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论课:自我实现者的画像(杜课803期)

杜课 2019-08-21

全文共  1142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讨论课:自我实现者的画像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上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更详细地描绘出“自我实现者”(成长者)的画像。


关于他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16个特征,你认为哪些是最可贵的?哪些是最难实现的?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应该如何进阶?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明天,我也会给出我的评论。



1.他们的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得很透彻,只根据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事情会如何演变。


2.他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能安之若命,处之泰然。虽然他们不见得喜欢现状,但他们会先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不会抱怨为何只有半杯水),然后负起责任改善现状。


3.他们单纯、自然而无伪。他们对名利没有强烈的需求,因而不会戴上面具,企图讨好别人。有一句话说:“伟大的人永远是单纯的。”我相信,伟人的脑子里满有智慧,但常保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4.他们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他们也较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单顾自己的事。


5.他们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6.他们不依靠别人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们像是个满溢的福杯,喜乐有余,常常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却不太需要向别人收取什么。


7.他们懂得欣赏简单的事物,能从一粒细砂想见天堂,他们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断地从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找到新的乐趣,从平凡之中领略人生的美。


8.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历过“天人合一”的宗教经验。


9.虽然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却仍满有悲天悯人之心、民胞物与之爱,能从丑陋之中看到别人善良可爱的一面。


10.他们的朋友或许不是很多,然而所建立的关系,却比常人深入。他们可能有许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素未谋面,却彼此心仪,灵犀相通。



11.他们比较民主,懂得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以平等和爱心相待。


12.他们有智慧明辨是非,不会像一般人用绝对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坏”或“黑人都是懒惰鬼”)分类判断。


13.他们说话含有哲理,也常有诙而不谑的幽默。


14.他们心思单纯,像天真的小孩,极具创造性。他们真情流露,欢乐时高歌,悲伤时落泪,与那些情感麻木,喜好“权术”、“控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截然不同。


15.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方式、处世为人的态度,看起来比较传统,保守,然而,他们的心态开明,在必要时能超越文化与传统的束缚。


16.他们也会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当他们对真善美执著起来时,会对其他琐事心不在焉。例如爱迪生有一次做研究太过专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朋友戏弄他,说他吃过了,他信以为真,拍拍肚皮,满足地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据马斯洛的估计,世上大概只有1%的人,最后能成长到上述的人生境界。


马斯洛说,我不敢期望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然而我相信,当我们愈趋近这种境界时,我们的人生会愈有喜乐、愈有意义。



相关资料: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也叫“自动人”,这一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潜力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闹。”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优秀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健康人格的一种假设。同时他也提出,人有五种不同层级的需求,依次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丰满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的实现。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


文字:银发川柳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网络拜年指南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年度关键词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韩雪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