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日程 | 第一届机器人人文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机器人人文学术研讨会
我们正进入一个人与机器人(AI)共存的科技世代,思考人机关系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命题。机器人不仅是科技产物,也是甚至在时间上首先是人文社科议题。与机器人相关的人文社科议题即我们所言的“机器人人文”。机器人人文涵盖文学、影视、文化、科哲、伦理、传播等众多领域中对机器人和人机关系的讨论,它承接历史、关照当下、转向未来,还是人文与理工跨学科与东西方跨文化讨论。其讨论对象以各类机器人和AI智能机器为主,同时与人造人、赛博格、后人类等话题也勾连紧密。为参与和促进这场时代讨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将于2023年12月3日(周日)组织第1届机器人人文学术研讨会。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线上参会!
机器人人文
相关文章
都岚岚 |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爱情?论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啃斯坦》中的跨界之恋 吕广钊 | “换生灵”克拉拉:《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游牧主体与后人文主义解码 王瑜 | 技术祛魅与人性反思——《铁臂阿童木》中的机器人形象及人机关系探析 江晖 | 技术遐想与文明窥探:20世纪初期日本报刊与文学中机器人形象的生成 会议通知 | 第一届机器人人文学术研讨会 程林 | 1770年的“人造智能” 吴湜珏珊 | 追寻机械身体观的法国思想之源 刘永谋 王春丽|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走向技术控制的选择论 阿尔弗雷德·诺德曼 | 仿人型和机器型人工智能的科幻叙事 程林、王之梦 | “佛教机器人学”:机器人工程师森政弘的人文思考 今日读书 | 程林领读《机器人简史》 程林 | 重生会怎样?——以《真实的人类》中的机器克隆老人为例 程林 | 构建“第三种机器人文化” 荆祎澜 | 论《双百人》中机器人安德鲁“为人”的两种进路 黄亚菲 | 西方早期类人机器人想象的“蒸汽机时代”——从爱德华·埃利斯《大草原上的蒸汽人》谈起 刘永谋 | “终结者”进化:美国人如何想象机器人? 刘永谋 李尉博 | 自动机、机器人、赛博格:美国文化中机器人的三种想象 石黑浩 江晖 程林 | 人机界限的模糊将引发新物种的诞生——石黑浩教授访谈 《科普创作评论》“美国机器人文化”专题文章 王瑜 | 日本科幻动画中的机器人想象 吴湜珏珊 | 欧洲人形自动机发展小史 程林 | 德、日机器人文化探析及中国“第三种机器人文化”构建 中、美、法、德和日等国有怎样的机器人文化? 程林 | “日常科幻”在未来想象文化中的重点、潜能与困境——以近期机器人叙事为例 黄亚菲 麦永雄 | 后人类语境中的机器人身份重构——以《齐马蓝》为例 程林 | “皮格马利翁情结”和人机之恋 黄亚菲 | 16部国内机器人·赛博格影视作品回顾 江晖|20部日本机器人·赛博格电影推荐片单 66部最佳机器人和赛博格影视作品 吴湜珏珊 | 《未来夏娃》中女机器人的类人形象初探 黄嘉宁 郭伟 | “主体”迷思——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 程林 | “机器人人文研究”栏目——主持人的话 程林 | 为何早期机器人形象多女性?以《大都会》为例 黄亚菲 | “机器与妖妇”:许森的《大都会》解读 周敏 | 人机共同体想象:以《像我一样的机器》为例 李玥 | 论伊恩•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机器形象及人机关系 刘永谋 | 从机器到机器人 易显飞 刘壮 | 社会化机器人引发人的情感认同问题探析:人机交互的视角 齐佳敏 | 机器人为何杀戮?——析《莫克森的主人》中的人工智能生命观 张绍欣 | 从符号学解码人机关系与图灵测试 维伊斯 | 从恰佩克到阿西莫夫:机器人“创造”小史 吴岩、陈发祥 | 阿西莫夫诞辰百年:人类的远望探头 尚冰 程林 | “塔罗斯: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 林歆 | 机器人的诞生与人的神化——纪念“机器人”概念100年 程林 | “人转向”:为何机器人跌入的是恐惑谷而非恐怖谷? 江晖 | 超越“跨越与否”的思考与探索:“恐惑谷”理论五十年传播发展综述 森政弘、江晖 | 50年后,森政弘再谈“恐惑谷” 森政弘、江晖 | 《恐惑谷》(译文) 王瑜 | 延续童年——《哆啦A梦》50年 程林 | 从跨文化视角看机器人文化现象 程林 | 奴仆、镜像与它者:西方早期类人机器人想象 程林、江晖 | 跌入“恐惑谷”的机器人 闫坤如 | 机器人伦理学:机器的伦理学还是人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