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祭如在

四野子弟 2020-09-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空与内心 Author 四野子弟

1200年前,唐代诗人杜牧,挥毫而就千古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又来到了清明节,又是大雨纷纷,间或雷鸣呜咽,天地同悲。

这个清明不同以往,呼吸道病毒、杆菌肆虐人间,多少人,眼见至爱亲朋,呼吸挣扎,虚弱愁容,辗转病榻,消瘦惊人,却无奈无为,唯有祈愿稍减苦楚,稍静心息。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人间的至爱亲朋,一代一代地凋零远去,化为虚无。暂留人间的人们,唯有追思、纪念,祭如在。

《左传》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几千年前的周王朝,是华夏文化的奠基时期。封建贵族家国一体,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国一体,是贵族的专利,与平民无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说明了这种社会状况。国和家的大事,就在于祭祀。祭祀的功能,包含了道德、宗教、政治、教育、文化和军事等。

《论语》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即,祭祀先人,就有如先人在眼前一样,祭祀神灵,就有如神灵在眼前一样。孔子说,如果我不能做到全身心参与祭祀,那么还不如不祭祀。

意思是,祭祀必须真诚、虔诚,形式不重要,心诚重要。

2500年前的孔子遵循和倡导周礼,周礼庄重繁复,就连贵族精英都没有几个人能够完全掌握,因此,必须有专门的人负责长期的学习和引领。

为什么这么庄重繁复?就是为了营造心诚的氛围,让那些没能深刻领会礼仪精髓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心诚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分化演进,物质条件和精神信仰都发生了变化。几千年来,祭祀的形式和内涵一直在变化,很多人拘于时代的局限,遗忘了祭祀的初心,已经无法知晓历史演变的脉络。

社会复杂了,思想多元了,技术条件允许了,祭祀的形式也丰富起来。其实,无论是现场祭祀,还是网络祭祀,抑或是独坐静思,只要内心真诚、虔诚,祭如在,那么,祭祀的本义就在。

你想他(她),他(她)就在。

等到你不想的时候,他(她)就真的不在了……

山长水远,感念先人……

五星常留心,清泉善养灵;

鸡笼息安魂,永乐伴随行。


【推荐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