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 | 一个人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够长大?
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冈仁波齐 圣山
壹
“没有高潮,没有意义,这就是人生。”
——《冈仁波齐》
最近的朋友圈电影《冈仁波齐》是张扬的第9部长片,过去的张扬向来是脉脉温情,家长里短。有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有边缘群体的撕心裂肺。我们在他的电影中看人,看众生,看天下。
《冈仁波齐》远离了城市,这是张扬的一次自我询唤,也是第六代导演的群体觉心。
10年来,第六代的集体失意与困顿渐渐浮出水面。
张扬用一个人的旅行,享受孤独和自由,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贾樟柯逃离帝都,在他的“山河故人家厨”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社会固化带来的焦虑感、疲惫感、无力感,使这位最优秀的“民生记者”远离都市,思考生活,探寻宇宙,敬畏神鬼。
王小帅无奈自称弱势群体。
娄烨面对市场的挑战,也“努力试试看”。
他们的电影总是有人慕名而来,有人怏怏而去。
这种群体性的困惑伴随着全球性精英的消减,眼看成为了死局。这时候,一部静观“沉静的激情”与“高贵之单纯”的《冈仁波齐》成为了一部分人对他们想要的世界的呼喊。
贰
一个人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够长大?
——鲍勃·迪伦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空气还是阳光,苦难还是幸福?摇动经筒,默念玛尼,他们在佛经里找寻生命的困惑,我们在银幕前观瞻静穆的伟大。
在西藏芒康县一个叫“普拉”的小村,一个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耄耋老人,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个家徒四壁的屠夫,一个自幼残疾的少年,一个因车祸一蹶不振的父亲,一个9岁的孩子。11个和演员毫无关系的人,踏上了他们的演绎之路。是为了钱?是为了信仰?还是仅仅为了离开?
他们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路,全程2500公里,历经四季变幻。有些人为了救赎,有些人为了逃离。有些人为了亲人,更多的人是为了众生。
2500公里的朝圣路,在这条路上的一生一死,一期一会;守望灵魂,爱苦别离,生命轮回,本就是一场奇迹。
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张扬
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仁波切”(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的尊称),面对患得患失的身份和既得利益,面对遥遥相望的理想和现实,我们往往会找到一些寄托。在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一篇报道中,“一项针对中国最富有人群的调查显示,这些人中信教者的比例高达50%,其中三分之一宣称信仰佛教。” 高速发展的中国,面对社会巨大转型的中国人,需要某种东西来舒缓所承受的重负。佛教无疑比苯二氮平类药物(镇静催眠药)要好。
有意思的是,万万没有想到这部文艺大闷片会成为一部“管理学电影”。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包场请创投圈朋友们看了电影,而这样的活动在创投圈、金融圈成为必修课,纷纷包场带下属职员观摩此片,并称之为“团队建设必看电影”。
“仁波切”也会被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用,并且屡试不爽。
信仰这东西,难分对错,没有好坏,多说无解。我们还是多想想:
你是谁?
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你最该做的是什么?
你在做你最该做的还是你最想做的?
你值不值得为了你最想做的去做你最该做的?
缘起缘灭
有得有失
生活如此残酷
而你只能战斗
往期阅读
《迷雾》 | 《昨天》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