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林昭(总第160期)
祭林昭
文|杜骏飞
今天,4月29日,是林昭的忌日。林昭案及其平反,早已为世人所知,林昭其人其事,也向为今人所痛。而离她过世,则转眼已近五十年。
当年的《星火》一案波及约两百人,林昭不是此案的主要当事人,但却成了涉案罪行最重、被毁灭最残酷的一个,林昭,也因为她奇异的表现,而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文化与思想的反抗者,及为后世所铭记的知识人。
自林昭的死开始,她的意义已不仅仅在于其自身,而在于辉耀了她所代表的精神。她的故事,为那段扭曲的岁月撕开一个疼痛的伤口,通过那触目惊心的血泪,我们得以看见一个时代的可怕病症,更得以窥见一个挺拔不屈的知识人的灵魂。
涉案罪行最重、被惩诫最残酷,是因为她的誓不低头。作为一个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她骨子里藏着的不止是学识,更有一份纯正刚健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人格。
林昭的舅舅许觉民在《林昭,不再被遗忘》一书的前言中写到:“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不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她那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知识人(intellectual)有三个基本特征: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抽象而富有理性的思考;立意以知识为志业,自由、独立而“飘浮”;具有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林昭的履历看,她未必是有意识地学习这一西方的传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她身上无比炽烈的气质,一定传自中国自春秋以来的士的精神。
春秋的士人,是以君王之师友而自居的,也以天下为己任,如孟子所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们更会以“从道不从君”为信念,以求道为人生。在他们的心中,“道”的意义凌驾于一切权势和利益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自孔子起,尽皆如是。在士大夫的精神深处,他们是以“圣人”自期的,追求“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其人格之独立、信念之高华、毅力之坚强,可想而知。
在两千年里,“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气质,辗转相传,也屡受摧残。如《春秋时期中国人的性格》一文所说:“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直跌下来的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自然,我们这些后人,仍渴望葆有祖先的激动心灵的贵重道统,仍然坚守着辛弃疾、苏轼、文天祥那样的士的风骨,但是,经过一次次异族入侵、种族屠杀和政治清洗,残存于中国知识分子灵魂中的士的气概,还有多少?
在最近的一百年里,在知识分子的行列中,它并不多见。我们只是幸而有鲁迅的战斗,胡适的独立,陈寅恪的坚守。然后,我们也有林昭式的奋勇不屈。
弱女子林昭,她的胆识,她的信仰,她的誓死抗争,愧煞多少读书人!林昭的清澈品格,来自勇敢者的信心,也来自薪火相传的士大夫精神。林昭的一星血光,如一道剑气,劈开了一代知识分子心神浑沌的汪洋。
五十年过去了。如果林昭活在今天,看见这个时代的精致和琐屑,看见物质主义的社会气质,看见犬儒盛行的士林,她会想到什么?
我想,她一定不希望继续向前活着,而宁愿回到过去,守望着遥远的祖先。
原本,她应该是个普通的女子,一个羞怯的校园人,林昭。她爱摄影,爱吃,爱跳舞,爱猫,爱好看的衣服,爱哭。时空交错,仿佛一切原本应该那么平常的流逝。
然后,真正的文化,是可以让人为之去死的。林昭,即使是让她那么卑微地死去。
然而,后人终究是不能忘却这样一个灵魂。为了这一段记忆,有人牙关紧咬,有人掩面啜泣,有人羞愧难当,有人刻骨铭心。回头望去,林昭正刺破历史的阴霾,目光炯炯地向我们看着,看着。
林昭。我们感叹于那个可怕的年代里仍有倔强的花儿盛开,而在我们的内心,也将为此铭记那历经摧残但不改容颜的士的精神。
她是林昭
1968年4月29日,一个叫林昭的女学生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枪决,年仅36岁。
林昭是谁?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之后,她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该刊物主编是乐黛云。《红楼》第2期的责任编辑是林昭和张元勋。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等贴出大字报《是时候了!》,这是为了响应中央的鸣放号召,随后几天,北大的大字报越来越多,学生互相辩论,有人认为大字报中的右倾言论是反革命煽动。5月22日,林昭在辩论中公开反对那些上纲上线的批评。5月29日,《红楼》编辑部举行会议,宣布开除张元勋与李任出《红楼》编委会,原因是他们参加了右派刊物。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将提意见的言论说成是右派分子乘机向党进攻。
1957年秋,张元勋、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于是被认定她在对抗、“态度恶劣”,于是她被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
林昭数次入狱。在狱中她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都没有回音。
林昭在狱中,没有笔和纸,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有二十万字之多)。另外,由于林昭拒绝违心地服从,被狱卒视为表现恶劣,遭受较严重的虐待,她在血书中写到:“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玩出了不知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之上至今创痕犹在不消说了,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不论在我绝食之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之时,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情况--月经期间,不仅从未为我解除过镣铐,甚至从未有所减轻!--比如在两副镣铐中暂且除去一副”。
林昭并没有像很多的共产党员先烈一样走向以暴制暴的道路,而是坚持人性与理性原则。甚至面对检察官,她也以非常人性的方式表达她的抗议:
向你们,我的检察官阁下,
恭敬地献上一朵玫瑰花,
这是最礼貌的抗议,
无声无息,温和而文雅。
人血不是水,滔滔流成河!
……
——《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大约1962年)
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改判的死刑判决书,随即在上海龙华被枪决。5月1日,公安人员来到林昭母亲家,索取5分钱子弹费。
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级法院“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布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林昭被平反后,在北大的追悼会上,有一副挽联,上联是“?”,下联是“!”。无声胜有声。
林昭这个名字被人们熟知后似乎天然带有一种政治性的色彩,然而她并非只有斗士的一面。在生活中林昭也是个平凡普通的女孩。
1957年5月19日,在那张最有名的大字报(《是时候了》那首诗)被贴出来之前,林昭和这首诗的作者沈泽宜、张元勋等到颐和园去游玩。游玩的过程当中,林昭是拿照相机的,那天所有的照片都是她拍的(所以很多合影上并没有她),留下了他们在大难来临之前最美好的回忆。她爱摄影,她喜欢很多美好的东西,她爱吃,爱玩,爱跳舞,爱穿好看的衣服,爱猫,她给自己起了一个昵名,就叫"小猫",或者叫"猫"。她写给好朋友倪竞雄的信最后署名的地方,有时候画一只猫,有时候写两个字:"小猫"。
无论是在那个高歌猛进高呼革命的年代,或者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想起她,都应该浮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对生活的热情更高于对革命的热情的人。
本期资料整理:狐言
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史海钩沉:文革中被残杀的北大才女林昭》、公众号理想国火种《傅国涌:林昭和她的时代》、公众号六根《李辉 | 为历史备忘,<林昭,不再被遗忘>出版幕后》公众号文化守夜人《林昭(1932—1968)为理想和信念献祭的诗人》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王小波,你好啊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职场|课堂鬼故事|死亡课|杜课密码|唯一的你|《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知识付费的错觉|你为什么去北上广?又为什么回家乡?|阶层固化了吗?|读书是什么,不是什么|且与古人谈读书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