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教育向何处去?(总第138期)

2017-04-07 杜骏飞等 杜课



Q:《新闻与写作》记者高海珍


A: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前语

此文是杜骏飞教授不久前接受《新闻与写作》杂志专访,谈创办《杜课》初衷时的问答实录。我们后续会将专访分成“谈专业”、“谈青春”、“谈教育”、“谈就业”、“记者与学者的区别”等五个专题依次推出,分享给读者诸君,希望杜课能伴你走得更久,更远。

(此文内容将载于《新闻与写作》杂志2017年第03期)


Q1: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中,好像学生很少向老师请教高深的学术问题,学生们也觉得这门学科难度系数不大,对此您怎么看?


我曾经在《传播学的解放》(发表在《新闻记者》)一文中谈到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答案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到今天为止也就七八十年,这么短的时间是很难产生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


第二个原因,传播学在中国是舶来品,原创率还比较低。在西方七十年代以后,传播学的想象力就严重匮乏,中观以上的理论越来越少。


第三个原因,中国的大学普遍没有学术讨论的风气,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是为了文凭而不是为了求知而来。在西方的大学,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学生跟老师在走廊里,在草坪上,在石凳旁眉飞色舞谈学术,一谈一个下午。在普林斯顿,在哈佛,我都见过这样的情形,而在中国,我们的学生一群一群聚在一起谈八卦。


第四个原因也跟老师们的工作习惯有关系,很多老师认为上课是本分,跟学生讨论学术是业余,因为这不是硬性规定。可是在西方大部分老师都有office time,这是法定要回答学生问题的。而且有很多小组,要跟学生有对话机制,要带着他们做课题,所以不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


最后,现在整个学术界,所提出的很多问题质量都不是很高。一个普通的老师或者同学,想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是不容易的。只有同时具备:好的大学文化,好的老师,好的学生,好的问题,在好的讨论机制下,才会出现我说的一流学术对话。这就是我们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不在于论文发了多少篇,而在于校园中是否有学术本位。



Q2:如今很多学校的传播学就像经济学一样是特别火的学科,而新闻学却日渐褪去昔日的光环,甚至有很多人重提“新闻无学”,您赞同这个说法吗?


如果照我的看法,这个问题不成立。新闻传播学首先是教学,其次是学术,两者兼而有之。新闻学在全世界各地都是有教学的,教育非常发达。如果从学术上看就是两个层面:应用型研究也是学术;但在学术界,研究理论性学术更加主流。


通常我们讲的学术研究是狭义的,指的是纯研究、理论研究。新闻的学术跟传播不一样,前者重视业务讨论,后者重视理论讨论。前者重视人文批评,后者重视结构分析。新闻学在理论层面的气质上更接近政治学,而传播学更接近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关怀社会人文,关怀人类的命运,关怀普世价值,远超过传播学。所以真正做一个好的新闻学的理论家,也非常不容易。反过来说,你之所以没做成一个新闻学家,不是因为新闻学缺少理论厚度,而是因为你没达到那个高度。

 


Q3:现在学新闻传播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了主流媒体。大部分都去了其他的单位,学新闻的学生会不会因为就业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迷茫?


如今,就业的主流和传统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去严肃的媒体是主流,学生不这么看,他们觉得BAT是主流,上市公司是主流,五百强是主流。主流末流不是自封的,它是时代潮流。理科生想去做基金,文科生想去BAT做产品经理,这都是主流。当然党报是意识形态主流,但是就业的主流确实不在新闻媒体。


现在学生不从事新闻业是什么原因?跟新闻业本身的凋落有关系,现在整个新闻业,全世界的严肃新闻业都不景气。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属于精英阶层,属于社会的领袖阶层。但是今天到了后现代社会,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来到了众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坦率地说,传统介质的媒体的话语权、影响力都小很多。另外,由于互联网生产了太多的信息,给人带来了太多延伸性的享受和服务,所以严肃新闻也比以前更加衰微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选择传统的新闻业是正常的:它不需要那么多人,它本身不发达了,潮流也不在此。



Q4:这种不发达合理吗?


从经济上来看,当然是合理的。毫无疑问,传统的贩卖新闻、贩卖注意力的运行机制是比较原始的。而社交媒体,包括信息服务产业从产业形态来看更为高级。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你会发现这不合理。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人类社会发展都不是靠产业的更新提升的,而是依靠文化品质、方向感和价值观来引领进步的。相比较而言,严肃的新闻业肯定更适合承担这个角色。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大家不来投身这个行业呢?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在衰落,而且过剩,大部分的注意力被新媒体夺走了。就像校门口的羊肉摊、大排档开多了,学校食堂就过剩了,道理是一样的。


再说中国,中国也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从传媒教学这个行业来说,太过饱和了。据我所知,大概每年在校学新闻传播的大学生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可是整个新闻业才多少人?我想也就几十万吧,所以新闻业根本没有这么多吸纳能力。新闻教育过度饱和,供大于求,有的地方连合格的师资都没有就开设新闻专业了。高校之间的新闻学教育竞争,过度扁平化、同质化,千人一面。


如今,新闻传播专业,普通人才太多而高精尖人才太少,用学术术语来讲叫均值还不错,方差太小。这就导致了遍地是人才,唯独不可用。


在西方,研究生通常都是职业高等培养,所以招的是有工作经历的人。中国现在很多本科生直接升研究生,这在西方职业教育中是没有的。而学术硕士有没有呢?一般是没有的,一般是博士生预科。所以西方的学术硕士少之又少,专业硕士是绝大部分。在职人员去充电,深造读研究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中国刚好相反,不想从事学术的人继续深造学术硕士,想学习的职业人士又没有学可上。我们的教育秩序,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善。



编辑的话


即日起杜课编辑部向所有人开放


1、告诉我们你心目中的杜课应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建议你愿意加入它的工作吗

2、把你的写作、思考、评论和发现分享给我们杜骏飞老师会认真点评和对话

3、把你的选题策划或提问告诉我们我们会和杜骏飞老师一起执行、解答。


我们仍然欢迎读者诸君每一期都来留言分享你的阅读感悟也可以摘引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和大家交流。


愿《杜课》能成为大家的心灵驿站。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谈阅读|(1)(2)(3)课堂鬼故事死亡课三十年,三十首新诗(1)(2)(3)| 百期寄语“听讲座”十大误区幽默随笔(1)(2)(3)(4)(5)(6)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小沫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