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炼成”系列:张子微 I 在试错中找到所爱:哈佛城市规划博士申请和学习”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7-25


云里编者按

本期推送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在读博士张子微同学分享的博士申请和前期学习的心得体会。凭着坚持和努力,她在经历了多种尝试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她的经验分享也值得其他年轻学者借鉴。感谢作者拨冗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授权我们首发。

云里阅天下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内容,包括“博士是如何炼成的”以及“国际学者访谈”两个专题系列。感谢读者的支持,转发和关注。

在试错中找到所爱: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申请

作者 I  张子微

职业训练

我的博士申请之路应该算是非典型的。我的本科与第一个研究生都是接受的职业训练(professional degree),直到从业后才确定自己对学术的喜爱。这个过程中真的是经过很多试错。很感激上天让自己能有试错的资本,家人朋友的鼓励和很多的幸运。我的本科是在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虽然是建筑老四校,但国内的建筑教育主要是注重专业训练而不是通识博雅教育。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探讨空间、人的尺度、建筑的尺度、材料、光等等,但在本科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自己与真正热爱建筑的同学的差别:我其实对建筑材料没有感觉,我也没有耐心推敲建筑细部。本科我最喜欢的课是诸葛净老师的中国建筑与城市史,而喜欢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门课讲的内容都在建筑之外。在课上诸葛老师交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思考空间的方式,比如古代皇权、等级、是怎么物化到城市规划、皇宫、街道甚至宅居的空间布局,移民、文化交流是怎么慢慢改变宗教建筑的,民间实践是怎么形成新的建筑范式的。


这些内容都让我兴奋,但我也没太在意去特意发展这部分的兴趣,心里还是想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我主要申请建筑,唯一报考了景观的学校是是哈佛和宾大。之所以愿意申请这两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发源地,满足了我对于城市和更大体系的好奇。其实在做完申请作品集的时候,自己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建筑尺度设计的热情的消退,所以最后在麻省建筑和哈佛景观之间选择了哈佛。


因为从小的教育背景,本着“有技术走天下“的想法,我仍然是抱着学技术的心态来上的景观硕士。当时有一半的课是有关先进的参数化技术,而另一半设计课讨论的根本不是传统的城市景观,全都是充满政治经济的课题,比如重新思考国家纪念公园景观与民主参与的关系、监狱外的景观的可能性、矿坑与原住民等等。这些课对于刚来到美国的我,是及其陌生的。一开始的设计课我基本一句话都插不上嘴,但是听着美国liberal art背景的同学的发言,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看问题的新角度。两年的研究生项目非常快,加上第一年我基本还在适应英语环境,我就匆匆进入就业市场。研究生毕业后我在教授的事务所工作,做了很多不同国家地项目,包括美国、迪拜、中国。但其实工作不到三个月,我就感受到了重复性。虽说我在的事务所也算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先锋事务所,但是似乎一切都太模式化了。做一个新的项目其实不需要太多新颖的思考,一个” 足够好“的设计方案就够了。一个项目能好的很大部分其实在于运营与政府、甲方打交道,而对我来说要在社交上花很大精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想通了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我在工作半年的时候就下决心要走学术道路。我觉得我还有一身的力气想要学习更多的事物,对世界还有很多好奇。


学术训练

但是没有通识教育背景的我,感觉自己还写不出一个研究方向,所以打算先读一个哈佛设计学院的Master of Design Studies (MDes), 这个项目不同于学院里其他项目以及我之前读的景观硕士,并不是professional degree,是以研究为主,可以基本上等同于M.Phill。这里真的还是要特别感谢我父母,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而鼓励我去探索职业生涯的可能性。MDes这个专业几乎没有必修课程,可以满学校的选课,只要找到合适的学院内的导师指导写一篇thesis毕业就行。走出了设计学院的大门,我第一次感受到哈佛资源有多优秀,你感兴趣的几乎任何方面都可以找到专家咨询。当然在学院内我也非常幸运地上到了Neil Brenner和Sai Balakrishnan两位教授在设计学院带得最后一届课,这也是我学习critical urban theory的开始。


