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野如何让船工甘心同舟共济?

陈充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今年适逢海南岛解放70周年,“四野子弟”特推出系列文章,供回顾和纪念!

本文来源于投稿,作者陈充,原标题《解放军十项纪律 尊重船工习惯》(湛江晚报 2019.12.26)。

军队,是成长的大熔炉;

军营,是青春的集散地。

历史不遗忘,青春不散场。

若有感触,欢迎留言分享;

若有故事,欢迎邮件投稿。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只为了一起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启发思维。

在准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军经过几个月努力,在南路共征集到大小船只2666艘,还筹集了救生圈、泅水用具等大批渡海器材,动员招募船工、舵手4106人,其中雷州半岛船工舵手3090人。船工年纪最小的才13岁,最大的有71岁。

广东、广西与海南党组织及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互相支持配合,充分体现了广东、海南、广西同心协力支援大军渡海作战的情谊。是什么原因让船工与解放军团结一心呢?是用真情感化了船工。

当时,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对于四野40军、43军这样单一兵种的陆军野战部队来说可谓困难重重:没有船,没有舵手,没有海上作战的本领。渡海兵团根据具体情况,经报请上级批准,兵团确定了渡海工具以木帆船为主。

但是,开始征集时并不顺利。初到沿海时,解放军战士只见茫茫的大海空空荡荡,不见一只帆影,只有几只海鸥在悠闲地飞鸣——原来国民党军逃离大陆时,把渔民的船只或掠走,或烧毁了,并散布种种谣言。

有些船民虽然有藏船,但由于大部分对解放军缺乏了解,再加上语言不通,不敢吭声。当时的船民怕去攻打海南岛,怕损坏船只,怕妻儿无人照顾。所以前来应征的船只不多。

为船工办事挨家挨户动员

各地组织大批强有力的支前工作队,深入渔村、港口做宣传发动工作。为做好船只征集工作,由各级支前司令部发动,解放军各师、各团成立征集船只、招募船工工作队,与地方共同组织船只船工征集管理委员会。南路地委、支前司令部指示沿海各县党政机关以2/3的力量,会同解放军指战员组成支前工作队(民运队)、组,深入渔村、海港开展工作。

为了便于做家属工作,40、43军及各支前工作队还特别注意吸收一部分女同志参加。如第40军女战士小林,在家娇生惯养,参加工作队后,同群众一起耕地、送粪、挑水、喂猪。为了做好船工家属工作,来回跑6里多路挑水,扁担压得肩膀肿得像发糕;猪圈满了不嫌脏不怕臭,裤脚一挽就跳进去清理,弄得满身污泥也不在乎,感动得老大娘要收她当干女儿。

工作队深入一家一户宣传发动。解放军战士讲述了他们当时如何参加革命,如何为解放贫苦人民而背井离乡、从北到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亲身经历,激发了船民支援解放海南的热情。

一些船工感受到解放军的仁义行为,主动借船。一天,43军129师385团3营7连指导员的董顺卿正带领几位战士出海训练,在台山广海一带海屿发现了一艘渔船,想动员船主交出渔船。船主起初不愿意,不料突然遇上大风浪,船上的老人、小孩都吓哭了。战士们主动帮助船老大一起把舵,闯过了风浪。全家人得救了。渔船安全靠岸后,船老大非常感动,主动将渔船借给了解放军。

支前司令部向群众宣布政策,包括船工工资、赔偿(船坏了包修、毁了包赔)、伤亡抚恤金等规定,对应招者,出光荣榜,披红戴花,敲锣打鼓,举行极其隆重的欢送会;给家属送上光荣牌匾、光荣灯、生活补助金。并宣布:船工出征后,妇女、儿童全部留下来,由县政府、支前司令部的同志给予妥善照顾和安排。这些行为,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头,感动极了,纷纷要求参加船工队伍,有的妻子还耐心地动员丈夫参加。

海训作战 船工与解放军心连心

船工大多数是沿海贫苦渔民,他们常年在海上生活,锻炼出勇敢、刚毅、豪爽、重感情、讲义气、吃苦耐劳的性格。但他们毕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渔民,沾染了不少帮派的旧习气,如迷信、自由散漫等。

解放军多来自北方,与船工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如何做好这4106名船工、舵手的工作,使他们能心甘情愿地和解放军同舟共济呢?

