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雕刻的丝绸”是什么样子的?

2017-05-19 耿建扩 中华文化溯源

缂丝又称“刻丝”,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中国丝绸艺术的精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瑰宝。


▲ 缂丝工艺品


被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镇宫之宝”的缂丝名作《梅花寒雀图》是宋代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也是其作者宋代缂丝工艺名家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佳品。了解缂丝,就要从《梅花寒雀图》说起。


▲ 梅花寒鹊图



1

《梅花寒鹊图》的由来


北宋时期,定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丝织品产地,也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的繁荣之地。有文献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


之所以有宣和为盛,皆是因为有“缂圣”美誉的名匠沈子蕃


沈子蕃,名孳, 1086年出生于定州孟庄(现定州市长安路街道办孟家庄村),幼时受家传影响学习丝织,成年后专心研究缂丝艺术,成为我国北方缂丝高手,以摹缂名人书画著称于世。


1122年,沈子蕃受宋徽宗之命按照翰林院名家所绘《梅花寒鹊图》制成缂丝作品。经过反复失败又不断的摸索实践,沈子蕃大胆创新了缂丝技法——包心戗,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梅花寒鹊图》。


然而,就在沈子蕃完成《梅花寒雀图》装裱准备送往汴京时,1124年,金兵南下攻宋,京城危急,国内一片混乱,送《梅花寒鹊图》的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1127年北宋灭亡后,沈子蕃受到定州太守河北兵马大元帅、抗金英雄陈遘保护举家离开定州,落户在江苏吴郡(今苏州)北部沈思桥。当时42岁的沈子蕃为了谋生,利用当地发达的丝线产业,开始了缂丝事业,收徒弟、传技艺,使南方的缂丝业蓬勃发展起来。沈子蕃在南宋历经高宗、孝宗,去世于1165年,享年79岁。


然而,《梅花寒雀图》却并没有随沈子蕃南下,它到底去哪了呢?



2

从民间走向故宫


定州缂丝工艺在历经战乱,尤其是沈子蕃南下后逐渐由辉煌归于沉寂,但其技术仍在民间传承,尤其是沈子蕃的名作《梅花寒雀图》就留存于定州民间,一直到清乾隆年间。


▲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能诗善画,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喜爱,尤其对缂丝艺术品喜好有加,共收藏有百余件缂丝珍品。1792年初夏,已是八十高龄的乾隆南巡路过定州,到民间寻访缂丝名家沈子蕃的名作。听闻“织机弹着秧歌曲,妹妹巧手穿木梭;喜字织进鸳鸯图,哥哥脸红话不说(《缂丝曲》),乾隆轻车简从走进孟家庄村,走进沈记缂丝坊,找到了真正的《梅花寒雀图》。


在一番运作之下,乾隆不仅得到了沈子蕃真品《梅花寒雀图》,还将沈记缂丝坊的织匠们带回北京,成为皇室丝织作坊的成员。也就是这样,《梅花寒雀图》最终留在了故宫,而定州市孟家庄村则留下了乾隆御笔“定州缂丝坊”的名号。



3

缂丝技术的传承


近日,备受瞩目的201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河北之夜”主题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知名跨国公司领袖及著名专家学者等300余名境外嘉宾出席活动。定州缂丝传承人程苗欣现场为嘉宾展示了缂丝织造技艺,吸引了众多嘉宾们的目光。




年过四十的孟家庄村村民程苗欣从小喜欢缂丝,是村里有名的刺绣能手。从小在老人们缂丝技艺的耳濡目染下,程苗欣励志要将缂丝搞出个名堂。由于战乱等原因,沈家后人已经彻底离开了孟家庄村,当地的缂丝技艺已经大不如前。为了学好技术,程苗欣不断磨练技术,并两次前往苏州学习缂丝技艺,终于熟练掌握了缂丝的真谛。


为了证明自己的技艺,程苗欣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仿制成了《梅花寒雀图》。“《梅花寒雀图》是定州缂丝的象征,我用这幅作品作为我技艺成熟的奠基。”程苗欣说。


随着程苗欣的缂丝技艺不断精湛,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周边许多村民也纷纷前来学艺。然而,由于缂丝织造工序繁多复杂,学习过程枯燥单一,许多人连基本功都不能掌握就放弃了。



▲缂丝工艺品


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在程苗欣建立的定州缂丝教习所学习的年轻姑娘已经有五六人,她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缂丝技术。“她们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只有能够仿制《梅花寒雀图》才是真正出师了。”


一幅国宝,千年情缘。定州缂丝人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书写了缂丝技术的发展和传承。



撰文 | 耿建扩  编辑 |  于欣宜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场文化之旅

二十四节气 | 剪纸 | 查干湖冬捕 | 冰灯 | 酸菜 | 二十四番花信风 灶王爷 | 蒙古族祭火 | 爆竹 | 鸡鸣枕头 | 《小河淌水》| 食印 | 《百鸟朝凤》 | 孙悟空 | 惠山泥人 | 灯笼张 | 刺客 |梁祝 | 八宝印泥 | 黄梅戏 | 年画 | 武夷茶 | 外滩 | 唐三彩 | 血亲复仇 | 寒食节 | 马镫 | 李商隐 |《人民的名义》太极拳 | 姐弟恋 “黑石号” | 火锅


中华文化溯源

追问与寻觅  开启一段自我确证的旅程  

光明日报 ·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