Neil Brenner是一个马克思学者,他受到Henri Lefebvre和David Harvey的启发开始探讨空间的经济政治学。他的urban theory课年年爆满,用的学院内最大的演讲厅,不少本科生与其他学院的学生也来上课。Critical urban theory让我反思了很多当年习以为常的设计范式。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中央公园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好,背后是对穷人的驱逐,对工人阶级行为的规训。也了解到Haussmann的巴黎杰作背后的文化霸权以及空间阶级化。这些反思批判对我冲击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设计教育。Sai Balakrishnan也是以为非常犀利的的城市理论学者,但是不同于Brenner老师犀利的批判,她努力地想在批判和实践当中找到平衡,怎么在权力体系中找到新的合作共赢机制而追求更公平的城市。Balakrishnan老师与我有很相似的历程,我们都是设计背景出身。但是印度的大片的贫民窟让她一直对于城市发展与公平有极大的热情,在实践过后她意识到必须要有空间意识、懂得规划的人参与城市的政治经济讨论。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到印度、南非、东亚农民在快速城市化的不同境遇以及各国农业政策的同与不同,她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对于我下决心申请规划博士有非常大的影响。


受到导师Balakrishnan的影响,我对于印度的城市化与农民问题也非常感兴趣


申请心得

关于博士申请,哈佛主要是需要三份内容:个人陈述, 研究论文(writing sample)和推荐信(三封)。英语方面我在第一次申请研究生的时候都差不多准备好了,所以申请博士的时候没有花太多额外的时间。在推荐信上由于我与Brenner和Balakrishnan教授都接触很多,所以也没有花我太多额外的经力。我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准备研究论文和个人陈述上了。至于这两项哪一项更重要,不同老师告诉我不同答案,所以两项都不能懈怠。研究论文主要是要展示你的研究能力,不一定要跟你博士要研究的东西一致。我的研究论文是第一年暑期调研的延申。对于刚来美国的我对于民主国家的政府及民间组织非常好奇,加上朋友介绍等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印尼的社区森林管理这个课题,并在第一年暑假申请了旅行基金去印尼调研。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自己联系NGOs, 采访当地官员、村民、以及当年参与中央分权运动(big bang decentralization)的世界银行人员,翻阅殖民时期历史地图等等。虽然现在没有继续做印尼研究,做回了中国城镇研究,但我觉得这个印尼研究经历是及其宝贵。一是对于印尼弱政府强社会式的土地管理的研究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同时也很好地帮我更实在地看到民主与政治参与的利弊,通过对比我能更清楚哪些现象与问题是特殊的哪些是普遍的。二是这个经历让我有了很大的信心去研究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国家,我知道怎么去系统地学习一个不了解的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三是我更了确定我要在城市及区域规划讨论中加入agrarian studies。后来用一篇这个研究的论文投了Yale的Global Environmental Justice会议,很幸运被选中做汇报。我也在接下来的一门课上也继续发展这篇文章,最后成了我的writing sample。


我的个人陈述是在第二年第一学期期中开始写的(也就是申请的那个学期)。在open house的时候,负责老师说学校最看重的是你的intellectual history,展示你是怎么一步步走来的,为什么你会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什么塑造了你的思考方式。因为我的经历并不是跟社科研究紧密相关,所以说好自己的历程很重要。在写个人陈述中我受益最多的是与不同教授聊自己想研究的方向,有时候自己轻描淡写带过的描述在教授眼中确实很重要的研究问题。我也在不断地跟不同教授解释自己的兴趣的过程当中,更明确了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