细致照顾免除船工后顾之忧

各级支前司令部派了大批会说普通话的干部作翻译,协助部队做船工的工作。部队把船工编成队或组,挑选有威信的船工积极分子担任队长或组长,负责日常管理,并按队、组配备翻译。解放军战士和他们交朋友,在生活物质上关怀他们,按月发给工资(银洋),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家里生活有困难的船工,给以帮助解决,减少后顾之忧。安排征用船只的渔民家属上岸生活,解放军的卫生人员经常免费为渔民及家属医病除疾;帮助渔民及子女学习文化,支前机构和当地政府积极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开展政治教育,从阶级教育到荣誉教育,从内心感化他们。

船工的思想问题和顾虑消除了,与大军的感情渐渐融洽了,积极性迸发出来了。有的船工像解放军那样,利用航海之余的时间,为驻地老百姓挑水、打扫院子,他们说:“毛主席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也要遵守。”

给予立功受奖启发荣誉感

针对他们都是贫苦渔民,是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兄弟,解放军采取回忆对比,以苦引苦等方式,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加深他们对渔霸、地主的仇恨,提高船工的阶级觉悟。部队对残酷剥削渔民的“鱼头鬼”开了批斗大会,让渔民控诉“鱼头鬼”的罪恶,渔民懂得了苦难的根源,认识到解放军就是他们的子弟兵,认识到解放海南岛与渔民的切身利害关系,认识到帮助大军打海南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船工当中表现积极努力工作的人,及时给予表扬和立功受奖,启发他们的荣誉感,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如一些地区组织中学生出版了自采、自编、自印的《船工报》,将船工的优秀事迹刊登宣传,还将船工的事迹自编小节目到船甲板上演出;船工做了好事,还往他家中送光荣匾,种种活动打动了人心。这是船工从来没有想到和受到过的待遇,使他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十项纪律尊重船工习惯

43军128师383团一营二连进驻东海拾石村后,各班排与往常一样挖了厕所,一些群众就认为大军挖走了村风水。当二连的同志听到反映后,请来村负责人,领着队伍挨家挨户道歉,并把所有厕坑填平,重新挖在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这一行动完全出乎群众的意料之外,驻村解放军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拥护。有老婆婆冒着寒冷为站岗放哨的解放军战士送去刚出锅红薯,有砍柴的老大爷为炊事班担来干燥的柴草。

后来,43军政治部颁发了十项纪律:

(一)不妨碍船工敬神烧纸;

(二)不在船头上解大小便;

(三)不将两脚吊垂船舱之下;

(四)注意不要打碎船上的东西;

(五)不把张口的器具物件翻过来放;

(六)不说船工不爱听的话,如“翻”“淹”“不够吃”等等;

(七)看见水里的东西不大惊小怪;

(八)锅里水用光了马上给添满;

(九)不在船上劈柴;

(十)在船上不将东西往海里抛。

这十项遵守船上风俗习惯的纪律,使船工们感到解放军对他们的确是真诚、平等对待,是仁义之师,通情达理。他们被感动了,与解放军结成了知心朋友。

在进行海上练兵过程中,船工帮助指战员苦练航海、泅渡本领,解放军指战员也对渔民进行了形势教育、向他们讲述海南解放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道理。解放军在海练中还向船工宣传纪律的重要性,使渔民一定程度上改变懒散的习惯。不少渔民还戒掉了恶习,沿海社会风气开始好转。

船工家庭获光荣牌匾

耐心劝解使渔民认清形势

工作队还结合“国民党军队天天派飞机来南路沿海轰炸扫射,敌舰窜到北部湾海面骚扰,不少渔民不敢出海打渔”的残酷现实,使渔民船工和他们的家属逐步认识到:海南一天不解放,南路就一天不得安宁;海南一天不解放,他们自己也过不上安稳的日子。支援解放海南岛,义不容辞。

徐闻县海安港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支前工作队与当地船工们促膝谈心。船工们很快认识到海南岛不解放,海安港也就一天不得安宁,纷纷把藏起来的船只献出来,还踊跃报名参加支前。

徐闻迈西乡新地村的众多渔民都异口同声说“不让我去,我也要去”。全村六七十名船工舵手全部报名参加支前。海康东里(第三区)有一位名叫柯琼林的老船工,不仅把家中的木船献给解放军使用,还带领两个儿子来到部队,表示要帮助解放军渡海,“不然绝不回家”。在东里区北坑乡,73岁刘廷林也带两个儿子请缨参加船工队伍。该区有400多艘船和800多名船工应征,县支前司令部在东里成立“东区船工大队”。

