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重磅:“科学突破奖”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学术经纬 学术经纬 2022-04-23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本周,素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公布了一年一度的获奖名单。其中,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质设计研究所的David Baker教授成为生命科学奖项的四位获奖人之一。


David Baker教授(图片来源:HHMI官网)


Baker教授是人工设计蛋白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开发了一种计算机技术,可以创建出自然界中从未见过的蛋白质。而这些具有全新结构的人工蛋白质,有望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近日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Baker教授的研究团队带来了一项新成果:他们设计的蛋白质可以对抗新冠病毒!在培养的人类细胞中,有一款候选蛋白质药物显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与目前已知的强效中和抗体相媲美。


我们现在知道,新冠病毒的表面有许多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这是它们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刺突蛋白通过其受体结合域(RBD)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相互作用,然后进入细胞。因此,干扰这种相互作用,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重要策略,起到治疗甚至预防性保护的作用。

在Baker教授的主导下,第一作者Longxing Cao博士与同事们设计了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紧密结合的小型蛋白

设计思路的艺术呈现:用计算机构建的小型蛋白结合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干扰病毒的感染机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Crdit: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设计策略,一种是先用计算机生成小蛋白骨架结构,以此为基础整合ACE2受体的片段,提高亲和力;另一种方法,则是在蛋白骨架上对接病毒RBD,识别全新的结合模式,从头开始设计完全合成的蛋白质。

据研究小组介绍,他们在计算机上设计了超过200万个候选的结合蛋白,随后生成了118000多个新蛋白,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测试。

两种设计策略的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结果发现了10种设计蛋白,可以在100pM~10nM的范围内结合新冠病毒RBD,在体外细胞实验上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IC50在24 pM ~ 35 nM)。其中,活性最强的一种抗病毒蛋白由第二种策略产生,即通过全新方式结合RBD。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LCB1,其IC50为0.16 ng/ml。按质量计算,LCB1的效力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有效的单克隆抗体的6倍

“尽管还需要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但我们相信,这些计算机创建的抗病毒药物中有一些富有前景,它们可以像单克隆抗体一样阻止新冠病毒感染,而且还更容易生产,也更加稳定,因而有望减少对于冷藏的需求。”Cao博士说道。

本研究第一作者Longxing Cao博士(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研究团队还进一步通过低温冷冻电镜,验证了新的抗病毒蛋白与RBD相结合时的三维结构,确认其与计算设计模型非常接近。

Baker教授评论说:“我们成功地从头开始设计了高亲和力的抗病毒蛋白,进一步证明了计算蛋白设计可用于创建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正如科学突破奖的宗旨所言,“支持科学家们致力于解决最重大和最基本的科学问题”,这项新的研究成果也让我们看到,极具创新的蛋白设计方法正在为治疗新冠病毒病提供新的起点。我们也期待科学家们的不断创新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最终帮助我们攻克诸多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参考资料
[1] Longxing Cao et al., (2020) De novo design of picomolar SARS-CoV-2 miniprotein inhibitor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d9909
[2] Antiviral proteins block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the lab. Retrieved Sep. 11, 2020, from https://www.ipd.uw.edu/category/coronavirus/
[3] Scientists design proteins that could keep coronavirus from spreading COVID-19. Retrieved Sep. 11, 2020 from https://www.geekwire.com/2020/scientists-design-proteins-keep-coronavirus-spreading-covid-19/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新冠病毒专题
官方命名 | 不是人造病毒 | 戴口罩管用 | 复杂的基因组产物 | 受体结合能力 | CRISPR检测技术 出现症状就晚了 突破人体防线 | 感冒福利

癌症突破
抗癌疫苗 | 癌症地图 | KRAS | 酒精 | CAR-T 2.0 | 单细胞CAR-T | 外泌体 | 白血病免疫疗法 | 膳食纤维与肝癌 | 中年危机 | 液体活检 | 化疗与癌症转移 | 抽烟喝酒要不得 | 癌症转移 | 癌细胞变脂肪 | 自噬反应 | 钾离子 | PD-L1远程攻击 | CAR-T安全性  | 染色体外DNA | 癌症全基因组 肿瘤内的细菌  | 抗氧化成分 | 老年血液

智慧之光
大脑逻辑 | 母爱 | 脑细胞 | 阿兹海默病血检 | 孤独 | 可乐 | 生酮饮食 | 阿兹海默病毒假说 | 大脑抗衰老 | 麦克阿瑟天才奖 | APP蛋白 | 畅游大脑 | 细菌感染假说 | 睡眠与心血管疾病 | 电击提高记忆力 | 明星抗抑郁药 | 重新定义生死  | 脑机接口 | 分子蓝图 | 不睡会死 突破血脑屏障

热门前沿
膳食纤维 | 人工智能 | 耐寒 | 维生素D | 脂肪治疗 | 细菌耐药 | 性别逆转 | 延年益寿 | 细胞分裂 | 减肥新方 | 单染色体酵母 | 吃不胖的方法 | 精准医学 | 单性生殖 | 胚胎发育 | 基因疗法 | 蚊子吃减肥药 | AI医生 |长寿天然分子 | 细胞排除垃圾 | 大道至简 | 吸猫 | 太空旅行 | 打印器官 全新抗生素 | 压力催生白发 | 吃不胖的基因 病毒基因 | 无情的科研机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