在印尼参与的当地社区会议

印尼的“农村扶贫”项目


博一感想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结束了第一年的博士课程。哈佛规划的PhD其实是属于Graduate of Art and Science和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联合培养。在美国规划专业本身历史也不算是很长,美国最早的规划其实是二战后大量新城市新建开始的。新的城市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与现象,所以一开始城市化是被社会学家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芝加哥学派)。到后来城市化吸引了更多学科比如经济学,国际发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注意,才成为了一门新的学科。我们专业也规模不大,一年只录取4个人。专业的博资考major field是要选一个城市方面的经典议题,minor field则要在经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院自己选一门。所以committee的组成也是chair需要一个规划类的老师,剩下的老师则可以在任何学院选。我的导师除了Balakrishnan与我一样是设计出身,其他规划的老师也多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出身。我的同专业同学也有社会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各种专业背景的。如果要说规划与这些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规划强调“space matters”,并且学院一些老师致力于把政治哲学,比如什么是公平正义,结合到实际的公共政策中,比如Susan Feinstein老师的The Just City。总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跨学科为目的的学科,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前两年我们的博士项目负责人鼓励我们尽情探索不同学科,目的是让我们带着不同学科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城市化,我一整年只有一节课是在设计学院 (是自己导师的),其他课是在历史学院、人类学院,政府学院和商学院。虽然跨学科的学习真的非常快乐,但是也让我有很多选择困难。比如上一学期在经济史课上的期末论文得到老师的认可,并问我愿不愿意继续发展看看发表的可能。而我却不知道要如何定位自己的文章。虽然写的是改革时期的农业劳动力统计,我也加入了很多经济学的讨论,但是我最关心的是城乡关系。所以我有很多犹豫,比如这篇文章的观众是谁?自己是真的想成为历史学者吗?它是一个小项目还是让它成为dissertation的起点?关于自己的research identity(学科领域上的身份认同)也是自己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要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样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估计我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之所以说我的申请道路不典型,是因为我是从一个国内应试教育培养的理科生到现在的一个社科类博士。相比于一下子从本科申博士的例子,我的这一路很幸运但也不算是顺利。在读Master of Design Studies的时候我也无数次质疑自己,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弱项--社科--来与别的liberal art背景的同学竞争。也怀疑过自己开始得慢是否永远就会比别人落后,特别是看到别人阅读速度是自己好几倍的时候。常常自嘲自己不仅是笨鸟,还没有先飞哈哈。但后来也调整好心态:我就是这个领域的新生,我愿意从现在开始。现在看来,我对自己这两三年的成长还是非常开心的。毕竟职业生涯是几十年的事,找到热爱的东西晚几年没有关系的,坚持才是我们大部分人最大的武器。


最后特别感谢陈利老师办了云里这个公众号。我想大多数博士生应该都不是那么擅长社交的,但在这个公众号上读了一个个博士生及青椒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脆弱彷徨时分,仿佛结交了很多朋友,也感受到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的温暖支持。




雪后的哈佛校园

/

/

/

作者:张子微

作者:张子微: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建多个“云里读者群”,有兴趣的读者可在文末给后台留言申请(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请放心,我们不会精选/公布该类留言)。


往期推荐


往期推荐


“博士炼成系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 我们的社科博士路

“博士炼成系列”- 吴小柔 | 在美国从文学专业走上法学的心路历程

“博士炼成”系列:留美读博的得失与意义- 李筱

“博士炼成系列”:因热爱而奋斗中的乐与苦——北大吴文浩的读博经历

学者访谈:费侠莉(Charlotte Furth)谈 -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历史

“博士炼成系列”|教授妈妈是怎样练成的?

“博士炼成系列”- 中年读博士: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陈利教授讲座录像和文字摘要:情感帝国主义与近代国际关系史

“学者访谈” - 多伦多大学刘思达: 社会的形状与社会学的美

"学者访谈"- 加州大学贺萧(Gail Hershatter)教授:历史与记忆中的社会性别:走进中国妇女的不同世界

“博士炼成”:王希教授 - 美国大学如何培养史学研究生?

“学者访谈”- 加州大学周锡瑞(Joseph Esherick)教授:我们做历史的必须跟着史料走

学者访谈:陈利专访王笛教授(文字版):从细微处捕捉历史的轨迹

博士炼成系列:做个快乐读书人 - 于露

多伦多大学陈利:在实践中摸索当代人文教学的精神和方法

学者访谈:从微观史到微观全球史--哥伦比亚大学林郁沁教授访谈录





/

/

云里阅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