湛江市支前司令部政委梁立亲自到调顺岛宣传发动群众,苦口婆心动员,船工渔民纷纷把沉在海底的船一条条捞上来,把隐藏起来的船摇出来,献给大军使用。

地处鉴江、梅花江、小东江三江入海口的吴川、梅茂县(现已两县合并为吴川市),木帆船运输业和渔业异常兴旺,是港口出海物资集散地。工作队不分昼夜地下乡进户发动,广大船工乐意将船献出给解放军使用。当时43军129师在此带征集了三百多艘船后移师到台山、阳江一带海练。128师先后又在此征集到大小船只二百多艘。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吴、梅两县共征得木帆船530艘,缓解了43军师严重缺船缺船工的燃眉之急,使其能顺利进入海练和渡海作战。地处沿海的电白县,经过发动,船工也纷纷表示摇船将解放军送上海南岛。最后确定70余位船工参加渡海作战。

原属南路的广西钦(县)防(城)两县准备整编归南路军分区建制的原粤桂纵队第三支队,组建了第三支队钦防沿海大队。该大队的任务是:征集民船、征召舵手船工,向他们宣传解放涠洲岛、海南岛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帮助解放军进行海上练兵。在钦防两县人民政府和支前司令部的领导下,经过深入宣传发动,只半个多月就完成了征集任务。仅防城县就动员了民兵1100多名,船工409名,各种船只141艘参加解放军海练和渡海作战。令人感动的是,该县白沙的老归侨满志兴,不仅献出了75吨双机机帆船、45吨风帆船各一艘和船上配备的土炮6门,而且动员、鼓励船工说:“你们光荣参加祖国革命战争,若家庭生活有困难的,由我负责照顾。”

日常行为感动船工

每当海训遇敌机轰炸时,解放军还会挺身冒死救船工。40军357团里一位60岁老船工腿有点毛病,每次上下船战士们都争着背他,老人激动地说:“我儿子也没有这样待我,同志们真好,我一定把经验教给你们”。

战士们在海练中尊敬船工,团结船工,把衣服让给船工穿;船工饿了,就把自己的干粮让给船工吃。这些都使渔民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同解放军同志战斗在一起,不解放海南岛,绝不离开你们!”

解放军383团1营二连传颂着战士马德彪与船工张老汉情同父子的故事。马德彪回忆自己的苦难生活,引起张老汉的共鸣。张老汉拍着马德标的肩头说:“你们年轻人都能抛家舍业为穷人打仗,我这个老头子还怕什么?别看我穷,我这个人就是讲义气。”

马德彪隔两天便用自己的津贴费和粤桂边战役后的慰问金,到集市上去打点酒,与张老汉把酒谈心,讲革命道理。张老汉爱船,马德彪每天航海归来便替他刷船。张老汉很高兴,有时便抢过笤帚说:“解放军顶呱呱!你爱护船,就像爱护我的老命一样!”

马德彪成了张老汉的好朋友,张老汉成了马德彪驾船的好老师,他教马德彪驶船,连最细小的细节也不放过,直到马德彪完全明白为止。有一次,马德彪感激地说:“你真赶上我的老父亲了。”张老汉乐得合不上嘴:“跟着你们打海南岛,我死也不怕。我还真不愿意离开你们哩。”

一个名叫李照升的老船工,春节前请假回家,想要去看看他哥哥。他对驻地的副连长说:“我哥哥家里没吃的,他也是个老船工,在海上干了60多年了。”副连长便派人买了几十斤菜,取了二十斤米,叫五班班长挑着,跟他一同到湛江的西营港,去看李老汉的哥哥。李老汉很高兴。他来到西营的哥哥家,抢先进屋,见到哥哥便说:“我给大军当了船老大。大军对我比亲人还亲,又送酒,又送衣,这条裤子就是当官的二排长给的。”五班长将菜和米挑进来时,李老汉便对哥哥夸赞解放军,说:“你看,大军的班长给你送米和菜来啦。”李老汉的哥哥乐得眉开眼笑:“哎呀,太好啦!我去行不行?”“你去更好了!”李老汉说:“我一只船,你一只船,这样我们就对得起解放军了。”于是,这连又添了一只船,还多了一名本领高强的老船工。

驻徐闻白沙湾村43军127师的一个炊事班长临出征前送了一个挎包给村中船工十一二岁的放牛娃小孩叶王想,嘱咐他好好学习。小叶依依不舍地与他离别后,谨记班长的嘱托,用这个挎包求学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他的儿女也用这个书包上学,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孙子还用这个书包上学,这个书包陪伴了他一家三代,成为他的传家宝。这件事充分体现船工与解放军的鱼水情谊。

声明:资料来源于投稿,版权归作者所有。

至德功将,军旅漂泊,自强不息,惟朴惟慈。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