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一线城市圈崛起系列丨成都都市圈:成都和他的小伙伴们

林隐LY 山川网 2019-04-08


山川网:今天继续我们的2018年末,“新一线城市圈崛起系列”。我们视线继续一路向西,从昨天华中中心城市武汉身上,转移到西南地区的成都身上。


谈到成都都市圈,其实就必然绕不开成渝城市群。因为从规划上,成都都市圈与成渝城市群之间的关系,一如南京/杭州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属于子集关系。


所以接下来,我们一半讲成都都市圈,一半讲成渝城市群。



成都都市圈成员城市基本情况


成都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国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


成都都市圈中乐山市仅部分区域,表格为方便统计使用全市数据


现阶段看,虽然成都都市圈在人口体量上非常突出,但是由于经济体量尚不真正得到释放,所以包括成都在内的所有都市圈成员城市的人均数据情况,都还处于相对低位,有待提升。


成都之外,除德阳、绵阳二市有望在未来几年升级为三线城市,其余城市圈各城,会较长时间停留在四线城市的规模。


成都都市圈城市定位


时间为2017年,部分数据缺失的选择距今最近时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乐山、遂宁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德阳、成都、资阳、眉山为核心,依托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海洋石油钻探设备等为主的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资阳等为核心,依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


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以成都、乐山、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雅安、遂宁、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生物医药创新、中成药研发生产等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成都加快发展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都物流主枢纽和乐山、遂宁、雅安次级枢纽建设,打造成都、绵阳研发设计服务业聚集区,建立芦山地震灾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强成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大峨眉休闲度假旅游区、龙门山山地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等建设。



规划,资源与未来


成都作为千百年来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在可支配资源上,整体比较出色。




这里,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一下成都都市圈的交通相关情况。


航空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民航西南管理局、西南空管局驻地。成都机场是中国国际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中国东方航空、西藏航空、祥鹏航空的基地机场。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强二线城市的双机场时代,由成都全面拉开。


作为中国西南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在成都交汇;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速铁路、西成高速铁路三条高速铁路通车运营;成贵高速铁路、成兰铁路、成蒲快速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均在建设之中。


地铁方面,截止2018年10月,成都地铁共开通6条线路,线路总长196.477千米,均采用地铁系统,共计136座车站投入运营(换乘站不重复计算),14座换乘站。


截至2018年8月,成都地铁在建线路共有9条(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期、成都地铁5号线一二期、成都地铁6号线一二期、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成都地铁9号线一期、成都地铁10号线二期、成都地铁17号线一期、成都地铁18号线一二期、成都地铁19号线一期),共计里程351千米;预计2020年底前全部通车,达到开通里程515.72千米的地铁线路。


附成都城市轨道交通长期规划图(参考版)。



由于成都本身超大的行政区划,所以在地铁规划上,虽然远景密度较高,但是真正的跨城轨道交通目前还仅有东南部的资阳有所规划。与都市圈内的其他成员城市,连接方式依旧以主流的高铁为主。


按照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预计,到2025年,成都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将可能过3万亿元人民币,而由城市化带来的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在2010——2015年的增速也将接近10%,居西部地区之首。



先有成渝经济区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 《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概念提出后,川渝两地相关部门自然是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成渝经济区”的实质落地。从理论论证到前期考察,再到规划设定,时间就又过去了差不多8年。到了2011年5月30日,根据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地区〔2011〕1124号”文件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图片仅供参考,并不完全精准


成渝经济区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区、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州、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 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制定该计划的相关单位,对于该区域的发展基础判定为——


1、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2、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3、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4、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5、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 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 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 所,职业技术学校789 所,在校学生280 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 万人。


有没有问题呢?有,主要集中在2、3、5条。


首先是第2条,事实上该区域内除区域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之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都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农业和基础手工业占据了较高的比重。而成都与重庆自身也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所以本身能够用以转移的高技术制造业资源也十分有限,所以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支撑如此大范围规划的区域经济拉动与辐射。


其次是第3和第5条,共同指向了该区域人口体量巨大这一事实。所以在第3条的陈述中,出现了“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的描述。其中“6个大城市”,完全是按照人口数量标准归类而成。如果按照经济体量标准衡量,该区域成渝之外,弱三线城市名额都还十分短缺。



后有成渝城市群


上面我们讲了成渝经济区的由来,几年后,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之上,成渝城市群的概念才随之诞生,这个时间,相对就要晚很多。


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68号),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按照规划,2020年,成渝城市群将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图片仅供参考,并不完全精准


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


重庆市的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綦江区、大足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潼南区、铜梁区、荣昌区、璧山区、梁平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区、云阳县的部分地区;


