,有什么理由能够搪塞得过去?这就是过去十年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的巨大溃败无疑。


莱芜其实是幸运的,过去十年山东所有地级市中,经济排名下滑最为严重。如今投了济南,做大了盘子,以后起码数据上不会再这么难看。但是像枣庄这样的城市,显然就没那么好运气,位于山东鲁南边境,与苏北徐州接壤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都处于省份发展边缘化境地。旁边的济宁临沂亦不过是三四线城市实力,都是难兄难弟,也别指望会发生合并的可能。


坐拥一亿人口的巨大动能,区位优势全北方独一无二,经济体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三的大省山东,为何却把经济发展成今天这幅模样,下个十年山东的经济之路究竟怎么走,这些都是未来山东经济发展待解的难题。


送给山东省2019年的寄语是:不破不立。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返乡置业 丨 空气质量排行榜 丨 2018年快递业务量 丨 2018年GDP数据 丨 广州轨道交通 丨 吞并莱芜 丨 中国超级楼盘 丨 宜居指数 丨 经营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业城市榜 丨 中国县域指南 丨 各省龙头行业


人文: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