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该范围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92%、6.65%和5.49%。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来注意一下,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时间过去了5年,该城市圈的成员情况,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先看重庆,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涉及区域从31个减少为29个,其中石柱退出,黔江进入;另外的开州、云阳两地,也进一步精简为“部分地区”。


再看四川,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其中的四川地级市面孔和数量都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那15座城市。但区别在于,绵阳除去了北川县、平武县,达州除去了万源市,雅安除去了天全县、宝兴县。


如此操作,意义何在呢?新的城市圈,总面积由原来的20.6万平方公里,下降为18.5万平方公里。这里又要提到了,一个良性的城市圈规划,首先就要遵守物理空间上的基本规则。过于庞大的规划面积,只会让落地变得极为困难,最终失去意义。


我们在之前是推文中有讲到,当下阶段,中国强二线城市规划城市圈时,10座城市,10万平方公里,是理论上的最大值。如果比较脚踏实地,5~7座城市,5~7万平方公里,自然更为合适。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由一座一线城市,四座二线城市,多座三线城市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其面积也不过是21万平方公里,这还是扩容之后的。


换而言之,仅由两座强二线城市带队的成渝城市群,规划超过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过于庞大。即使是精简之后的18.5万平方公里面积,依旧存在进一步精简的区间。因为这18.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外围城市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已经过远,加之其自身综合经济实力的孱弱,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被动。


过于庞大的规划面积和涉及城市,也给城市群各成员城市定位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规模


万州: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平方公里。

黔江: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9.5平方公里。

绵阳:成德绵乐城市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南充:南遂广城镇密集区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乐山:成德绵乐城市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泸州: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00平方公里。

宜宾: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


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定位


涪陵:重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之城。

长寿:重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寿文化旅游目的地。

江津:重庆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川渝、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

合川:重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知名旅游目的地。

永川:重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西部职业教育城,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南川: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先行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綦江:重庆南部重要的能源材料基地,渝黔合作开放门户,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

双桥:中国重型汽车制造基地、上汽依维柯红岩重型汽车生产基地、重庆大都市区。

万盛:长江三峡旅游带外环的重要节点和重庆周边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大足: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工业重镇、旅游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

璧山:重庆重要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全面融入主城区的城市新区。

铜梁:重庆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

潼南:成渝合作重点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成渝北线增长极。

荣昌:重庆西部门户,川渝合作共赢先行区。

梁平:重庆东北部重要农产品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丰都: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

垫江:重庆东部重要陆上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忠县:重庆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

开州:重庆市劳务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云阳:生态经济示范县。

达州: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交通枢纽,生态宜居城市。

内江: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产业基地,滨水宜居城市。

自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旅游城市,现代工业城市。

德阳: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以及新材料、精细化工基地。

眉山: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生态田园城市。

遂宁: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产业基地,现代生态花园城市。

资阳: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丘区生态宜居江城。

广安:川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川渝合作示范的山水园林城市。

雅安:进藏物资集散地,川西特色产业基地、交通枢纽,国际生态旅游城市。



综上所述,无论是成都都市圈、成渝经济区还是成渝城市圈,在规划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规划体量过大,城市圈成员城市阶梯断档。我们不否认,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国策在上,所以一定程度上为了扶贫扶弱,将这一规划做到了理论上能够成立的最大值。


但是就实际情况看,成都与重庆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真正能够带动和辐射的区域,其实仍旧仅有各自为中心的5万平方公里,甚至于还会更小一些,因为其自身发展压力依旧巨大,暂不能把更多资源进行向外疏导。


所以综合来看,现阶段被划入城市群中的城市,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或许更多还是得益于二城的城市规格和区位优势,未来在交通条件上的改善。而各成员城市产业的引进,则需要把目光更多跳出成渝城市群,向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去看、去寻。


但相比其他城市圈和城市群,无论是成都都市圈还是成渝城市群,最大的优势始终都是庞大的人口体量。伴随着成都和重庆的进一步发展,对周边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的吸引力还将进一步加强,从而首先从人口规模上,坐实了成渝未来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注:本文部分素材取自百度百科,深表谢意!


新一线城市圈: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丨 全国篇 丨 广东篇 丨 浙江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青海篇 丨 京沪篇 丨 江苏篇


2017GDP: 海南甘肃贵州山西云南广西江西陕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北湖北四川河南浙江山东江苏广东


城市:中国超级楼盘 丨 宜居指数 丨 经营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业城市榜 丨 中国县域指南 丨 各省龙头行业 丨 上海大都市圈 丨 高新技术企业 丨 初婚年龄提升 丨 汉江经济带 丨 各省市最低工资 丨 双十一大数据 丨 双十一省市之争 丨 青岛向南


人文: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丨 民谣唱过的城市 丨 一线城市十栋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